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3 毫秒
1.
在社会正义问题凸显的当代中国,从当代西方正义理论范式中寻求建构正义社会的基本元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罗尔斯等人分配正义观的解析得出,分配正义内在于权利平等自由,权利自由、过程平等是罗尔斯等人分配正义理论共同坚守的底线。分配正义理论范式之争本质上是自由、民主、平等、正义在政治基本价值体系中排序及其正义与善关系之争,争论背后的焦点则是对国家权力正当性的追问。  相似文献   

2.
再分配、承认和代表权是南希.弗雷泽正义理论的三个基本维度,它们代表了后期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领域中的主要正义问题。参与平等原则是其正义理论的核心,也是她整合三个维度的规范基础。实现平等参与有三个条件,即客观条件、互主体条件和程序条件;其中,客观条件关涉以阶级结构为核心的再分配问题,互主体条件关涉以地位秩序为核心的承认问题,程序条件关涉以决策参与为核心的代表权问题。通过对这三个维度的分析和考察,弗雷泽全面、清晰地描绘了后期资本主义的社会图景,并提供了最有希望的进步前景和道路。  相似文献   

3.
正义思想在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和政治学理论中具有重要地位。亚里士多德的普遍正义就是所有公民权利的平等分配 ,他指出分配上的比例平等实质是等级上的不平等 ,说明了正义是中道、一种美德。认识亚里士多德的正义理论 ,有助于我们今天建立正义理论体系 ,处理好社会分配正义问题。  相似文献   

4.
分配正义是当代政治哲学争论的焦点,也是中国当前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分配正义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分配过程中实行的原则。当今时代要求把公正具体到初次分配领域,"更加注重公平,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借鉴分析马克思主义者约翰.罗默的机会平等、个人努力以及兼顾社会最不利群体的利益等分配正义理念,我们在初次分配领域体现公平价值取向,就必须践行机会平等原则、应得原则和补偿原则。  相似文献   

5.
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分配不公及其带来的不良后果,客观上诉求分配正义的现实出场。从经济哲学的视域观之,分配正义是基于对人类的存在价值和生命尊严的坚守之原则高度,自觉立足坚实的形而下经济基础,对社会经济财富分配所进行的经济合理性检审和价值合目的性追问。分配正义在今天之所以可能,其根据在于:分配不公导致的不良后果为分配正义的出场提供了现实的矛盾推动力;人的自然生命存在和超自然生命存在相统一的存在属性为分配正义的可能提供了人性的根据;现代社会日趋增长的财富积累为分配正义的现实可能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而在今日中国,实践分配正义价值,需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基本经济需求平等原则;按劳动贡献分配的“应得”原则;有利于最少受惠者的“差别原则”。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姚大志教授的《分配正义:从弱势群体的观点看》(载《哲学研究》2011年第3期)一文中关于分配正义的论述提出三点不同意见:分配正义只涉及如何在人们中间分配财富、机会和资源,而不涉及人们在福利上得到不断改善;正义的分配是平等主义的分配,不平等的分配不能被看做是正义的;分配正义原则是判断分配正义与否的原则,而不是确定平等与福利的平衡点的原则。  相似文献   

7.
罗尔斯“分配的正义观”要分配什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尔斯的"分配的正义观"从平等的权利出发,主张用"公平正义的两个原则"来取代功利主义,认为除非有充足理由证明应当不平等,否则就应当平等,并根据公平的正义原则分配公共资源和自由体系.考察了罗尔斯的分配的正义,对深入研究一系列社会问题和利益分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社会分配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社会分配公平要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追求自由与平等是其分配的价值基础。社会分配公平不是平均分配,也不仅仅是物质财富的分配,而更应包括非物质财富的公平分配,要实现社会分配公平主要是依靠制度的正义创设与安排。  相似文献   

9.
经济伦理学作为以“经济—伦理”为研究对象的应用伦理学的分支学科,它应该具有“经济”(效率)与“伦理”(美德)两个学科目标;同时,分配正义作为“充分的”分配正义也应该是综合的分配正义,即是经济的分配正义(有利于经济效率)和社会的分配正义(有利于社会公平)两种正义的结合。研究认为,经济伦理学的双重目标与综合的分配正义,结合经济分配正义和社会分配正义两种分配正义的使命正好吻合,它可以通过一种立足于“历史原则”基础上的“动态的”“伦理妥协”来实现综合的分配正义。  相似文献   

10.
社会国分配正义与公民财产权之间存在着对私有财产剥夺与保护的悖论。这种悖论需要通过社会全体的道德认同来化解。生而平等是普遍认同的伦理价值原则,分配正义历来与平等对待伦理密不可分;以宪法基本原则呈现出来的社会国分配正义具有超阶层的道德魅力;洛克的财产权理论可以推演出社会保障给付是在保护公民的新财产权。经此层层论证,社会国分配正义的道德认同不仅是可能的,且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11.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配置社会资源的主要方式是 ,让平等的市场主体在市场竞争中 ,通过信息来获取自己所需的资源 ,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实践表明 ,信息化程度的高低 ,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我们应认真研究信息化的地位和作用 ,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 ,加快信息化建设 ,以促进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共十八大报告中,将机会公平作为实现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的基础和条件。通常情况下,机会公平是资源分配领域的核心概念。在理论上,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机会公平取向更接近于实现人的平等尊重与自由发展,也要求一种实质的机会公平,推行全民医保的理念。推行全民医保最理想的方式还是在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的基础上,运用强制参保的方式,宣传并树立集体观念和社会责任,通过减免费用来鼓励人们购买保险,并在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中,尽量体现对人的尊重。  相似文献   

13.
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首要价值和内在要求,也是人类社会一直追求的理想目标。从以人为本的维度来审视,和谐社会原则主要有:基本权利平等原则、机会公平原则和分配公平原则。构建和谐社会应加强民主和善治以达到基本权利平等,以人为本和司法完善以达到机会公平,以完善社会分配机制达到结果公平。  相似文献   

14.
社会资源分配问题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合理分配具有如下价值内蕴:社会基本经济权利平等分配,个人所享受的权利与责任、义务基本对应相等;价值生产、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之间的基本合理。为提高新时期我国政府干预社会分配的合理性、有效性及适度性,政府职责应主要在于:为市场初次分配创造公平制度环境;完善财税体系,灵活运用财税政策。  相似文献   

15.
我国现行的财税分配体制客观上存在着对农村收入分配上的公共"越位"与支出分配上的公共"缺位"现象,这种不合理的分配现象,不仅违背了城乡之间公共分配的公平化原则,加剧了城乡二元化矛盾,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社会进步,因此,必须从贯彻平等的国民待遇原则出发,改革我国现行财税分配体制。  相似文献   

16.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离不开相应的程序,公正的评价程序是开展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前提与基础。文章在分析程序公正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程序公正的含义,并探讨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程序公正的价值。公正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程序的最低限度标准是:主体平等、实质参与、价值中立、程序理性、程序公开和程序自治。为实现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程序公正,需要明确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主体职能,激发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主体道德自觉,完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指标体系,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制度建设,优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实施流程,保障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主体参与。  相似文献   

17.
社会分层以配置资源为主要手段,主导着各阶层在社会中的主次布局。当下我国异化的社会分层格局通过对社会资源的不公正配置,导致位居社会分层序列底端的农民群体遭受到不公正对待,农民对其平等权利的享有遁入困境,社会矛盾由此凸显。在此前提下,树立农民理性的公平正义价值观,培育他们的主体意识与阶层认同感,并从制度层面对其平等权利予以保障,方为社会分层背景下农民平等权实现的理性应对。  相似文献   

18.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确保教育机会均等是促进教育平等、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因素.教育机会是指人们通过办学和施教使个体接受教育的可能性.教育平等是不同个体之间接受教育的可能性和现实性方面的相同性.教育机会均等是指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儿童接受教育的可能性的相同性.教育机会均等可以分为平等的利用和平等的起点,形式上的教育机会均等和实质上的教育机会均等,个体起点的平等、中介性阶段的平等和最终目标方面的平等,入学方面的均等和继续在学校读书的均等,作为向才能开放的前途的平等和作为公平机会平等的平等.教育理念是人们追求教育的理想.为了实现教育机会均等的理念,人们有必要遵循以人为本、以民主主义为本、以权利为本、以适合的教育为本的理念,以及基于平等和差别对待的理念、教育机会平等优先和教育结果平等其次的理念、法律上的教育机会均等优先和事实上的教育机会均等其次的理念.为了更好地实现教育机会均等的政策目标,有必要在教育组织和结构分化制度、教育分流制度、教育筛选制度、考试制度、评价制度、资源配置制度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努力完善全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9.
基于风险分配的环境风险应对法律机制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风险分配对于有效应对环境风险和保障社会公平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中国发展进入环境高风险阶段,环境风险在不同地区、不同主体之间呈现不公平的分配格局。究其原因,则是中国缺乏一套以风险合理分配为主要内容的环境风险应对制度。遵循环境风险公平分配的理念要求,中国应从完善重点领域立法,界定环境风险应对的权利与义务,创新环境执法模式,促进环境风险应对成本的内部化,完善环境司法制度,保障环境风险损害得到合理补偿等几个方面进行构建和完善环境风险应对法律机制,明确界定风险责任,合理分担风险成本,充分补偿风险损失,增强公众风险意识,有效应对环境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