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译者的翻译风格、翻译策略与译者所处的社会环境、译者的文化教育背景、以及译者的个人兴趣和审美风格密不可分。查良铮诗歌翻译研究主要从文本分析层面探讨其翻译风格与翻译策略,以及译者的诗歌翻译与诗歌创作的互动联系。翻译家查良铮认为诗歌翻译不应完全拘泥于"以顿代步"的译诗原则,而应该在原诗的基础上,遵循"牺牲"和"补偿"的原则,充分运用注释在翻译中补充说明的功能,发挥译者的主体性;诗歌翻译应遵循"以诗译诗"的原则,译诗应在风格和内容上保留原诗的意象与意境。  相似文献   

2.
诗歌翻译的原则对译文风格的定向和产生有着直接的关系和影响。在翻译实践中,有些译者有时没有或不考虑翻译的指导原则,结果造成了翻译的无目的性和译文风格的过于译者化。诗歌的翻译应坚持前瞻与后顾的原则,在一定的翻译目的的导引下,运用严式或宽式的翻译方法,并且根据翻译目的定位译文的风格。  相似文献   

3.
翻译是自由的,但也不是任意的,而是要遵守一定的原则和方法的;而诗歌的翻译也有其特殊的原则。新的实用型翻译原则应是:先理解,再翻译,再理解。意思就是先博览群书,理解好了原作才能翻译;认真翻译完全文之后,在全面理解的基础上还要再进行全面的修改。错译的原因全在于译者对原文的理解不到位。据此原则理解好了原诗的三个层面的意思之后再进行翻译的话,才能将原诗的意思翻译到位。不仅要理解原文的深刻内涵,也要理解到原作的修辞风格、语言风格等。因此,除了要尽量翻译出原作的内涵之外,还要尽量做到译文和原文的语言风格对等。  相似文献   

4.
根据生态翻译理论的观点,译者在古诗英译中应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层面对翻译生态做出适应性的选择和选择性的适应.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在语言层面上进行选择转换,还要使原文的文化内涵和交际意图得以实现.本文依据生态翻译理论对陶渊明诗歌的英译进行分析其在“三维”转换方面的得与失,寻求最佳翻译.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弗罗斯特的同一首诗不同译者的两篇译文的分析,笔者从中比较它们的翻译风格及手法并展示它们对原诗主题与创作艺术诠释的魅力。  相似文献   

6.
诗歌是文学里的一种精品,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中的高难领域。传统的诗歌翻译观要求原文与译文在内容、风格以及形式上一一对等,忽视了译者在解读原作时的能动参与作用。而接受理论的翻译观则认为:诗歌本身存在一些意义未定点和空白,在诗歌翻译过程中,译者作为特殊读者对原文有不同的期待视野,不同译者因期待视野的差异会生成不同的译文。本文以《露西诗组》第二首的汉语翻译为例,从接受理论的角度探讨诗歌翻译的多元化标准。  相似文献   

7.
使用语料库语言学方法对<霍小玉传>两个英译本的译者风格进行了研究.使用语料库检索分析软件WordSmith,对两个英译本以及作为对比使用的英语本族语语料库中的平均词长、词汇密度和文本可读性等多方面数据做了统计和对比.同时,还将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运用相关翻译理论对两个译本中的翻译实例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了两个译本译者在翻译风格上的特点.基于语料库的译者风格实证性研究具有科学性,因此其研究结果可以为翻译批评提供可靠的依据,也可用于翻译教学和译者培训中.  相似文献   

8.
诗歌独特的艺术形式使诗歌翻译成为翻译艺术的巅峰,诗歌翻译要求译者要独辟蹊径,大胆尝试和探索新的表现手法进行再创作,从而对不同的读者产生大致相同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9.
从诗歌的本质说明诗歌是可译的,讲述了约翰.德莱顿诗歌翻译的三种不同的类别,并各举一例对每种类别的不同风格进行赏析。  相似文献   

10.
生态翻译学是从生态学视角对翻译进行的综观整合性研究,翻译生态环境是重要的研究视角之一。唐诗的翻译在对外翻译中占有重要地位,不同国度不同时期问世的译本风格各异,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面向的翻译。从生态翻译学角度,考察翻译生态环境下译者的成长、译本的风格及译作的社会效应,得出译本的多元化是客观的、应当得到包容和肯定的;其存在不但具有文学价值,也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