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一般工科院校,人文社科系列课程如何达到其教学要求需考虑两大方面的因素。一是人文社科与工科在专业领域内的差异及其在大学教育理念这一深层次上的融通;二是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学科课程作为一个系列,其内部如何统筹优化、合力最大化以达到教学要求。  相似文献   

2.
我国医学院校人文社科理论教育经过多年努力,对提高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改善其知识结构都发挥了好的作用,但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少。改革的基本出路在于:建立起主要适应医学院校的人文社科理论教学体系;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形成自己的特色;修改拟订人文社科各课程教学大纲,实施更加合理的教学组织模式。在改革的具体操作过程中,还要处理好人文社科各课程与医学专业课程的关系、人文社科各课程与现实的关系、教材与教学的关系、教改与教师队伍建设的关系等。以最终实现医学院校人文社科理论教育的创新。  相似文献   

3.
关于理工科院校加强人文社科教育和开设人文社科课程的问题,已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但就人文社科课程的安排及具体实施方面,人们的意见却不一致。如何正确认识高等理工院校开设人文社科课的意义,给其以恰当的定位;处理好人文社科课开设中的适度问题,以便更加明确培养...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通识教育的起源入手,探讨其演变及构成。在此基础上,对MIT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作了详尽分析。通过分析发现,MIT通识教育培养目标明确,课程设置具有层次性、整体性、系统性,课程涵盖了人类知识的主要领域。人文社科类比重大,学生选择的余地大,是深度和广度的有机结合。贯穿本科四年的通识教育,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此外,MIT的通识教育重视写作教育和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培养。探究式的教学理念贯穿教学始终,注重教授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设计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使命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由此,应将文、史、哲、艺等人文社科系统、广博的知识通过设置各类相关课程贯穿于整个课内、外教学过程,融合、渗透到一切教育活动中,形成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显性和隐性课程较完善的体系,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与设计,才能切实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质量与效果。  相似文献   

6.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数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但目前一些高校的人文社科专业尚未开设高等数学课程.针对新时期高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及高校人文社科专业的教育现状,认为高等学校人文社科专业必须开设高等数学课程.在人文社科专业的数学教育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注意数学语言的形象生动性以及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等等.  相似文献   

7.
目前各高校正在进行人文社科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整合优化的研究与实践,为此,必须首先对人文社科教育的目标进行反省。分析认为,单纯地把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或者创新作为人文社科教育的目标,都是片面的。人文社科教育的真正目标应该是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以及主体能力即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8.
高水平大学离不开人文社会科学,更要办出优秀的人文社科期刊。高水平大学需要优秀的人文社科期刊作学术平台和理论引导,与人文社科类的学科专业发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高水平大学的人文社科期刊要有崇高的价值目标,努力追求学术上的纯洁、理论上的创新与实践上的契合。高水平大学要办好人文社科期刊,必须动员全校师生投送最优质的稿件,邀约校外人文社科专家撰写特稿,以经营的理念服务好作者和读者,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编辑队伍。  相似文献   

9.
MIT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型大学作为我国开展研究生教育的主力军,近年来纷纷制订向世界一流大学看齐的研究生教育长远发展战略,从而使得借鉴国外研究生教育的成功经验显得非常重要。MIT(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生教育在全球享有盛誉,从其三个发展阶段中总结出的研究生教育的3条重要成功经验,对当今我国研究型大学的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有启迪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高等农林院校学生素质教育包括三个层次,即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教育,人文社科知识教育和科学与专业技术知识教育.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素质教育的基础和核心.哲学的基础和核心作用的发挥,必须通过一系列哲学分支课程和人文社科知识、科学与专业技术知识的教育联系起来,促使素质教育整合优化,克服长期以来学校存在的哲学人文社科教育和科学技术教育"两张皮"的锢疾,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信息网络环境中高校“两课”教育创新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面对信息网络给教育对象、教育环境带来的种种新变化,为了提高信息网络环境中高校"两课"教育的实效性,"两课"教育必须在观念、内容等方面创新:在观念上,尊重"两课"的人文社会科学属性,"两课"教育应该与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有机融合,使其互相渗透、互为补充,实现共同的根本目标;教育内容上,应构建以"两课"课程为核心,人文社科课程为支撑的新型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2.
美国MIT的办学特色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在世界顶尖级的一流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MIT)从事科学研究的实践和体会 ,对什么样的大学是一流大学 ?一流大学办学的精髓是什么 ?MIT的办学特色是什么 ?MIT是如何确立它的国际学术地位的 ?MIT的本科生教育模式是怎么样的 ?等等问题进行了思考 ,提出了对中国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通识教育理念和课程设计已成为全球高等教育发展的共识。中国大学在借鉴发达国家通识教育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基于本国国情和校情实际的通识教育实践路径。独立设置医科大学增设人文类选修课以弥补现有课程体系的不足是医科大学的共同选择。研究选取四所案例学校,分析比较其人文类选修课程的建设和实施情况。继而以其中一所大学课程体系改革为例,在医学专业教育现有框架内合理建构通识课程体系,表现为人文类的公共必修课、选修课和医学人文课程的有效衔接,医学基础课和临床技能训练中的人文渗透,通过基于问题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课程打通人文和医学的界限,突出课程全过程的人文导向。进而提出通识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相结合的课程改进思路:理念层面需要寻求高等教育发展在内部适切性与外部适切性之间的平衡,通识教育理念的本土化也是必须面对的问题;实践层面需要关注理念是否落到实处,以及因打破原有课程体系壁垒可能在短期内出现的课程专业性、系统性和结构化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2006年4月15—17日,中文学科通识教育改革——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与研究研讨会在上海大学举行。此次会议由上海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发起并与上海市中国语言文学教育高地共同主办。来自全国各高校、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人文社科报章杂志的五十余名专家学者济济一堂,就大学中国古代文学课教学现状、中国古代文学在当今社会尤其是高等教育中的作用、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培养目标、课程教育改革等一系列问题作了认真的研讨。会议由上海大学特聘教授王兆鹏主持。上海大学教授董乃斌在开幕式上致欢迎辞,上海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叶志明在…  相似文献   

15.
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那么21世纪的高等工程教育课程改革又将何去何从呢?本文从课程设置、课程实施和课程结构三个方面探讨了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的应然取向与发展趋势,认为课程设置应加强人文社科教育,课程实施应加强实践环节,同时加强课程的综合化发展。  相似文献   

16.
我院积极开展对外交往与合作。自2007年至今,已与4所东盟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2007年3月,与越南河内国家大学所属人文社会科学大学签订《中国百色学院与越南河内国家大学所属人文社会科学大学文化教育合作与交流协议书》和《越南河内国家大学所属人文社科我院三年与四所东盟高校建立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17.
农林院校为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增开了大量的人文社科课程,随之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如课程设置具有随意性,学科化倾向较重,课程之间缺乏联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因人而异,较为零散;缺乏相关的配套制度与校园文化环境等。文章从课程设置、教学內容、教学方法、外部环境等方面提出了对农林专业人文社科系列课程进行整合优化的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18.
绩效评价的薄弱与错位已成为制约中国高校人文社科团队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文章立足于团队绩效管理理论,结合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学术属性和科研发展规律,明晰高校人文社科团队绩效评价的“投入—中介—产出”(IMO)模型,识别高校人文社科团队绩效构成要素,分层次遴选关键绩效指标,应用群组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构建了由3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和50个三级指标组成的高校人文社科团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为加强中国高校人文社科团队建设、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   

19.
当代人文社科研究逐渐在高度分化的同时,出现高度综合的趋势,开始向着综合性、交叉性的跨学科方向发展。从学科交叉、基础应用研究、跨学科机构、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方法、跨学科课程六个跨学科的角度探讨我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的发展,有助于催生新的学术增长点,推动人文社科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高等医学院校学生社科信息需求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提出高等医学院校图书馆要从社科信息资源建设、提高对学院社科教学服务的力度、做好图书馆的导读工作和营造校园人文社科知识学习氛围等方面加强对学生进行人文社科教育的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