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和要求,也是中国革命、建设希改革的基本历史经验。中国共产党人致力于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经历了一个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到中国马克思主义深入发展的认识过程,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三大历史性飞跃,具体生动地展现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和不断丰富的历史过程。坚持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加强对“三大规律”的研究和认识,树立科学发展观,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伟大结合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和要求,也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基本历史经验。中国共产党人致力于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经历了一个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到中国马克思主义深入发展的认识过程,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三大历史性飞跃,具体生动地展现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和不断丰富的历史过程。坚持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加强对"三大规律"的研究和认识,树立科学发展观,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伟大结合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问题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贯穿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各个不同时期,综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每一个理论成果都源于中国共产党对一定时期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准确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正是源于中国共产党对于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精准把握。  相似文献   

4.
由于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与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欧洲以及马克思主义首先取得胜利的俄国是截然不同的。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总结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勇于开拓,进行理论上的创新,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这一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正是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来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才能从胜利走向胜利。  相似文献   

5.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刘定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杰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当代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逐步形成、发展和确立了一个新的科学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这个理论...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和善于进行创新的党.8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高举创新的理论旗帜,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并不断走向新的胜利.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要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第二个结合”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经典案例,《论共产党员的修养》通过对古代儒家义利观的吸收借鉴,从“原则”“标准”“党员个人利益”等方面,论述了正确处理党员个人利益与党的利益、人民利益之间的关系,极大提升了共产党员修养理论的透彻性与说服力。《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8.
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具有生命力的根本体现,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竭动力。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有效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开创了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道路,形成了丰硕的理论成果。面对新的使命和新的实践,我们必须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指导新的实践。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结合起来 ,创立了新民主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89年的历史,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的历史,坚持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永葆生机、领导中国革命走向成功的源泉和动力。中国共产党是在回答时代提出的重大问题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其中领袖人物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延安时期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必然要求,它统一了全党思想,奠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思想基础,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加强党的思想建设,主要是通过主体、客体和载体三个途径实现的。探析延安时期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路径,为新时期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启示。  相似文献   

12.
逄先知 《中华魂》2004,(1):11-12
毛泽东是一代伟人。他对于二十世纪的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进程,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在中国,他是一百多年以来,对中国历史进程影响最巨大、最深远的革命家。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人中,第一个成功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形态,这就是毛泽东思想。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部分,它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原理应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宗教问题的实践,是使二者正确结合的过程,也是中国共产党继承、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过程。这一过程在新中国60年的发展历史中,经历了曲折后进入成熟时期,最终形成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共产党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基本理论和工作方针。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初期,先进的中国人经过探索、试验,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这种选择是审慎的、理性的;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高举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创造了人间奇迹。8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曲折而艰辛的历程证明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是重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是更加重要的;“结合”是要实事求是的;“结合”不是一劳永逸的;“结合”的标志是创新。中国共产党人只有不断地加强思想建设,才能更自觉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正确方向。在实践中“结合”,在“结合”中创新,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阔步前进。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和结果.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要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而且要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际出发,着眼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实现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6.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正确地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前提。从一定意义上说,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提出和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使之在实践中不断推进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真义在于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践、中国的历史和中国的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和民族化,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指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本文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提出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涵义包括正确地应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立足于中国实际.体现出民族特色.要有新的理论成果.同时.还是一种解决中国问题的科学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18.
中国革命新道路 ,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特殊国情相结合而逐渐形成 ,它创造性地提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其理论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 ,又蕴涵着丰富的全新思想 ,无论是理论本身还是其形成过程都可以说是开拓创新的典范 ,给我们有益的无穷启示。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长期奋斗历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国政治文化建设创造性地在理论和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特征。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加强政治文化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20.
陈勇 《金陵瞭望》2011,(18):11-12
回顾中国共产党走过的90年革命、建设、改革与发展历程,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战胜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不断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正确的前进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