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家庭对儿童欺负受欺负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学校中儿童欺负、受欺负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家庭因素起了重要的影响作用。依恋理论、社会学习论以及家庭系统论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家庭影响儿童欺负的机制。欺负者、受欺负者以及欺负受欺负者生活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中,父母所采取的教养方式具有很大的差异。男孩受欺负者的家庭过分亲密,而女孩受欺负者的家庭成员联系少,母亲对孩子故意、拒绝;欺负者的家庭通常具有高权利需求、低亲和性的特点,父母通常采用专制型的教养风格;欺负受欺负者的家庭除了具有高暴力、低温暖的特征之外,父母管教方式通常不一致。兄弟姐妹关系也影响儿童的同伴交往技能和同伴地位。  相似文献   

2.
二语词汇习得的认知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知理论把第二语言习得看作是一种复杂的认知技能的习得,是一种心理和智力的过程,是对外界输入的语言材料进行加工、存储、输出的过程.词汇习得是单词音形义的习得,认知论从认知主、客体两大方面来考察词汇习得机制.文中围绕二语习得的认知过程,分别从图式理论、概念整合理论、信息加工理论等方面对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的认知理论进行了探讨,旨在为第二语言教学和词汇习得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基本心理过程”或“基本心理加工能力”是“学习障碍”定义中不得不使用 ,但又难以用实证来解释的一个概念。当代认知心理学以信息加工理论来研究并诠释学习障碍个体的信息加工 :注意缺陷主要表现在注意的选择和注意的保持两个方面 ,注意缺陷个体在学业上的失败率远高于没有注意缺陷的儿童 ;记忆缺陷主要集中在信息获取、信息贮存、信息提取以及监控方面 ;学习障碍个体的思维具有盲目性和冲动性 ;而在认知上倾向于将学业成功归因于任务简单或运气好 ,而把学业失败归因于能力低下。  相似文献   

4.
近30年来对儿童特质概念发展的理论探讨一直是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儿童特质概念发展研究的不断深入和近期儿童心理理论研究热潮的兴起,有关儿童特质概念发展的理论也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韦纳的归因理论和凯斯的信息加工理论等一般认知理论发展为儿童心理理论取向的理论。但在儿童特质概念发展的研究中,尚存在一些基础性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的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5.
社会认知主义是二语习得领域里继结构行为主义和心灵认知主义之后的新兴理论取向,主张融合认知和社会两种视角研究二语习得的重要问题,更加全面地理解二语习得的复杂本质。本文旨在探索社会认知主义理论取向的发展背景和主要影响理论,并从学习观、教学观、教师发展观、科研观几个方面分析社会认知主义理论取向对我国的二语习得及相关研究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当代认知心理学的教学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认知心理学的主导理论之一———信息加工理论 ,认为人的认知活动过程就是加工信息的过程。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对有效地指导教与学的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启示。本文就促使学生知识表征的最优化、掌握学习策略———改进认知过程、培养学生的元认知技能———提高认知监控能力、发展学生学科问题解决的能力、激发学生的认知动机———使个体处于良好的认知状态等方面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7.
认知风格是个体认知活动偏爱的信息加工处理方式,场独立和场依存认知风格则是认知风格的核心.大学英语阅读中也存在场独立和场依存两种不同的认知方式.教师应结合这两种认知方式的特点,对大学生的英语阅读进行学法指导和阅读技巧训练,以提高大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8.
美国学者运用社会信息加工理论开发儿童人际交往能力小组干预课程,取得较好效果.中国学者在天津和陕西泾阳分别以城市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为对象,运用社会信息加工理论开展儿童人际交往能力小组干预,取得丰硕成效,但社会信息加工理论对中国低社会经济地位家庭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否具有可适用性尚待检验.笔者在Y市S小学以困境儿童这一低社会经济地位儿童人群为服务对象,运用社会信息加工理论设计小组干预方案,干预对象在人际交往认知、人际交往技巧和情绪管理,以及人际交往能力改善上取得明显干预效果,干预成效表明社会信息加工理论对中国低社会经济地位家庭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干预具有同样的可适用性.  相似文献   

9.
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是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成分之一。从发展的角度分析类比推理发展的三种主要理论———结构理论、信息加工理论和结构映射理论 ,结果表明 :结构理论强调类比推理发展的阶段 ,信息加工理论强调类比推理发展的认知成分 ,结构映射理论则把发展的重点放在关系结构的转换上  相似文献   

10.
欺骗作为儿童的一种社会心理能力重新吸引发展心理学者视线,源于"心理理论"研究领域的兴起。笔者试图从心理理论视角对儿童欺骗的概念重新进行界定,从个体的观点采择能力、言语交流能力、意图理解能力三方面阐述儿童成功欺骗所需的社会认知技能,以及分别从操纵被欺骗者行为和操纵被欺骗者信念的不同水平探讨儿童欺骗从行为主义向心理主义水平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社会认知经典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认知是指个人对他人或自己的心理与行为的感知与判断的过程。从 1 93 0年代开始 ,社会心理学家就已经对此问题开展研究。 1 947年 ,J.S .Bruner在以往研究基础上 ,提出了社会知觉概念 ,并且进行了相关实验 ,开启了现当代社会认知研究的大门。 1 970年代后 ,社会认知研究开始广泛借鉴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 ,尤其受到信息加工理论的深刻影响 ,开展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文章在把握社会认知研究的历史脉络基础上 ,评述几个在社会认知研究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经典研究。  相似文献   

12.
随着对社会认知的脑与神经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尤其是伴随具身认知科学的兴起,社会脑概念的提出与镜像神经元的发现都使得社会认知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同时也引发了新的争论。在神经科学领域内有关社会认知的主要发现与新近理论假设的基础上,社会认知双重机制假说得以产生。该假说认为,大脑中至少存在两套机制来完成对于他人心理状态与行为的理解。第一套机制是基于大脑镜像匹配系统的研究提出的——具身模仿(embodied simulation);第二套机制即传统心理理论研究中所涉及的“心智化能力”(mentalizing)。该机制存在的证据除了传统心理理论领域中行为研究论据之外,更多的来自于与具身模仿系统相悖的实验研究。社会认知双重机制假说对于社会认知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但仍面临诸多问题需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3.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现代信息加工学派的认知心理研究与社会认知心理研究试图揭示人类认知的心理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应借鉴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深入研究人类认知发展阶段和过程,并按照认知发展阶段和过程来安排思想政治教育,还应帮助人们优化认知图式,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4.
品德认知结构模式涉及到品德的心理结构成分与道德认知信息加工活动中的道德知识系统等问题 ,后者与皮亚杰关于认知结构模式的基本过程紧密相关 ,也具有完全同化和完全顺应两种典型的活动机制 ;品德认知结构模式的四个基本特征是 :社会道德规范主导品德认知 ;个人利害得失问题的解决是品德认知的关键 ;品德心理结构成分与品德同一 ;品德与性格特征同一。我国社会变革时期品德教育的对策主要是 :帮助学生完善道德知识系统 ,健全品德结构模式 ,注重性格养成 ,提高处理面临疑难道德问题的水平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高校学报编辑能力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时期学报编辑只有在具备熟练专业技能的基础上,不断学习计算机和网络新知识,不断提高研究能力、社会活动和组织能力等,才能提高学报编辑的组稿、约稿能力和提高对稿件的加工质量,使稿件的内容和形式达到完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心理理论的发展是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重要方面,对儿童社会化及社会适应有重要作用。影响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家庭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假装游戏、家庭规模、家庭中兄弟姐妹的关系、家庭言语交流、父母的教养态度、家庭背景等。家庭教育对策主要包括:常与儿童进行假装游戏;多给儿童创造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创造丰富的精神成长环境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儿童发展关乎国家未来和民族希望,关乎社会公平公正。聚焦西南民族地区村落学前儿童发展现状,对白、傣、羌、壮4个民族9个村落幼儿园3~6岁儿童的体质健康、认知、语言和社会性发展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发现:从儿童发展各维度来看,西南民族地区村落学前儿童身体协调性及下肢肌肉力量、平衡能力发展较好,体格发育、灵敏素质、爆发力和上肢及腰腹肌肉力量较差,营养问题较为凸显;数量认知和空间认知发展较好,时间认知和类比推理发展较差;语言(汉语)理解能力较好,语言(汉语)表达和阅读能力较差;生活技能发展较好,交往品质和行为控制发展欠佳。从不同年龄、性别和民族的儿童发展来看,各维度发展水平随年龄增长而提高;白族儿童整体发展较好,傣族儿童身体素质发育较好,羌族和壮族儿童整体发展水平欠佳。因此建议:加强民族地区村落学前儿童的医疗和膳食营养服务,研发适合民族地区村落的学前教育本土课程和教材,多途径促进民族地区村落幼儿园教师的增量提质,实施对民族地区村落儿童家庭的专业干预与心理支持。  相似文献   

18.
道德伪善是个体并非出自真实的行善动机而又害怕付出"代价"的一种行为倾向,也是现代道德心理学中重要的研究领域。道德伪善理论包括:精神分析理论、价值定向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知失调理论以及双加工理论。影响道德伪善的因素有:个体因素、情境因素和社会文化特征。道德伪善的研究有助于人们对道德的"双重标准"、知行脱离的行为进行反思。未来需要从各个方面对道德伪善进行研究,特别是本土化和跨文化的研究。文章对道德伪善的相关知识进行了总结梳理,以期为未来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对高师运用微格教学的几点阐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微格教学是一种系统的训练方式,是高等师范教育培养学生教学技能的重要途径.它的实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师范生的教学能力.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必须重新思考微格教学技能的内涵、特点.微格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充分利用其特有的训练模式,要求学生开展试教活动.同时还要把握微格教学的实施要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