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世界现代化的发展历程表明,现代社会是由无数健全自律的现代公民组成。现代公民的培养需要现代公民教育,实施现代公民教育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2.
不论是器物的现代化还是制度的现代化,归根到底都是人的现代化。公民教育的实质就是公民性的形成和充实的过程。人的现代化与公民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政治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当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应当着眼于公民教育和民主实践,将民主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相结合,使理论上的“当家”与实际上的“作主”统一起来,致力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3.
公民教育作为现代性追寻的一种表征和必然,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塑造新民可以视为近代中国公民意识启蒙的发轫,纯化人民深刻铭刻着社会主义公民身份设计的烙印,回归公民理应成为现代中国公民身份重塑的指向。重新梳理中国公民教育主体的历史演进脉络,或可为现时中国公民教育提供镜鉴。  相似文献   

4.
公民教育作为现代性追寻的一种表征和必然,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塑造新民可以视为近代中国公民意识启蒙的发轫,纯化人民深刻铭刻着社会主义公民身份设计的烙印,回归公民理应成为现代中国公民身份重塑的指向。重新梳理中国公民教育主体的历史演进脉络,或可为现时中国公民教育提供镜鉴。  相似文献   

5.
汉娜·阿伦特从政治哲学的角度考察教育,指出教育危机的实质是政治危机,它与共同责任和政治行动有关;教育者需要采取负责任的行动,肩负起引导新人进入共同世界的责任.阿伦特的政治与教育观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政治在教育中不可或缺,重视行动的政治观才能真正造就公民文化和具有公共理性的公民.  相似文献   

6.
农村社区治理创新是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背景下,遏止农村社区衰落走势、解决三农问题的迫切需要,实现农村治理现代化的一项重大社会工程,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农村社区治理创新必须破解体制、资源配置、农村公民社会发展、社区公共性社会资本匮乏、农村社区空心化和治理人才短缺方面的难题。推动农村社区治理创新,社会工作者肩负以下四方面的使命:一是发展社区民主,推动平等、公正的参与社区治理格局的形成;二是开展公民教育,培养村民的公民意识和参与治理行动的能力;三是协助农村社会组织成长,为社区治理创新搭建组织平台;四是培育社区社会资本,重建社区的合作与信任的社会关系,重塑基于规范和参与网络的新型社会团结。  相似文献   

7.
公民意识是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转型的关键时期,提升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水准,有助于带动整个社会公民意识的提高。鉴于公民意识不可能简单引进移入,传统文化缺乏公民教育资源,我国大学公民意识教育的长期空白,转型期中外新旧观念的强烈撞击;我们应加强大学生的公民性品格、全球化意识与权利责任教育。就现状而言,公民意识教育应紧抓责任感教育的重点,垒实法制教育的基础,建设公民教育体系,让公民意识成为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  相似文献   

8.
美国是现代公民教育思想与实践的策源地,其公民教育的核心教育理念是:尊重公民个人的价值与追求,一切从“你”——一个具体的人开始。注重培养公民的“自律”和“规则”意识;引导公民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政府的关系;致力于培养公民“清醒的思考能力”;重视隐性课程与仪式教育对公民的影响。美国公民教育的成功,极大地加快了其国家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9.
当代中国农民的受教育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育是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根本,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在二元社会结构中,教育投入不足、城乡教育机会不均、收费式义务教育和教育产业化政策,使中国农民的受教育权受到了多方面的限制。在尊重、保障和实现公民受教育权的基础上推进教育变革,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0.
公民人格是解读公民社会合法性与价值合理性的深层判据,它建基于公民社会的制度存在,孕生于公民伦理的精神价值。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公民社会趋向与公民伦理诉求,决定了传统人格走向公民人格的必然趋势,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公民人格塑造,是在传统文化语境和现代化现实境遇中发生的,受历史与现实的双重制约。公民人格的历史缺场与现实吁求,决定着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人格转型充满对主体性精神、契约精神、规范性精神、权利与义务对等精神、社会正义精神等理性精神形态的希冀与期待。   相似文献   

11.
公民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转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公民教育理论与实践在西方国家已经趋于成熟,而在我国则相对滞后,这已经影响并制约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在高校引入"公民"、"公民意识"和"公民教育"概念,既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完善与创新,也是思想政治教育顺应时代发展的重要历史转型.当然,公民教育并非凭空产生,需要科学界定若干关系,并积极探索有效的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12.
该文从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角度,探讨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职业技术教育面向市场、面向社会、面向未来的办学理念,这是对传统的职业技术教育办学思想的突破。  相似文献   

13.
作为公民社会与公民伦理所蕴涵和期待的现代性精神气质的具体承载,公民意识的形成不仅直接关涉公民社会精神气质能否真正获得社会主体内在的人格支持而具有价值依托,而且直接影响社会现代化过程的精神动力与发展路向。当代高职女大学生所面临的中国现代化进程现实境遇与中国传统伦理及其人格范型的双重制约,决定了现代公民意识培育的必要性和关键性。高职女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育,需要以主体意识、权责意识、民主法治意识和社会公德意识为着力点,通过富有现代性特征的公民教育来完成。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教育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三个面向”思想是邓小平教育理论的重要内容,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根本方向和指导思想。“三个面向”从宏观上为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实施做出了方向性规定,“三个面向”的核心是造就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创新教育是邓小平“三个面向”教育思想的根本要求。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正是邓小平“三个面向”思想的现实化。  相似文献   

15.
论全球化与中国教育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市场化、网络化和知识经济为特征的全球化 ,正以强劲的势头推进着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历史进程。用全球化视野来观照中国教育的现代化 ,理当对以应试为特点、以复制为功能的计划经济下的传统教育进行深刻的扬弃 ,实现教育价值观从适应论向超越论的历史性转换。具体来说 ,就是要充分认识到 ,以创新为价值先导、以立人为目标追求的中国教育现代化之要义 ,其中包括教育理念、人才结构、课程设置和教育体制诸方面的现代化 ;作为教育实践主体的教师角色之现代化 ,即确立以“平等者中的首席”为内核的新教师观 ,探究教师素质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性建构 ,从而高效落实全球化视野中的教育现代化。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大众文化传播对青少年道德价值心理和道德观念影响的角度,深入剖析了大众文化传播对学校德育提出的挑战。指出,这种挑战实质上是对德育现代化的历史要求,德育现代化不只意味着方法、手段的现代化,更为重要的是价值体系的现代化。大众传媒应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17.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对中华民族复兴历史进程的总体把握中对我们党的理论和实践的科学总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是我们党的执政之基、立党之本、力量之源,也是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源、复兴之魂和复兴之本。  相似文献   

18.
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关键所在和重要衡量指标之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能有效促进人的现代化,在国家现代化事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基于人的现代化视角来考量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价值意蕴,构建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既是一个历史演进过程,又是一个逻辑实践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19.
在近代东亚,韩国与中国都肩负着反封建和反对外来侵略的任务。申采浩和梁启超作为探究两国国民性的先驱者,都认识到了在这种特殊的社会环境下创造“新国民”的必要性。申采浩的“新国民”目标是保全民族,恢复国权;而梁启超胸怀创立民族帝国的梦想。他们之所以在作品中塑造了不同的“新国民”形象,是因为国家的有无造成了两位启蒙先驱者心境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