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初西北七卫的建署与哈密的地位元朝灭亡后,西域分裂,吐鲁番、库车迤西迤南为察合台汗国后裔所据;天山迤北迤东为蒙古瓦剌部领地;罗布淖尔(罗布泊)地区为撒里畏吾儿人所据;哈密则处于元威武王纳忽里统治之下。洪武五年,明朝平定河西,在肃州(酒泉)设镇驻守,明朝声威远播西域。在这种形势下,西域地区各民族便渐渐向明朝靠拢,与明朝的关系日益密切起来。洪武七年,撒里畏吾儿安定王卜烟帖木儿来贡,明廷将其部属依地域分为阿端、阿真、苦先、帖里四部,各颁铜印,准其分别入贡。次年设安定、阿端二卫统其四部。安定卫大约  相似文献   

2.
察合台及其后裔的统治是我国新疆及中亚历史中非常重要的时期,本文梳理了察合台及其后裔统治的察合台汗国、东察合台汗国、叶尔羌汗国的历史脉络,对我国新疆及中亚地区在特定时间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一带一路"经济带的建设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元代汉文文献及历代西域文献所记Turpan(吐鲁番)一名的语源、语义可追溯到西域伊斯兰化之前的历史时期。Turpan(吐鲁番)在语源上属于印欧语系的西域古代地名,在语音上与"敦煌"及敦煌粟特语文书中出现的地名δrw"n有着对应关系,在语义上,与"高昌"之间似乎存在着一定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4.
0 新疆鄯善县是著名的哈密瓜的故乡,位于天山南麓吐鲁番盆地东部,北边与奇台、木垒两县接壤,南边与若羌县境内的罗布泊接壤,东邻哈密市,向西越过火焰山就到达吐鲁番。东汉班勇为西域长史时,曾在这里的柳中驻兵屯田。唐朝在此设有柳中、蒲昌两县,隶属西州管辖。公元1759年,清朝设辟展办事大臣,辟展城(今鄯善县城所在地)当时曾  相似文献   

5.
东察合台汗国是14世纪中亚察合台汗国覆没后,由蒙古成吉思汗后裔在今天山南北各地建立的一个地方政权。在长达300余年的兴亡史中,汗国所辖地域经历了由兴盛到衰落的漫长过程,其统治中心也曾发生过几次重要的迁徙。东察合台汗国地域范围的消亡变衍不仅同当时西域各地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发展有密切联系,而且对于清以后新疆历史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东察合台汗国,系本文对1347年蒙古察合台汗国覆没以后,由察合台汗后裔在西域诸地建立的一个地方政权的统称。其前后延续达三个多世纪。穆斯林史料将其称作“蒙兀儿斯坦汗国”,同时代的汉文史籍则作“别失八里”或“亦力把里”。东察合台汗国建立以后,历经秃黑鲁帖木儿汗,黑的儿火者、沙米查干、马哈麻、纳黑失只罕、失儿·马哈麻诸汗执政时期。到了公元15世纪歪思汗卒后,汗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势力渐衰。后迄16世纪中叶,随着东部满速儿汗和西部拉失德汗的先后过世,东察合  相似文献   

7.
吐鲁番绿洲文化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吐鲁番是东西方文化、农耕与游牧文化交融聚合的地方 ,是西域文化的缩影。该地具体文化现象和基本史实揭示出吐鲁番绿洲文化具有多元性、独特性、开放性的特点。分析这种文化形成的原因 ,对于从多视角认识西域文化无疑是一种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清代前期西域处在准噶尔的统治之下,是当时清朝所面临的最主要的边疆问题。清朝前期一直致力于对西域即准噶尔的经营,雍正朝是清朝统一西域进程中的重要阶段。雍正朝对准噶尔的经营政策的变化经历了采取守势以维护边疆稳定和平、主动采取军事行动及和谈划界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9.
公元1370年,即明朝建国之第三年,与跛子帖木儿争夺中亚统治权的察合台后王贺则尔和卓,连续在伊赛克湖畔、阿力麻里城下遭到重创。复兴察合台汗国的梦幻破灭了,贺则尔和卓率残部辗转东撤,在天山北麓的别失八里重新建都。从此,在十四世纪末十五世纪初的西域,出现了一个别失八里王国。  相似文献   

10.
唐朝统一西域之后,管辖今新疆、中亚等广大西域地区。出于军事及巩固边防的需要,唐王朝在西域驻军中进行了大规模的屯田。西域驻军的屯田涉及范围极广,自军至守捉、城、镇乃至烽戍均要屯田。该文利用吐鲁番出土文书,从屯垦作物、屯垦亩数、屯垦人数等方面,对唐朝西域最基层的军事单位——烽铺的屯田情况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1.
吐鲁番直隶厅运作史钩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钩沉吐鲁番直隶厅行政运作史况,略述清末新疆建省前后吐鲁番厅的一些史实,管窥百年前先辈们经营地方的良苦用心,展示吐鲁番厅行政框架的概况。  相似文献   

12.
吐鲁番自清朝统一新疆以来逐渐形成满人、汉人、蒙古人与回民等人群与维吾尔人杂居的社会格局,随之带来以信仰为核心的文化生态格局的变迁。吐鲁番非伊斯兰信仰的处所有官府坛庙和佛寺道观,其中尤以佛寺道观庙宇成为民间信仰的社会空间。吐鲁番佛寺道观庙宇建构了信仰活动和社会经济活动的桥梁,其从清代至民国前期经历了兴衰起伏的历史变迁。  相似文献   

13.
交通建设对西部开发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此提出几点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它们是 :关于西部综合经济区域划分问题 ;关于东西交通通道建设问题 ;关于青藏高原交通建设问题 ;关于发展公路长途运输问题 ;关于西藏地区环境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14.
19世纪中后期,英、俄两国在中亚展开了一场所谓的大角逐,新疆也成为两国角逐的目标之一。因此,清朝与英、俄两国围绕新疆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交涉和谈判。自19世纪后期以来,西方学者对这场大角逐的研究论述很多,但基本上都是依据西方文献,从西方人的视角进行分析论述。通过解析清朝文献,来阐述清人对这场大角逐的理解和认识,并希望能够借此对清末外交中的某些问题有更客观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明朝灭亡之后,北京的官绅已经出来拥护大顺政权了。但清朝进入北京后,人们不愿意接受满洲这个异民族的统治,而希望在南京建立以朱家皇室后裔为皇帝的新政权。清朝刚入北京即颁行带有民族歧视和民族侮辱的“剃发令”,遭到人民的反抗,抗清斗争风起云涌,分别拥立明朝藩王以号召民众,这种斗争需要一个新政权来组织领导。李自成的无暇南顾,使河北、山东以及苏北的大顺政权被明朝官军和地主武装所摧垮,这对建立新政权极为有利。清兵占领北京之后,汉族官绅不愿出仕清朝,纷纷南下,把希望寄托在即将建立的新政权上。大量的商人和市民也纷纷南来,使新政权具备了人心条件。拥兵自重的明朝将官等待观望,坐视清兵长驱直入,甚至攻城掠地,祸国殃民,此时正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权组织军队,重整河山。弘光政权一经建立,豫、鲁、苏、皖和江北地区原明朝官员和地主武装起而应之。弘光政权的建立确实符合了明朝大多数官绅和民众的愿望。  相似文献   

16.
孔子创立了儒学,同时也奠定了家族文化精神的基础。其后裔代代传承的家学是儒学发展的一条线索。儒家学说中积极用世的态度、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历史使命感等,在孔子后裔的文学活动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清代从康熙到嘉庆的100多年中,先后出现了孔尚任、孔传懿、孔广林、孔昭虔等多位圣裔戏曲作者。在他们的笔下,“小道”的戏曲形式承载着厚重的社会责任。他们所塑造的女性形象,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担当起社会责任、道义和信义。  相似文献   

17.
晚清时期,随着西商东渐,华商的“洋化”现象开始成为沿海各埠一种严重的社会病。华商“洋化”主要有两种行为表征,其一是挂洋旗,冒洋行;其二是改洋籍,充洋人。华商“洋化”,或为倚洋势,或为沾洋利,其动机各异,但却对当时的法律生活造成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导致了涉外纠纷和诉讼的扩大化。而晚清政府为控制和预防华商改籍所采取的相关策略,又对中国首部国籍法的催生及其内容的完善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徽商具有"贾而好儒"的传统和特点,这为他们积极地投入到文化事业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和经济基础。至明清时期,徽商及其子裔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极受社会关注的时代文化群体。徽商及其子裔在文学上的贡献甚大,在引领文学风气的转趋、丰富文学创作的题材,以及推动文学创作的传播等方面均有建树。文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徽商及其子裔在文学上所取得的成绩,恰从一个方面印证了他们在中国古代文化事业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广州“一口通商”时期,十三行行商名声享誉全国,尤以潘、卢、伍、叶四大家族为盛。潘家除了在商业上取得巨大成就外,在文化事业上也贡献良多,后代文人辈出。文章试从制度、社会、经济及家族观念几个方面考察,试图找出潘氏家族屡出人才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晚清(1840—1911)生物学医学发展的重要事件是西方近代兴起的生物学与医学的大量引进:吴其濬编著《植物名实图考》,李善兰翻译《植物学》,严复编译《天演论》,西方教会开办医院与传教医师接踵来华,英国传教医师合信编译《全体新论》与西方医书络绎传入,美国传教医师嘉约翰开创医学事业,以及教会大学培养西医人才等,使西方生物学与医学在中国开始扎根并迅速发展,特别是《天演论》的翻译和流传对中国社会的变革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