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自从政策问题作为一个主要研究领域被纳入政治学的研究范围以来,政治学的各种理论和学派都对政策行为或过程做出了自己的解释,绝大多数政治学家认为政府政策行为过程是一个政治过程,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对这种观点做了更加科学的解释。从这一基本理论前提出发,进而认为政府的任何政策,都具有基本的政治功能,这就是调控社会利益关系。因此,在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必须坚持基本的政治价值准则,即社会政治利益最大化的准则。  相似文献   

2.
由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主办,武汉大学政治学与行政学系、武汉大学比较政治研究中心联合承办的“比较政治与政治文化研讨会”于2011年12月10—11日在武汉举行,这也是政治学恢复以来第一次以“比较政治”为单一专题的研讨会。  相似文献   

3.
政治领域中政治人的人性假设不仅应成为政治学方法论的基本前提,而且应构成政治学在社会科学诸学科中独树一帜的基本依据。论题在与“经济人”的比较中,挖掘与建构“政治理性人”的人性假设。政治理性人是在特定的政治经济环境中,基于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在三元利益的激励下,追求、夺取并运用权力,来实现特定的利益权威性分配以满足特定利益需求,从而实现权力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有机统一。这一基本逻辑链外在体现为:双重需求激励—追求权力—三元利益互动—运用权力—政治行为。  相似文献   

4.
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稳定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冲突机制研究是冲突政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它的研究几乎还处于空白,把它与政治稳定问题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则更为鲜见。虽然国内的一些学者对于政治稳定与政治冲突的关系问题进行了研究,但其研究视角基本上是对立性研究,没有看到冲突如果形成政治机制则会对政治稳定发挥正功能的特质。本文将冲突机制与政治稳定问题结合起来,并对其政治机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进行了多角度的解读。  相似文献   

5.
论政府政策行为的政治性质、功能与价值准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政策问题作为一个主要研究领域被纳入政治学的研究范围以来,政治学的各种理论和学派都对政策行为或过程做出了自己的解释,绝大多数政治学家认为政府政策行为过程是一个政治过程,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对这种观点做了更加科学的解释。从这一基本理论前提出发,进而认为政府的任何政策,都具有基本的政治功能,这就是调控社会利益关系。因此,在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必须坚持基本的政治价值准则,即社会政治利益最大化的准则。  相似文献   

6.
郑敬高  王涛 《东方论坛》2006,(4):108-113
政治哲学依其承担的学术使命可以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一种是哲学在政治研究领域的展开,被当作是政治学精华的浓缩;一种是在政治学中与所谓实证研究对立起来的规范研究,主要使命是阐述政治的本质或价值;一种以统一政治学研究中的价值理论与经验科学为目标。本文认为,政治哲学不仅要阐述政治生活的价值,还要承担起政治学的反思、批判职责,还要把政治认识和政治思维过程纳入自己的研究范围,关注政治学发展中提出的一切哲学问题。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沙堪斯基关于政治对于政策成败的影响这一研究的学术缘由,阐释了沙堪斯基关于影响政策制定、政策选择与政策成败的几种政治因素和政治手段,以及政策分析的途径及局限性等观点.评价了沙堪斯基这一研究的学术意义,指出了其研究观点给予我们的启示是:提醒人们关注政治与政策分析的关系这一公共政策制定的永恒难题,揭示了导致政策过程复杂性的各种政治因素源于现代政治体系,西方政治学与新制度主义经济学具有融合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政治心理学在欧美已经成为政治学专业中一门重要的学科,但在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国内学者对政治心理学的研究明显不足,这与对政治心理学的研究意义的认识不足有着很大关系。文章从理论价值、现实意义以及方法上的意义三方面对政治心理学的研究意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政治学相关的风险研究成果之一是对政治风险的研究,主要体现为政治生活中个体政治风险研究、国家政权的政治稳定研究及企业对外投资中的国际政治风险研究等三个方面。这一类型研究只是把风险作为一个外生变量来看待,并没有涉及到风险内部的政治现象和政治机制的探讨,因而并没有涉及到准确意义上风险政治学的基本内容。基于此,以关系理性为理论基础,以势科学作为分析框架,将研究引入风险现象内部,才能真正达到对风险本质的认知。  相似文献   

10.
政治宽容与政治冲突的互动关系研究是冲突政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主政治条件下,非暴力政治冲突与政治宽容才存在必然的联系。本文分为四个部分:政治反对派与民主政治的包容性;政府宽容政治反对派的原理;政体形态与政治代价的关系;推进政治民主化的政治策略。  相似文献   

11.
生态政治学研究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系统地介绍了国内生态政治学研究的现状,并提出了新的生态政治观点:生态政治文明是政治文明的生态文明化。生态哲学理念和生态文化是生态政治的核心,其基本观点是“人以自然而存在,自然以人而存在”的内在关系存在观。生态政治的现实基础是生态经济,其主要内容是生态政治经济学。生态政治经济学强调生态规律约束条件下,对私有产权的超越,主张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产权。生态政治的基本内容是“政治生态体系”观,这是以人为主体的生命与其环境之间,以及人所组成的“政治体系”与“社会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模式。生态政治秩序建设目标:推天理明人事,建立以从生态社群到生态城市,到生态民族国家或文化共同体,到生态系统,到生态存在的绿色差序格局和遵循生态伦理“生态正义”的“理治社会”。  相似文献   

12.
在高校教育工作的实践中 ,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是必须认真探究的。素质教育重能力塑造、重品格内化 ;思想政治工作重政治、重时效、重规范养成 ,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规定了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因此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革。  相似文献   

13.
哲学与政治的关系是柏拉图政治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乌托邦理论是柏拉图政治哲学的一个方法论设计,这一设计是为了协调哲学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化解两者之间的张力。乌托邦将最终实现哲学与政治的完满结合。但在乌托邦被建构起来之前,哲学与政治之间的张力持续存在。柏拉图建议哲学家学会运用意见来设定标准和建立规范,在柏拉图的政治哲学中,最高的人类活动是哲学而非政治。  相似文献   

14.
古典政治哲学试图从政治与哲学的关系来阐释城邦政治哲学的诸问题。自霍布斯以降,权利成为现代政治哲学研究的核心议题,针对权利合法性和正当性的追问,自然法成为现代政治哲学关注的焦点。面对现代性危机,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自然法和自然权利在政治哲学中扮演的作用。然而,如果我们从马克思政治哲学视角反思现代性危机,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的自然权利产生于人的物质生产,人类正是通过物质生产活动创造一个又一个辉煌的历史篇章。  相似文献   

15.
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的政治批判蕴涵的理论主题是对空间生产政治现象形态的批判.他考察了空间生产与政治的关系,认为空间生产与政治是互动机制:政治影响空间生产,空间生产执行政治功能;其理论方法是运用马克思唯物辩证法阐释空间生产政治化的悖论及其克服路径;其功能特质在列斐伏尔看来,要拒斥空间政治霸权,就要凭借总体人和身体革命实现空间政治权利.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的政治批判能够展现政治意识形态和空间生产的互动效果,其中蕴涵着对日常生活微观领域的考察,从而能够推动社会政治的研究视域.  相似文献   

16.
政治文学论     
所谓"政治文学",就是反映与政治相关的生活,表达作者的政治意向,或参与政治斗争的文学,其核心就是文学与政治的紧密联系。它包括两种:一是政治倾向文学;二是政治斗争文学。中、西方政治倾向文学存在文化上的差异,而中国和苏联的政治斗争文学也有所不同。总的来说,政治文学具有它特殊的美学意义,当然也有审美上的缺陷。  相似文献   

17.
政治文学论     
所谓"政治文学",就是反映与政治相关的生活,表达作者的政治意向,或参与政治斗争的文学,其核心就是文学与政治的紧密联系。它包括两种:一是政治倾向文学;二是政治斗争文学。中、西方政治倾向文学存在文化上的差异,而中国和苏联的政治斗争文学也有所不同。总的来说,政治文学具有它特殊的美学意义,当然也有审美上的缺陷。  相似文献   

18.
政治消费是人诸多消费中的一种。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在政治优先性的前提下,文学的生产、消费与政治消费都产生了紧密的关系。在文学创作中,政治消费主要体现在作者如何对政治进行诠释、演绎,文学是对政治的直接表达还是将政治隐蔽在文学的书写中;在文学批评中,政治消费主要体现在受众对文学中政治因素的挖掘与分享,对文学中政治因素的牵强附会解释还是通过情理的描述来展示政治之于人的意义。政治消费是探讨政治与文学关系的出发点,消费的政治为何,决定了文学与政治关系的发展方向。从马克思关于美的相关定义可以得出,文学中的政治应是人的本质力量感性显现形式,而不是权力的竞技场。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政治人格的培育既是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目前部分大学生信仰不够坚定,个体独立意识和尊严意识不强,对政治没兴趣.面对当代大学生存在的这些问题,应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等,培育他们的政治人格.  相似文献   

20.
中国女性与西方女性历史生存状态相异。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轴心期”,西方氏族制度由人身关系转为地域关系,亦即由自然关系转为社会关系,西方女性的他者身份即起于地域性对于人身性,亦即地缘性对于血缘性的政治取代;而在中国,地缘取代血缘的政治变革并未发生,奠基在血缘基础上的伦理规范成为女性的生存规定。因此,与西方女性由政治而伦理的第二性宿命之路不同,中国古代女性的他者生存则履践一条由伦理到政治的历史之路。这也形成了中国女性生存的独特之处,“孝”是这独特之处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