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东晋名僧释道安是我国弥勒信仰的鼻祖,在佛教信仰史上具有崇高地位。结合佛教经典中的弥勒形象和道安的个人经历来分析,道安产生弥勒信仰的原因有三:弥勒经典所宣扬的弥勒入世救世形象与道安的入世性格相符,使道安在情感上容易接受弥勒信仰;有部宗匠向弥勒决疑的传说为道安提供了效仿事例;道安偏爱般若学,向弥勒请示般若性空之义才是其誓生兜率的主要原因。对比分析弥勒信仰和宾头卢信仰的差异,可进一步澄清决疑说中的一些争论,道安上生兜率也可能有"与弥勒一起下生成佛"之观念。  相似文献   

2.
《琼州学院学报》2017,(3):98-102
弥勒信仰包括对于往生兜率天和人间净土的向往。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乱,弥勒信仰大为传播。由于信仰观念的逐渐本土化,弥勒信仰开始被用作斗争的工具,其中隋大业六年建国门起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以弥勒下生为号召发起的事件。对于此次事件的发生地点,学术界有不同看法,但分析隋唐的时代背景和洛阳城变迁,可以确定事件发生地为洛阳外郭城的建国门。这一事件中弥勒信众着装、组织情况等有一定的时代普遍性,以致唐代发布专门诏令予以取缔。而南北朝以来的佛教末法思想和隋炀帝大业五年融并僧人、佛寺之举,可能是这一事件的重要起因。  相似文献   

3.
交脚弥勒菩萨造像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十分流行的样式,这并不是因为当时佛教造像中,弥勒菩萨的造型只有交脚坐姿一种.而是因为弥勒菩萨的这种艺术形象中交脚坐姿、狮子座椅、仰月或日月宝冠都与波斯萨珊王朝的帝王们有关,弥勒成佛下生的条件又与转轮王的出现联系在一起.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帝王--圣君观念根深蒂固.尤其是魏晋南北朝的动荡社会使得人们对圣贤君主的企盼更为迫切,这种情绪与愿望落实到佛教的未来佛弥勒菩萨造像上,便形成了交脚弥勒造像的兴盛.  相似文献   

4.
法显在师子国所闻佛钵经,改写了此前流传的佛钵传说,将之视为佛法住世的标志。其所描述的佛法兴衰过程,是移用早期佛教经典中关于"三中劫"的宇宙论描述,放入到释迦佛灭,弥勒下生的佛陀论框架中。佛钵以百年为尺度移动的时间表,同时期佛教经典中类似表现是对教团修行实践的描述,正、像二时的划分,佛灭年代的具体推算,和时间表的制定,起初是三个独立的传统,并在5世纪逐渐融合。  相似文献   

5.
隋炀帝大业年间发生三次弥勒信众起事,这与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紧密相关。首先,经过南北朝时期傅大士的改造,弥勒佛实现了由神佛向人的转变。其次,佛教僧侣利用神异故事传教的方式为信众所接受,这一方法也为弥勒信仰反叛者利用以发动信众。再次,隋代统治者对于佛教的保护政策使得民间弥勒异端思想广为传布。最后,隋炀帝时期的社会动荡又为弥勒信众起事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相似文献   

6.
黑水城文献中有多种弥勒经典的刻本,结合在敦煌、宁夏等地发现的西夏时期的弥勒经变画及出土文物可以看出,弥勒信仰在西夏境内十分流行.西夏的弥勒信仰与印度的弥勒信仰风格迥异,但与中原、回鹘地区流行的弥勒信仰接近,而且还出现了中原地区常见的弥勒佛称号和大肚弥勒形象,反映出汉地弥勒信仰对西夏弥勒信仰的影响颇深.弥勒信仰于西夏盛行,究其原因,除了西夏民众对兜率天净土的推崇外,当与西域地区的弥勒信仰盛行关系密切,而且与汉文化的濡染和回鹘文化的影响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7.
弥勒信仰在新疆的传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季羡林 《文史哲》2001,(1):5-15
在佛教传统中 ,弥勒为未来佛 ,后来主要受到波斯的影响 ,产生了救世主思想和功德转让思想 ,这与佛教小乘自力解脱的思想大相径庭 ,是佛教史上的一大转变和进步。弥勒信仰在新疆以及后来在中国内地能够广泛传布、历久不衰 ,是与救世主思想分不开的。由于地理位置决定 ,印度佛教东传 ,新疆首当其冲 ,根据对吐火罗文、于阗文、粟特文、回鹘文等文献的详细考察 ,可知弥勒信仰在新疆传布很广 ,最集中的地区是龟兹和焉耆。弥勒佛在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郑庆田 《理论界》2011,(6):88-90
东晋时名僧释道安是中土弥勒信仰的首倡者,在佛教信仰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但是僧传记中有关其弥勒信仰活动的记载却杂而不详,引起一些争议。本文通过考察《高僧传》和《名僧传抄》所记之弥勒信仰事件指出,道安接受结珠弥勒像的时间是在檀溪寺建成之后;在襄阳和长安时期他都曾举行立誓愿生兜率活动;最终,道安在圆寂前通过浴僧而感应兜率,如愿以偿。从信仰演变过程来看,道安很可能在到达襄阳前就已产生弥勒信仰,随着对般若学研究的深入他对弥勒的崇敬之情变得愈加强烈。  相似文献   

9.
说一切有部的弥勒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平山 《西域研究》2008,(2):104-115
学界一般认为古代龟兹是小乘说一切有部文化中心,克孜尔中心柱窟图像构成是小乘僧人一佛一菩萨(弥勒)崇拜的反映.本文探讨了说一切有部对弥勒菩萨的态度.从与说一切有部相关的典籍中检索出有关弥勒的文献并进行分析,最后发现这个部派其实反对弥勒崇拜,这使我们重新审视传统理论的两个方面--克孜尔石窟的教派属性,以及弥勒菩萨的图像志.  相似文献   

10.
我区博物倌保存的《弥勒会见记》是我国唯一的一本比较完整的回鹘文写本文献。自一九五九年出土以来,一直沉睡至今。近年来,自治区博物倌古文字研究室维吾尔族古文字研究工作者斯拉菲尔·玉素甫等同志对这份珍贵历史文献资料进行了研究。他们首先将回鹘文《弥勒会见记》按叶逐行进行了转写,然后又根据转写翻译成维文和汉文。转写和维文译文发表在本刊维文版一九八二年第四期上;回鹘文原件第二章第五叶正面影印件附在本文之后。这里仅刊载回鹘文《弥勒会见记》第二章简介和汉文译文,以供对《弥勒会见记》有兴趣的读者对照参阅。  相似文献   

11.
从管制发展史看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变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西方管制的实践和理论发展脉络为线索,通过分析近几百年来自然垄断产业管制改革的主要经验以及理论发展的历史逻辑,揭示政府管制和市场竞争关系的演变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为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崔瑞萍 《晋阳学刊》2011,(4):130-133
汉代碑铭文兴盛,是当时盛行的各文类中的显学,历来受到研究者的重视。但是,汉代碑铭序文中出现的大量变体、破体现象,却一直没有在文学研究中得到应有的关注。其主要表现是:碑诔文体功能的接近引发以诔文笔法作序;非事功化带来的志怪传奇体渗入;碑铭形制变化影响——碑传文私人化增强,叙述方式由单一描述加入对话;文人的逞才显能心理使赋体、诗歌体流入序文。  相似文献   

14.
期刊是靠特色存在的,拥有特色是期刊成熟的重要标志。期刊的特色意识在于锁定读者市场,体现自己的思想和价值导向,为读者提供独到内容的刊物和服务。  相似文献   

15.
要提高高校共外资料室书刊资料的利用率 ,需精选书刊资料 ,按国家标准分类、编目 ,并编制专题目录等 ,使其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16.
文体革命不仅直接导致了文体的生成 ,还间接影响着文体的形态甚至文体的价值。文体革命通常不是纯粹的文体内部的变革 ,总是与人和社会休戚相关。散文诗是诗与散文异质同构的新的抒情性文体。散文诗文体从无到有 ,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过程和人类追求自由的发展进程大约同步 ,是人类社会和艺术世界自由发展的结果 ,具有独特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散文诗的出现和发展不仅与人追求自由的天性和社会追求自由的本性有关 ,还与艺术自身具有的革命潜能引发的文体革命相关。因此与诗 ,特别是与抒情诗相比 ,散文诗具有更自由的文体形态和更偏向于社会价值的文体特征。研究散文诗的文体起源与价值 ,有助于理解文体革命的真正原因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媒体担负着重要责任,媒体是公民认同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媒体及其工作者要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准确把握其丰富内涵和基本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贯穿到宣传报道之中,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马英华 《北方论丛》2003,4(1):24-26
对于国情的认识对党的方针政策的制定起着决定性作用。翻开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历史我们不难看到,正确认识国情是党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的根本保证,党史上的重大失误又都与对国情的错误认识有重要关系。总结这些历史经验,深刻理解我国现今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适时调整政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执政组织文化是政党政治条件下执政党与国家机关以及社会组织互动关系中形成的一种体系文化.执政组织文化鲜明的政治性和使命性的文化特质,是构成执政组织文化价值的核心要素,而文化内涵是文化价值的重要变量,发展文化内涵,保持文化的先进性,是提升文化价值的关键.执政环境和执政使命变化后,需要进一步加强执政文化内涵建设,增加新的文化元素.当前中国共产党执政组织文化建设中,急需再造学习文化、发展创新文化、重塑服务文化,以进一步提升组织文化价值.增强组织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一种物本主义形态的唯物论,还是一种超越物本主义形态、从实践理解世界的本质相关问题的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唯物论?这是一个我们必须搞清楚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本质规定性和精神实质的重大问题。在考察物本主义的唯物论及其思维方式的局限性的基础上,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现代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并重点研讨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关于从实践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和自然世界的先在性的原理,以期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进一步阐明人类世界的实践性原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