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同谢灵运努力将自身融于山水 ,于此间取得精神之止泊安顿不同的是 ,鲍照是要以跨山越水 ,藉空间之开阔来伸张其生命力量。二人在山水的空间体验上一为内敛静谧 ,一为扩充激荡。反映在具体诗歌美学风貌中 ,前为肃穆清秀 ,后为隽逸激荡。而此种差异 ,追到根源之处 ,即关乎二人生命气象之健与否  相似文献   

2.
汪曾祺是一位具有强烈生命意识和人道主义的作家,《受戒》是其代表作。在这个充满桃源理想的乌托邦水乡世界里,他从人与自然的和谐理念出发,体现出作者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和思考,凸显出一种诗意自然以及诗意生存的整体和谐之美。  相似文献   

3.
东方美学中的泛生态意识及其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方美学是农业文明的产物,其始终贯通着生态意识,处处渗透着对自然生命的崇拜与赞美.其以整体的、和谐的、有机的生态雏度现照天地山川、自然万物,诉求天地人舍一的大美之境.东方荚学也始终和自然形象纠合在一起,无论是集中体现美的艺术领域,还是具体的审美活动,都把妙悟自然,参透大字密钥为其鹄的.东方美学也强调流动之美,其以诗意的幻想体验自然生命的意义,以整体直觉的形式把握人类情感本体,以内省的方式化解生命的扭结,以诗教乐教的途径构筑诗意化生存空间.诸多方面成就了东方美学的泛生态意识特征.  相似文献   

4.
迟子建的散文有一种独特的灵性之美,表现出了澄观万象、天人合一式的生存境界;对自然、自由生命状态的追求以及日常生活的诗意化的庄禅旨趣。对生命本体的关怀令迟子建的散文具有了重要的人文意义,启示着读者在现实人生中实现更加本真化的生命状态。  相似文献   

5.
新写实小说并非是对庸常生活的毫无诗意与平面化的展示,它在直面存在本身的同时,也深情地关注着庸常背后生命存在的本真意义、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日常悲哀以及现实生活中人们的鄙俗事相。可以说,新写实小说是对原生、自由之生命形态的高扬,体现出深沉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6.
<马帮城>是海男建构自己精神王国的杰出作品,是海男对西部马帮的存在与生命形式所作的一次诗意化书写,她在对赶马人历史的叙述中最大限度地开启了人类存在和生命的空间,完成了她个人精神世界中对"马帮历史"的诗意传达.  相似文献   

7.
文学作品是作家生命体验的凝结。这一体验具有情感诗意化、意理深刻化、感受个性化的特质。文学教育是一种“以身体之 ,以心验之”的行为 ,是一种叩问价值的精神活动。只有把学生置于文学的价值世界中 ,让其领受诗意情感 ,提升生命价值 ,感悟自由精神 ,才是文学教育的美学蕴涵。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以其寓言式构思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对人间世的叩问,在叩问中向生命质疑其价值、意义、目的、来路、过程、去向及生命的美丽、丑陋和悲怆,体现出作者博大的悲悯情怀和拯救之愿。其美育精神关乎人生价值的启悟、人格境界的提升和超越,精神自由的重视,从而直指生命的真谛。  相似文献   

9.
传统画论中,“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与“气韵生动”就是对自然规律与“天人合一”思想在艺术创作上的诗意提炼。认为绘画创作就是审美主体与自然通融感应后领悟自然的过程,弥漫着浓郁的生态审美智慧。“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体现的是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相融相生关系,人与自然亦师亦友关系,人与自然诗意栖居的关系。“气韵生动”反映了生命与自然生生不息之美,生命与自然共生之美,生命与自然的象外之美。  相似文献   

10.
生态存在必然诗意地寻归生命有机性的运演节律。对人来说,或者对人的生存来说,生态对文学、文学对生态,都依生态存在而动,都是人的生命活动状态使然。生命有机性既是人的自然之身及感性生命的基础,又有机呈现人的多重存在关系,更需要精神性及审美化的提升,文学则是其中重要提升力量。生命、人与文学的生成及效应则依循诗意的节律,既形成整体的有效性,又显示着各方的魅力。当生态批评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出现,从发生之初到广泛影响实际都在极大地关注着人的生存问题,并探寻人何以能诗意生存。当生态批评作为文学活动在助力,必然要成就那种“有效”及“魅力”,其方法、策略及目的性追寻,旨在助推人的活动不断地融入诗意生存。事实上,生态批评的阐释、评论、理性确证及学理基质,就是通过生态整体及诗意性的综合性体验,把控生态、生命、人与文学间的诗意关系,彰显其相互促动、相互映衬的魅力。  相似文献   

11.
诗化课程     
通过审美的眼光来关照课程,使课程这个充满知识性的概念具体化为诗意的生活,从而改变传统的课程观念。课程是生活的一部分,并且审美化、艺术化;它应该是一种人文情境。平面的课程是呆板的、凡庸的;唯其凸显出诗意的空间,才能具有生命的情调。  相似文献   

12.
"红取之于金而红于金"。凡物俗则不足观,有灵性则格外可人,《金瓶梅》则突出人之俗,而《红楼梦》突显人之灵性;作为生命之始的性是纯洁而美幻的,以恶念待之则见淫滥,以纯情待之则现诗意,《金瓶梅》写其淫滥,而《红楼梦》写其纯洁美幻;肉身之享乐是容易满足而生厌的,往往以空为结,而情感会给生命诗意的栖居感,《金瓶梅》写肉欲,而《红楼梦》写情感。宗教精神是人性之高贵处,是美丽生命不可缺的,缺则难免生命下滑于浊臭之泥坑,《金瓶梅》则写腐臭之行尸,而《红楼梦》突显宗教信念。从俗不可耐到超尘脱俗,是《红楼梦》在人物形象上对《金瓶梅》的超越。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文化是一种以生命体验性与诗意性为特质的文化,生命被视为宇宙万物的本质,艺术则被视为对宇宙生命精神的诗性呈现,倡导从生命精神的维度去弘扬艺术精神。而建基于艺术活动之上的中国古代诗学范畴就必然折射着古人对宇宙生命和自身生命精神的诗意性及多维度的认知、体验、表达和升华,具有泛生命化的特征。研究中国古代诗学范畴的生命精神,能够深刻阐明古代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如何以生命体验作为自身活动的出发点,以理性的提升和审美境界性升华凸显文艺的精神价值与天地之生命精神的深切契合。  相似文献   

14.
《白吟浪》由八百里洞庭的“水”文化浸润而成,这种带有对天(水)人关系的哲思,是作家的一种彻悟,表现的是对洞庭湖乃至大自然的敬畏。《白吟浪》在艺术美质上传承并修复了楚辞遗韵,一方面显示出在奇特迷离的浪漫境界所张扬的放旷高蹈的精神,另一方面它又是一曲关于生命的诗意歌谣,其中关于生命的隐喻和象征印证了楚骚艺术是一种生命安顿之学。  相似文献   

15.
教学实践中,教师的自我成长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它涉及到备课、师生互动、爱与责任、师生关系等。备课不是排练好的表演而是即兴的生命对话;基于学生本位的理解才能发现潜藏于学生心底的"诗意";教师的爱不仅关乎情感,更是一种责任;只有突破教育场域中二元对立的师生关系,心灵才能真正自由飞翔。  相似文献   

16.
几年的默默践行,生命化教育深深地根植在我们的校园.教师们与之心心相印,尤其,是令我们乡村学校生发着朴素的诗意与生命的韵味.可以这样说,是生命化教育理论及实践导引着我们,共铸美好教育.……  相似文献   

17.
里下河文学流派代表作家汪曾祺在作品创作中始终远离庙堂,与当代主流文化也保持着距离,驻足于民间这块自由广阔的空间里深耕。民间意识在汪曾祺的小说创作中具有重要地位,他的小说创作具有明显的民间地域特点,表现在小说中诗意的民俗风貌、诗意的小说语言、诗意的民间人物等方面,作品着力于营造出一种自在的民间生活形态,构建出诗意的民间世界。  相似文献   

18.
汉语古诗词中的时空隐喻折射出其"时间空间化"的内在实质,对诗意之"出"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从认知的视角考察时空隐喻在汉诗英译过程的转换及其对诗文意境的影响,不仅有效帮助我们理解和欣赏原诗意境,更为优秀汉诗英译提供新的思考角度。  相似文献   

19.
席慕容曾说:“每个人的生命都可以成诗。”诗意的生活,在于我们用诗意的心去创造,用乐观、奋斗、奉献的心去撒播诗意的阳光。那样,纵使生命如张爱玲所说“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我们也能抖掉它,诗意人生。  相似文献   

20.
周大新"创造出的那个世界"之所以吸引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写活了人心和人性,具体表现在对阴谋的揭示和开掘上。周大新搁置善与美的理想,审视丑恶的合法性,建构人类生存的诗意空间,其"慧眼"不仅在于反省了盲目的进化乐观,而且还深入到个人生命的丰富体验之中,直面人本性的挣扎与失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