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由于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中西菜肴命名有较大的差异。中式菜肴命名特点常以菜肴的发明者或盛放菜肴的容器,以及以蕴含吉祥、古诗、传说或趣事命名菜肴,也用数字、谐音、夸张、拟人等手法命名菜肴,而西式菜肴命名特点按配料、烹饪法或菜肴形状或地点命名。因此,中式菜肴一般以英译时应充分意识到这种差异,中式菜肴翻译强调求实避虚,力求简洁,注重交际功能,强调接受者需求,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达到功能对等。一般做法是采取配料、烹饪技巧或辅料直译法,或配料、烹饪技巧或辅料解释加意译法,音译法和“移花接木”法。  相似文献   

2.
菜肴命名艺术与饮食文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菜肴命名蕴含着丰富的艺术手法。菜肴名称是中华饮食文化的一面镜子,它折射着中华民族对菜肴色、香、味、形、器整体美的追求,折射出汉民族丰富多样的烹调方式。  相似文献   

3.
中餐菜谱的一般命名方法有两种:写意性命名法和写实性命名法。写实性菜名通常由原料名称、烹制方法、菜肴的色香味形器、菜肴的创始人或发源地等构成,名称反映菜肴内容和特色。本文结合示例探讨了中餐菜谱,包括主菜、主食、小吃等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4.
中国有着丰富的饮食文化,中国菜的命名理据也是多种多样,可分为主要理据和次要理据两种:主要命名理据包括菜的主料、配料、刀法和烹饪方法;次要命名理据有历史典故、动物名、植物名、贵金属或玉石、缩略语、地名、吉祥语,等等。翻译中国菜名时,不同命名理据的菜名要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即以主要命名理据来命名的菜一般用直译法;以历史典故或创始人的名字命名的要用直译加注法;以动物、植物、贵金属、玉石、缩略语和吉祥语命名的菜名要使用意译法;以地名命名的要采用音译加直译法。  相似文献   

5.
《中华本草》化学成分命名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在《中华本草》编审工作中化学成分的命名原则以及几种常用方法 :植物学名定名法、衍生定名法和音译法 ,并对每种方法作了较详细的说明 ,为规范化的标准定名法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6.
对比分析中西方饮食文化及其菜肴的命名,发现它们之间的异同,尤其是“异”,可以为中式菜肴的英译奠定理论基础。研究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梳理各种中式菜肴名称,探讨其英译策略,有助于中式菜肴名英译的规范和统一,也有助于语言和文化的对外传播。准确的菜肴译名可以帮助外国客人既能品尝到我国菜肴的独特风味,又能领略到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7.
如何做好菜单的翻译工作是长期以来困扰译者的问题之一.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相关理论的指导.本文将关联理论与菜单的翻译相结合,探讨该理论对于译者翻译过程的指导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菜肴英译的三种主要方法:直译法、意译法和音译法.  相似文献   

8.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式菜名则折射出其绚烂多姿的饮食文化.从分析中式菜肴的命名方式以及菜名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着手,提出菜名翻译应遵循准确、简洁以及灵活的原则,既要体现菜名翻译的实用性,又要以传播中华饮食文化为导向,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多种不同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古装剧的对外传播中,其剧名翻译存在语义错误、源于语法错误、缺失美感、剧名冗长、译法不一、拼音残留等翻译错误或偏差,这些问题主要源于文化背景差异、语言背景差异、思维方式差异、译者专业素养不足等。在翻译古装剧名时,需针对不同类型的剧名,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具体而言,以著名人名、地名命名的古装剧宜采用音译法,以人物传记、朝代、帝国命名的剧名宜采用直译与音译相结合法,以中国典故、诗词成语等命名的古装剧宜采用意译法,以不知名人物命名或简单平淡的剧名宜采用增译法,过长或带有不必要修饰词语的剧名宜采用减译法,晦涩难解、剧名与剧情不搭边的剧名宜采用创译法,根据中国名著拍摄的古装剧或系列古装剧宜采用套译法。  相似文献   

10.
英汉习语类型繁多,翻译方法译界多有论述.但总结起来不外乎直译法、意译法、套用译法、等效译法及音译、直译加注这几种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1.
谈谈中餐菜名英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餐菜名的英译在为来华外宾提供便利、介绍宣传中国文化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本文试图在用“文本类型理论”对中餐菜名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中餐菜名翻译的策略,并对常用翻译方法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2.
中华饮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少的中国菜名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将这些信息传递到目的语文化中去是翻译的重要使命。文章着重论述了中国菜名的文化性及将其传译到西方文化的后殖民意义,提出异化翻译是翻译中国菜名的最重要原则,此翻译策略能有效传播中华饮食文化,对发展中华饮食文化和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菜肴英译与中国饮食文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饮食文化是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涵丰富、博大精深。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中国与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外国朋友在品尝中国美食的同时,也想了解每道菜名的含义、使用原料、烹饪方法等。因此,中式菜肴的准确英译在传播中华饮食文化上起着重要的作用。英译中式菜肴,不仅仅是语言层次上的转换,更重要的是在文化层次上的进一步转换。  相似文献   

14.
中式艺术菜名在中式菜谱汉译英翻译中最难处理,最具争议。针对中式艺术菜名的翻译,依据运用修辞手法的不同把中式艺术菜名分为比喻型、吉祥语型、典故型、诗句型和夸张型等五大类型,并参照海外著名中餐厅与西餐厅菜谱,为不同类型艺术菜名探讨恰当有效的翻译策略与方法,旨在弘扬中国饮食文化。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中华美食也逐渐走向世界。为推动我国美食文化名扬海内外,中式菜名的英译成为其中尤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在概述关联理论相关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了关联理论对不同中式菜名翻译方法在具体实践中的指导作用,并结合例子加以探讨,以便人们进一步了解菜名翻译的要点,从而深化在目的语中的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16.
从"火烧赤壁"与"开门红"谈中餐菜名的英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扩大,中餐菜名的翻译对国内的中、高档酒店和海外的中餐店变得日益重要。菜谱中富含中国历史文化信息的菜名的翻译对传播中国文化起着促进作用,但菜谱中这些菜名的翻译却五花八门,缺少比较统一的规范。本文以此为重点进行探讨,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中国菜,尤其是中国传统特色菜,不仅爽口,而且韵味。为了让这种美食吸引更多的外国客人,一个响当当的菜名是必要的。是为了方便外国朋友理解而将中国菜名意译还是为保留其文化内涵而将其用汉语拼音音译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从目的论的视度看,全球化语境下中国传统特色菜菜名应以音译为主,采用这种方法去翻译不但可行而且必要。  相似文献   

18.
江苏“随园菜”与北京“谭家菜”、山东“孔府菜”并称为中国最著名的三大官府菜,其中的“随园菜”得名于江苏历史名人,清代著名散文家、诗人袁枚的饮食文化著作《随园食单》。采用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分析《随园食单》中菜品名称的音节数目、组成结构、命名特点等,以挖掘江苏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