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回族与科举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族对汉文化的学习基本上是在科举制下进行的。儒家文化基于其特有的政治和文化优势,通过科举在回族中普及汉语,促成回族内部由思想的儒化以至习俗的汉化,将儒家文化深植于回族的文化生活之中。同时,回族人民积极追求"儒与回相表里,因一以贯之"的思想境界,力求使伊斯兰文化与儒家文化在理论上相互适应,从而确立儒家文化在回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回族伊斯兰文化独具的特色。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种宗教道德,回族道德约形成于元末明初①。但回族道德在其形成之中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学术界迄今未见有专文论及。有鉴于此,笔者不测愚陋,略陈管见,以抛砖引玉。一、明朝以前回族道德的萌芽作为一个时间概念,这里所说的明朝之前,是指从伊斯兰教开始传入中...  相似文献   

3.
老子的道德伦理观 ,在老子的思想体系里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老子对儒家正统道德伦理观的批判与否定的分析 ,可以看到其道德伦理精神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影响。老子道德伦理观共有三个来源。其道德伦理思想的基础则建立在“天”“地”“人”合而为一的认识方法之上。老子坚特自然主义的道德伦理精神 ,强调自然平等 ,不求独尊 ,原则是顺从自然。其价值判断准则是效法与回归自然 ,因而主张谦下自损 ,知足不争 ,弱用弃智 ,守静不辱 ,无为无欲。老子自然主义道德伦理观既丰富了中国传统道德伦理思想的精神内容 ,又起到了对正统道德伦理思想的某种制约和调节作用 ,其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4.
儒家文化在中国20世纪的传播虽历经坎坷和曲折,却逐步实现了从主流意识形态文化层面向知识分子倡导“舍生取义”的儒家精神和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儒家道德层面的现代化转换.十七大以来提出的“文化命题”为儒家文化的广泛传播和发展提供新的契机,创造性地改变和转换儒家文化中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并予以传播和发扬,使儒家精神代代相承服务当代道德文明建设是其新的使命.  相似文献   

5.
伊斯兰教是回族民众的精神纽带,是回族文化的核心,它既是一种宗教信仰,又是一种文学观照的意识形态,回族作家拥有的特定族属身份和底层观照意识,经过作家审美体验、情感体验之后,成为他们近距离地感受民族生活、细致地体验民族文化、敏锐地洞察民族精神世界的最佳视角。本文以回族作家石舒清、李进祥的小说创作为例,探究作家由于独特的民族文化立场和内在的宗教意识,即使在对底层人的人文关怀中,也闪现着鲜明的宗教伦理观,现代意识的人文关怀和传统的宗教信念,在作品中呈现出彼此交融纠结的审美状态。  相似文献   

6.
在道德领域,没有绝对自由的道德,也不存在无条件的自由。儒家道德作为一种规范,在某种意义上是对自由的否定,但从道德的目的来讲,儒家道德又是追求自由的。因此,仅仅看到儒家道德文化对人性的束缚是片面的,还应对其进行多方面的思考,进一步认清儒家道德的自由本质,使自由在儒家道德中得以真正的诠释。  相似文献   

7.
儒家道德理想设计与社会道德实践的悖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儒家道德理想可谓是一系列道德规范的精心设计,严密而和谐,具有高度抽象化、层次化和对等化的特色。作为古代中国的一种道德意识,儒家道德理想固然有可取之处。但是,几千年封建社会道德实践与儒家道德理想的悖离证明儒家道德理想设计是失败的,这是儒家思想的悲剧,也是历史的遗憾。今天,我们有必要重新估价儒家道德思想对中华民族道德实践的影响及价值,还中国道德生活史以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8.
家庭教育与回族文化观念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族文化观念是指以伊斯兰为核心所形成的反映回民族特征的一种意识形态,是随回族的发展而形成的,它具有历史的延续性和继承性。在这一历史过程中,回民家庭教育通过语言、宗教信仰、民族道德观念、风俗习惯等几个方面,对回族文化观念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汉文译著对回族哲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过不可估量的影响。回族学者的汉文译著促使儒家学说、程朱理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同伊斯兰文化的有机结合 ,为形成中国风格的伊斯兰文化和伊斯兰哲学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历经历史的积淀,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底蕴。儒家道德文化对人们思想道德观念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尤其是它所提供的传统美德,对改善社会风气、净化社会环境、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如何实现人的思想道德观念的现代化,是当前我国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尤其是对中国传统伦理的核心儒家道德文化进行创造性转换,是当前思想道德和伦理精神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人的思想道德观念现代化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1.
“伊儒相通”是指伊斯兰文化与中华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趋同交融性。它使明清之际“以儒诠经”的活动得以成功实现 ,并对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巩固和传播及回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回族是一个以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为根,又在其形成和发展中兼容儒家文化的极具特色的民族。回族文化是伊斯兰文化与中华文化相融合的结晶,既属于中华的又是伊斯兰的。回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其传承过程中与之伴生的各种问题也相应出现,产生了回族文化游离现象。从游离到复归,更好地促进回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保持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互补性、借鉴性等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对进一步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促进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建和谐社会等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回族文化是外来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产物,是内涵深刻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中的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形式,反映着回回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活动的基本状况.本文所讨论的回族文化,主要指回族精神文化,涉及回族的价值观念、宗教、哲学、教育和社会道德等方面;试图探索回族文化行程以及伊斯兰文化在其发展的各个阶段所处的位置.  相似文献   

14.
为了有效地推进新道德的建设,我们必须大胆借鉴儒家道德。儒家道德是我国传统道德的主干,曾对我们民族的道德生活实践产生过无比深远的影响,其中有许多优秀成果长存不衰,即使到了现在,仍有其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儒家道德,作为封建时代的道德遗产,之所以在当今还有价值,一是它作为优秀道德成果,具有超历史、超地域的特征;二是它体现了我们民族的心理情感和伦理意识,潜藏于我们“民族心”的深处,因而具有极大的稳固性、适应性,可以相传不绝。  相似文献   

15.
为了有效地推进新道德的建设,我们必须大胆借鉴儒家道德。儒家道德是我国传统道德的主干,曾对我们民族的道德生活实践产生过无比深远的影响,其中有许多优秀成果长存不衰,即使到了现在,仍有其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儒家道德,作为封建时代的道德遗产,之所以在当今还有价值,一是它作为优秀道德成果,具有超历史、超地域的特征;二是它体现了我们民族的心理情感和伦理意识,潜藏于我们“民族心”的深处,因而具有极大的稳固性、适应性,可以相传不绝。  相似文献   

16.
回族道德的发展同其他意识形态一样,都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文中所论正是这样一个在中国有着上千年发展历程的回回民族它的道德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发展经历了它的萌芽、它的形成、它的曲折及它在新中国之后的继续发展阶段。这无疑为了解和研究回族道德发展的学者,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清晰线索  相似文献   

17.
波斯伊斯兰文化在中国伊斯兰文化结构中占据着重要的一面,其中的苏非主义哲学,对中国回族穆斯林哲学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在系统分析明清之际中国回族穆斯林知识分子发起的"以儒诠经"的文化运动及其代表性人物刘智、马注、马德新哲学思想中的苏非主义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云南马注、马德新的伊斯兰哲学中充满了波斯苏非的"万有单一论"思想,他们的"万有单一论"哲学,在中国回族社会的传播中,作出了特别的贡献.云南是苏非哲学与中国儒家哲学融合与传播的重要中心.  相似文献   

18.
回族在中国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即是回族建构国家认同的过程.作为秉持伊斯兰教信仰的民族,回族以主动调适和自觉融入的积极态度,吸收和承载了大量儒家传统文化,将两种文化融会贯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回族二元文化属性和认同.在伊斯兰文化与汉儒文化的碰撞、交流和融合中,回族群体和国家政权和谐互动,持续强化在汉文化环境中的国家认同和“中国人”身份意识,成功实现了两种文化的良性对接,历史变迁中,回族及其伊斯兰教不断朝着本土化和具有本土特色的民族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9.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入侵,促使儒家文化艰难地开始了百余年来的"现代性"转换。正是基督教在中国传播的示例作用,启示了中国近代知识分子提出儒家文化的"宗教身份"问题。新儒家针对现代性进程之中暴露出来的文化问题和伦理问题,指出了儒家文化对于现代性的疗救作用。全球化为儒家文化的现代性转换提供了当代契机,儒家文化现代性转换的具体进路在于:第一,排除掉儒家文化的"宗教身份"这一思考路径。第二,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性建设过程之中,儒家文化必须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为当代中国的道德伦理建设提供文化资源和社会秩序模式,才能在道德伦理重构中具备现实力量。  相似文献   

20.
伊斯兰教在提出调整人与真主关系的宗教伦理观和调整人际关系的社会伦理观的同时,也提出了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观。它强调人与自然相依为命,共存共荣。这对于唤起回族、撒拉族的环保意识.自觉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