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作为汉代经学兴盛时期的诠《易》佳著,《焦氏易林》将《周易》六十四卦演化为四千〇九十六卦、配以四千〇九十六林辞,以独特的文本形式和筮占应用显示其卓异的易学建构。一方面,《易林》融《诗经》《易经》于一体,因易象立文辞、以文辞释卦象,创造出万象缤纷、运舞不休的易象世界;另一方面,《易林》揭橥易象世界之中的恒常天道与非常之变,呈现为六十四卦值日以及四千〇九十六个之卦的易学文本形式,而每一次筮占操作则成为激活《易林》文本的生存论契机。《易林》以六十四卦值日的卦气说统摄纷纭活泼的易象世界,这种易学创制是《周易》在汉代天人之学背景下的创造性诠释,是汉代易学的杰出典范,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史记》、《汉书》所记的商瞿至田何这一易学传授体系,实为司马谈追记自家的易学传授渊源,并非自孔子始的整个易学传授史,而商瞿也并非孔子易学的唯一传人。《帛书周易》的《二三子》、《要》、《缪和》、《昭力》等篇记载了孔门其他弟子向孔子请教易学的事迹,而《子夏易传》则透露出韩婴之易学很可能传自子夏。在孔门易学之外,汉初尚有周王孙古易学等其他流派的易学流传。因此,孔子传易信而可征。  相似文献   

3.
关于《周易》一书的性质,历代易学家均有讨论,且为解易者首要回答的问题。汉代易学家普遍认为《周易》为卜筮之书,魏王弼以玄学解易,重视阐发《周易》义理,批评汉易象数学,开启了以《周易》解人事之先河。宋以后,易学家关于《周易》性质的论点趋于公允,即认为《周易》在历史上曾经作为卜筮之书的形态存在,但后世之学易者应注重开发其明天道、人事之理。程颐、张载、朱熹、王夫之等即持此种观点。陈法继承了这一传统,明确指出《周易》为明人事之书。  相似文献   

4.
胡炳文是元代易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代表人物,著有《〈周易本义〉通释》十二卷,此书在总体致思路向上以朱子易学为宗,是提升和补益朱子易学思想的一部力作。在诠释内容上,《通释》对《周易》一些范畴的独创性诠解,对《周易本义》诸多诠解的延伸性说明,成为朱子易学解释的有益扩充;在诠释方法上,《通释》以卦与卦之间相比照、经与经之间相参照等多重诠释视角,拓展了朱熹的解《易》理路。在思想主旨上,《通释》发挥朱熹的理本论,运用政治发展与人伦日用中的诸多现象说明《周易本义》所强调的中、正、时、慎等义,对朱子的易学思想作出了一定的理论提升。  相似文献   

5.
林忠军在《周易研究》2008年第5期撰文指出,易学解释是一种经典解释,而经典解释最大特点是不能完全脱离文本进行解释,《周易》本为卜筮之书,《易传》则以“见仁见知”和“后亓祝卜、观亓德义”的方法对待易文本,即一方面承认易文本是卜筮之书,解释《周易》卜筮的形成、依据、作用等理论问题;另一方面,发现了易文本中有圣人之遗言,即所谓文王之道以及在现实中所展现“刚者使知翟(惧)、柔者使知刚、愚人为而不忘、惭人为而去诈”的教化作用,  相似文献   

6.
论汉儒易象观与茶山的易象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儒本之《易传》,凭借当时自然科学知识,转换话语系统,提出了新的易象理论,重建了偏于天道的象学体系。丁茶山一方面坚持汉易立场,反对王弼义理之学;另一方面通过反思检讨汉代易象学说,实行了对汉代易象的重建,推动了汉代象数易学乃至整个易学的发展。茶山之象学研究,与中国清代乾嘉前后易学研究遥相呼应,形成了东亚汉易复兴的思潮。  相似文献   

7.
《左传》《国语》中记载的《易》例,是探讨春秋时期《易》学的重要根据。《左传》《国语》中引《易》例有二十二事,可分为非筮占类引《易》和筮占类引《易》两类。对这些《易》例的归类分析,有助于探讨春秋时期的筮法以及《周易》在当时的应用。春秋时期卜、筮并用,占断吉凶的依据不限于《周易》,得到卦象的方法也未必是《周易·系辞传》中所记载的大衍之数起卦法。《周易》卦爻辞的写作目的本是系统地阐述吉凶之理,故判断吉凶未必通过卜筮。"某卦之某卦"有时用来表示爻题,有时则表示变卦,不可执泥其一。朱熹在《易学启蒙》中提出的断卦原则,或于史无徵,或与史相左,当非先秦古法。  相似文献   

8.
文章考证了汉代费直之《易》为古文本的传说,认为郑玄、王弼等汉魏学者传自费直之《易》都明显烙有今古文相间的印记,不是纯粹的古文本《周易》。历史上虽然有很多学者致力于探索古文本的《周易》,但都因确认费直《周易》为古文本,而使真正的古文本《周易》始终滞留在有无之间。近年来随着帛书《周易》、阜阳汉简《周易》的出土,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周易》的面世,为今天复原出一部比较接近古文本的《周易》提供了可能,从而为研究早期《周易》文本的形成提供了详实的文献依据。  相似文献   

9.
《周易》是《文心雕龙》寓言诗学的逻辑起点和元范例。《周易》最突出的寓言文本特征是“隐”,所“隐”者为“精义”,所以“隐”者为“四象”;刘勰欣赏由这一表意方式所形成的辞近旨远、精义深隐的风格。《周易》和两汉易学的寓言式思维方式还体现在《文心雕龙》的整体篇目结构上,刘勰希望通过对“大易之数”的认同与仿效使《文心雕龙》与《周易》一样成为天道与神理的寓言。“道”与“神理”等终极观念在《文心雕龙》中的意义并非实质性的,而是功能性的,即让河图、洛书、易象等符号与数字有所寓意。  相似文献   

10.
易学史研究应该在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上不断有所突破 ,不应再拘泥于传统经学研究的路数 ,不应再将注意力放在经传注释、授受源流、学派演变和论争等问题上 ,而是应该将视野扩大到深受《周易》和易学启示、影响的整个思想文化领域 ,扩大到曾经研究易学、运用易学的所有重要人物和著作的思想主张。秦汉易学思想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秦代、西汉前期、西汉中后期、东汉前中期、东汉后期五个阶段。《易传》是秦汉思想的内在灵魂和重要源头 ,易学研究和运用是秦汉思想发展的重要载体 ,易学思想则是秦汉思想发展的主潮、主旋律。一部秦汉思想史 ,可以视为秦汉易学思想史的衍扩和伸展  相似文献   

11.
终身教育的理念是 2 0世纪 70年代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提出的。在构建终身教育理念的过程中 ,如何既倡导科学精神 (求真 ) ,又传承中华文化传统 (求善 ) ,追求完美的世界和完美的人格 (求美 ) ,达到真、善、美的统一 ,这正是终身教育所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东西部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比较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阐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多层次性,采用数据分析和文献分析等方法,分析中国东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同一性和手段的差异性,结论是通过东西部地区城乡关系和工农关系的统计分析,指出东西部地区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基础不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不同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内容也存在差异,从而为新农村建设特别是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当代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深层归因及出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着基础设施落后、农民日常生活单调、缺乏长远规划、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这些问题是由部分领导认识上存在着误区、农民文化素质偏低、农民文化建设主体意识缺失、相关制度不完善等深层原因导致的。只有从社会整体性视野来认识和把握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从经济、政治、文化交互作用的社会整体性的战略高度全方位地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多层次逐步地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使农民群众转变成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现代农民;培养农民群众的文化建设主体意识,实现农民的文化自觉;进一步完善相应的制度,才能确保农村文化建设健康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外来人口的犯罪心理及其防治措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旭辉 《南都学坛》2004,24(3):84-89
外来人口犯罪的心理原因主要表现为:强烈的致富需要与"社会屏蔽"障碍的冲突;外界诱惑增强与制约机制缺失的暗合;归属结群的需要与盲目从众的耦合;不公正的社会待遇与原始报应、报复观念的迎合等。对外来人口犯罪的心理矫治与预防应从外部措施和内部措施两方面入手。外部措施方面:首先清理完善法律法规,培育外来人口的守法情结;其次建立健全公平分配体系和保障制度,消除外来人口对社会的敌视心理;再次转变并尽量消除公众的歧视态度,营造人人平等的社会氛围,减缓现有模式带来的各种压力。内部措施方面:首先调整外来人口的心理预期,增强其心理免疫力和心理承受力;其次加强对外来人口的各种教育,提高其自我适应力和自我约束力;再次丰富外来人口的社会生活,养成其社会归属感和社会认同感,培育其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防止外来人口的犯罪问题。  相似文献   

15.
先秦时期儒、道两家针对现实社会分别提出了各自的社会理想,两者虽然存在某些区别,但也存在很多相同或相通之处,正是这些相同或相通之处促进了儒、道两家相互吸收、相互提高、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6.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高校内控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为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证。高校在控制制度建设上以财务部门为主导,围绕学校办学目标,建立符合高校特点和要求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立"五位一体"的财务监督体系更好地为高校的教学和科研事业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7.
小品设计不仅能够反映出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也能体现这个城市的生活质量、居住理念和文化品位。文章以注重城市整体性环境、优化城市环境质量为设计宗旨,阐述了现代城市环境建设中小品设计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以期最终建立一个和谐而有时代风貌的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18.
从传媒与司法的关系入手,分析了新闻自由与司法公正2种价值的冲突与契合。为了平衡媒体与法院的关系,美国的新闻制度与理念构造筑就了西方传统英美法系的传媒监督与司法公正的模式,针对中国目前传媒与法院的紧张关系,借鉴国外立法,合理构建中国特色的传媒与司法的契合机制,从而促进司法公正与新闻自由在中国得到广泛的认同与更切实的保障。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人才人事理论贯穿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大胆探索、改革创新的科学精神,内容极为丰富,思想十分深刻,是一个科学的体系。对小平同志的人才思想的实践基础、人才思想核心以及人才的教育培养、考察使用、监督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对人才的标准、教育培训和人才质量进行了思考和论述。  相似文献   

20.
回顾现行宪法颁布20年及实施过程中的三次修正的历程,提出依法治国必须首先依宪治国,加强民主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