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以汽车制造业的生产系统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现有阶段存在的问题,说明在汽车制造业应用精益生产思想的重要性,阐述了精益生产思想的重要特点,同时介绍了一汽推行精益生产方式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2.
清洁生产的概念正风行全球,而作为企业管理两大先进方式的精益生产和全面质量管理早已在 中国的不少企业中实施开来。本文从介绍清洁生产的背景出发,结合清洁生产的核心理念以及精益生产和全 面质量管理理论的精髓,讨论了清洁生产与精益生产和全面质量管理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指出清洁生产是精 益生产和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在21世纪的可持续发展形式和载体。  相似文献   

3.
随着消费者对产品个性化追求的日益盛行,传统的大规模生产逐渐被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所取代。针对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方式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导入精益生产的思想,并为精益生产在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方式中的应用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4.
精益六西格玛及其实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精益生产和六西格玛管理的对比分析,指出了实施精益六西格玛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明确了精益六西格玛的涵义,划分了精益六西格玛解决问题的种类;提出了关注系统、重视文化建设等5项实施精益六西格玛的关键成功因素;精益六西格玛实施中,对于简单问题,可以直接用精益生产的方法和工具解决,对于复杂问题,给出了实施精益六西格玛项目的DMAICⅡ流程和14个步骤,提供了实施精益六西格玛项目各个阶段的工具。  相似文献   

5.
ACE(获得竞争优势)使用简单和可视的方法来改进过程,将精益思想运用到精益生产之上。本文仅对ACE应用于精益生产的过程做了简单的评述与研究.致力于将联合技术公司内部应用的ACE的成功之处发扬光大,为广大的生产型企业能够简单明确的改进生产流程,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获得更多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分析精益生产在制造企业的实施过程及取得的成绩,说明只有按照正确的流程实施精益生产,消除浪费、降低成本,将精益生产发展成为企业文化,追求尽善尽美,才能在竞争的环境下有机成长。  相似文献   

7.
文章在界定企业管理创新内涵及其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一汽轿车和Z集团导入精益生产实现企业管理创新的成功案例,结合多年精益生产管理实践,发现制造业企业实施精益生产可以有效提升其管理创新能力。扫描整个制造业企业通过导入精益生产提升管理创新能力的活动过程,构建了基于精益生产的制造业企业管理创新模式。为技术日益趋同化的今天,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旺盛生命力提供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传统精益生产方式的缺陷与改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传统精益生产理论总结的基础上,指出传统精益生产方式的缺点:从理论上把精力过分集中于消除浪费,而实践中往往存在局部精益的问题,精益生产也不能满足市场快速变化的要求,缺乏发现复杂问题的数据工具;提出改进方法:树立新的精益价值观,通过合理的解耦点和延迟策略集成精益生产与敏捷制造,处理复杂问题时应与六西格玛管理集成。   相似文献   

9.
精益生产对铁路运输企业契约关系的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准时生产制为特点的精益生产在生产制造业40年的实践已证明了其成效。但如何将之运用于铁路运输这一与制造业存在很大差异性的领域,无论是实践还是理论研究都还处于探索期。围绕着铁路运输领域为什么能够且有必要借鉴精益生产这种生产管理技术,本文从契约研究的角度出发,认为精益生产的实质就是对企业内部契约关系的显化与重构。精益生产制的运用打破了铁路运输系统难以拆分解析的困境,通过对契约关系的梳理,明确了在不同契约主体之间价值传递的接续依存关系,建立了以价值为这种多作业多产品的复杂系统标准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0.
以准时生产制为特点的精益生产在生产制造业40年的实践已证明了其成效。但如何将之运用于铁路运输这一与制造业存在很大差异性的领域,无论是实践还是理论研究都还处于探索期。围绕着铁路运输领域为什么能够且有必要借鉴精益生产这种生产管理技术,本文从契约研究的角度出发,认为精益生产的实质就是对企业内部契约关系的显化与重构。精益生产制的运用打破了铁路运输系统难以拆分解析的困境,通过对契约关系的梳理,明确了在不同契约主体之间价值传递的接续依存关系,建立了以价值为这种多作业多产品的复杂系统标准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1.
精益生产有助于企业降低成本、减少浪费、提升产品质量。但是精益生产在我国的实施面临员工流失的问题。生产企业降低员工流失率应该采取三大对策:一是让员工充分参与改善管理与生产;二是加强流水线的能动设计;三是建立完善细致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2.
精益生产管理问题是近年来管理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也是一个难点,不同企业在具体的实施中,除了要抓住精益生产的核心目的(消除浪费,对需求的快速响应),更重要的是如何结合企业实际,运用精益生产的理论和思想,将精益生产真正落实到企业管理的实处。本文分析了X企业第1生长线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首先运用标准工作分析图表,找出生产线的瓶颈工序,并且加以改进,消除瓶颈,以满足客户订单需求;然后运用生产线增值非增值图表进行分析,对工位进行重新设计,减少车间空间和人员的浪费。改善方案和具体改善措施对于同类型的企业来说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精益生产起源于汽车制造业,如果把精益生产应用于提供无形空间位移服务的铁路运输企业,还必须符合铁路运输生产的技术经济特征,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铁路运输资源具有一定的技术作业能力,主要表现为随着运输资源空间作业距离的延长,以及与作业距离相关的密度、速度、时效、重量等运输指标的改善,铁路平均生产成本出现了递远递减的基本特征。精益生产通过资源整合、组织边界调整、激励约束机制设计等手段,能够充分实现运输距离经济性,改善精益生产的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14.
精益生产起源于汽车制造业,如果把精益生产应用于提供无形空间位移服务的铁路运输企业,还必须符合铁路运输生产的技术经济特征,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铁路运输资源具有一定的技术作业能力,主要表现为随着运输资源空间作业距离的延长,以及与作业距离相关的密度、速度、时效、重量等运输指标的改善,铁路平均生产成本出现了递远递减的基本特征。精益生产通过资源整合、组织边界调整、激励约束机制设计等手段,能够充分实现运输距离经济性,改善精益生产的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15.
日本在华汽车厂商供应商选择倾向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津丰田和广州本田都是日本精益生产供应链模式在中国运作的典型.日本在华汽车厂商的"狭隘本土化"供应商选择倾向使得中国本土供应商很难真正介入其供应链采购系统,这种相对封闭的供应链运行机制限制了技术和管理的扩散.基于此,中国汽车生产企业应该采取以研发为主的技术创新路径,而本土零部件供应商应采取先"代工"再研发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6.
精益生产与六西格玛管理都是有效的质量改进方法,二者的结合对企业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增强竞争优势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深入探讨精益与六西格玛的本质,剖析二者整合的优势,结合我国企业精益六西玛应用的实际,指出了在我国企业实施精益六西格玛应注意的一些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7.
班组是落实精益管理的主战场,职工是实现精准操作的主力军。在班组中落实精益管理既是提高班组管理水平的有效载体,也是不断丰富和拓展学习型班组建设内涵和外延的重要途径,更是促进精益管理在企业生产经营建设中有效落地的重要举措。推进"精益管理进班组"工作,需要实事求是、统筹兼顾,更需要准确把握工作重点、关键环节和流程步骤,使精益管理在班组内部结出更多的果实。  相似文献   

18.
在制造业的全球竞争越来越激烈和残酷的大环境下,精益生产的推行在我国的制造型企业中成为了一种潮流和趋势。虽然精益生产理论和实践的产生、发展和成熟为日本的制造业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利润和空前的成功,但对于我国许多企业来说,如何更好地学习和推行精益生产方式在应用层面还存在着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针对看板系统导入与仿真设计,主要做了三个方面工作:一是对看板系统导入流程的分析和归纳,为企业导入和实施看板系统提供了理论支持;二是对看板数量计算模型的分析和对模型参数的修正,提高了模型的现实性和准确性;三是应用软件仿真技术对看板系统进行的参数仿真设计,有利于提高看板系统设计的效率,并降低看板系统设计和试运行的时间和成本。  相似文献   

19.
当今中国依然是发展中国家,产业化没有真正完成,城市化步履蹒跚,城市化的品质与城市发展存在诸多问题或不足,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城市化仍然是走出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抓手。中国进一步的城市化要赋予新型城市化的战略内涵,精益城市化将是中国新型城市化实践的重大战略抉择。充分认识城市和城市化,精益城市化是中国所有公民最大最全面的生产实践活动,考验着中国的全面创新能力与可持续创新型国家发展的决心。精益城市化和精益城市建设是超复杂的巨系统工程,包括精益城市化的组织协同、精益城市化计分卡、精益城市化战略组织、精益城市化战略地图、精益城市化资料信息基础、精益城市化方法论与精益城市化系统工程等等。  相似文献   

20.
文章首先介绍了“精益建筑”的概念,然后由建筑生产基本理论缺失、工具方法不能适应日益复杂的项目环境,引出精益建筑的重要工具——最后计划者LP(Last Planner)技术,并将传统计划系统与LP系统进行了比较,说明了LP系统的优势。最后对LP方法在国内的使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