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梭罗算不上杰出诗人,但他具有诗人气质,诗意地劳作,诗意地欣赏自然。这种诗意的生活使他诗意地创作,在散文式的自然写作中既大量引用古今优秀诗篇,也适时自然地插入自己的一些诗作,开创了一种散文与诗歌交融的写作模式。即使没有诗行出现,他的散文作品也富含浓浓的诗意。  相似文献   

2.
朱颂瑜作为一个海外华文散文家,在文坛上非常引人注目。近年来,她专注于生态写作和中西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倡导。朱颂瑜的散文写作有几个重要的关键词:生态、行走、文化。她就像是大地的代言人,她从乡村出发,行走过城市和田野,坚持生态考察和写作。在世界各地的游走中,她记录下了历史的深度和地域的广度。在瑞士的"他者"视角下,她写出了中西方沟通下的"中国故事"。而这种具有温度和厚度的写作,来源于她根柢中的岭南文化的滋润和生活中亲情、友情、爱情的灌溉。  相似文献   

3.
徐刚作为我国新时期以来生态文学领域的代表性、标志性作家,其最主要的创作特点、创作成就及创作影响是独树一帜的宏大的生态叙事。徐刚宏大的生态叙事大体上由三方面构成,一是恢宏的的表现视野:题材多样知识广博,内容丰富多彩。徐刚笔下的生态叙事呈开放式网络状,密集繁复的架构形成恢宏壮观的系统。二是深邃的思想内涵:从生态整体主义的立场来提出和思考问题,所以他的创作能够站在一个制高点上,进而升华出关于整个人类生存发展的深邃题旨。三是洒脱的文体文风:将诗和散文的写法引入报告文学写作中,汪洋恣肆、浑洒自如。在徐刚的笔下,诗歌写作的激情和哲理、散文写作的随意和不拘一格、报告文学写作的说理求实和看重数据资料,此三者奇妙地糅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4.
原乡情结与中国生态文学批评的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当代文学的生态写作经历了从"浅绿"(自发的环境文学)到"深绿"(自觉的生态文学)的发展阶段,其中所潜隐的对物质与精神家园双重找寻的"原乡情结"一以贯之。作为一种典型的文化症候,原乡情结直指当代人的生存处境与精神危机,其在审美内驱、现实指向、终结关怀等层面均规定着生态文学创作的起源与发生。立足于"绿化"进程与"原乡"取向的生态批评当与生态文学实践一道,通过对现代性与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重拾人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同情之心,并最终实现天人合一、诗意栖居的愿景。  相似文献   

5.
林清玄的"菩提系列"散文影响巨大。文章主要从生态意识入手,从"菩提系列"散文所体现的浊乱的生态灾难、淡雅的生态审美诉求、简单的生态栖居观这三个方面来探求散文所体现的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6.
新世纪的女性散文写作中,伍荔霞的散文集《风中雨路》重新回归自然,在散文的素材和行文风格上,作品体现了生命意识、女性意识、生态意识,这三者在文中互相渗透,给人以一种全新的散文阅读享受。  相似文献   

7.
该文拟以生态批评的范式对刘亮程的某些散文进行解读,以自然写作为分析之纬,勾勒出散文中的生态精神;以场所及场所意识为解读之经,深入探讨村庄生态系统于人之重。  相似文献   

8.
台湾散文作家林清玄生活在社会转型期,初登文坛的他除将情怀诉诸"乡土"外,还将目光聚焦于商品经济大潮带来的自然生态和精神生态危机,在大量的自然写作散文中诠释了敬重生命存在的生态审美诉求、童年生境的理性触摸、回归自然的生态理想、人类中心主义下的精神生态反思等丰富的生态审美蕴涵,凸显他对自然生态的独特理解与诗性智慧,旨在唤醒人类对和谐自然的向往之心。  相似文献   

9.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到最近几年,徐治平关注生态问题的散文不仅在数量上大幅增加,而且散文生态话语呈现不断强化的态势.他散文的生态话语并不是简单的"政治传声筒",而是表现为人文关怀、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以来,自然环境破坏严重,人类生态危机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文学生态批评也因此应运而生。本文讨论了"土地伦理"、"敬畏生命"及"诗意栖居"等生态批评的几个重要理论资源以及生态批评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生态美学是符合现代城市建设规律的存在论美学,其价值在于科学处理人与自然、社会及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本文从生态美学的理论视角出发,盘点徐州生态美学资源、运用"绿色原则",在实践中探索宜居城市建设的生态美学路径,努力构建"天蓝、水清、地绿、路畅、城靓、人美"美好家园,以生态智慧实现生态自我的"诗意化栖居"。  相似文献   

12.
凌晨新作《睡豚,醒来》精心设置的人物关系和矛盾冲突,别出心裁的叙述者"泽泽"——"精卫号"的智能控制电脑,细腻生动的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使小说极具可读性.小说借助睡豚形象,将当代各种人与自然关系理念(包括生态/环境伦理观)淋漓展现,表达了作者对种际关系、生态伦理的关切与思考.凌晨的叙事饱含诗意,有一种怀旧情调,展现了女性写作的独特风采.  相似文献   

13.
海德格尔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观提出了天地神人四重整体说,描绘了人类诗意栖居的理想图景。卡尔维诺以"诗"的方式表达了生态存在论的美学理想,其小说文本以自然为形上之思的基点,探讨人在后工业时代的存在方式,关注自然的伦理意义,表达了以对自然的诗意审美超越当下碎片化的、功利性的存在而抵达全方位生态存在的意图,具有浓厚的生态关怀和存在意味。  相似文献   

14.
试论生态审美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审美教育是1972年人类进入生态文明时代之时提出的一种审美教育的新的形态,目的是以生态美学观教育广大人民确立审美地对待自然生态的态度。其基本立足点是当代生态存在论审美观。所凭借的手段是生态系统中的关系之美。所借助的审美范畴是"共生性"、"家园意识"与"诗意地栖居"。其性质是人体各感官直接介入的"参与美学"的教育。  相似文献   

15.
一般意义上的"生态写作"处理的是"人类-生态"问题,通过反思现代性追求人与自然和谐.人口较少民族生态写作处理的则是"现代-传统"问题,通过书写历史以达到"身份重建",在题材、价值取向、文本形态等方面具有异质性,呈现另一种面相.目前,学界对生态写作的研究不具备民族文学维度,也忽视了这种写作出现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6.
《南都学坛》2015,(6):52-55
汪曾祺作为京派文学在20世纪80年代的传承人,他的小说延续了京派创作"梦幻乡土"和"诗意抒写"的风格,对现代工业文明保持了一定的距离,甚至排斥的情绪。在汪曾祺的小说世界里,充满了优美的田园风光、古朴的民俗风情与健康本真的人性之美,散发着农耕文明时代的生态气息与意蕴。那是一片明净如水的世界,无论是乡土家园的自然生态,还是底层人生的精神生态,在汪曾祺的笔下都呈现出一种未受现代工业文明污染的澄明之境与清纯面貌,充满了和谐的诗意美与生态美。  相似文献   

17.
新疆作家周涛的散文远离现代与后现代的先锋与实验文学,突破了人本主义价值体系,消解并进一步颠覆了文学的“逻各斯中心”,始终保持在家园感并以自觉的生态审美与创作视角,表现出对自然生态与生命的终极关怀,引发了我们对“诗意栖居”的深层思考,体现出自然生态美学与人文伦理生态美学的和谐与共生,具有深层的生态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西部散文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意蕴,主要表现为对西部生态危机的展示和对生态理想的表现.西部散文生态意蕴的形成受到作家的生态体验、民族的生态文化、现代的生态思潮以及生态散文资源的影响.西部散文的生态意蕴通过审美的方式表现出来,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生态存在必然诗意地寻归生命有机性的运演节律。对人来说,或者对人的生存来说,生态对文学、文学对生态,都依生态存在而动,都是人的生命活动状态使然。生命有机性既是人的自然之身及感性生命的基础,又有机呈现人的多重存在关系,更需要精神性及审美化的提升,文学则是其中重要提升力量。生命、人与文学的生成及效应则依循诗意的节律,既形成整体的有效性,又显示着各方的魅力。当生态批评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出现,从发生之初到广泛影响实际都在极大地关注着人的生存问题,并探寻人何以能诗意生存。当生态批评作为文学活动在助力,必然要成就那种“有效”及“魅力”,其方法、策略及目的性追寻,旨在助推人的活动不断地融入诗意生存。事实上,生态批评的阐释、评论、理性确证及学理基质,就是通过生态整体及诗意性的综合性体验,把控生态、生命、人与文学间的诗意关系,彰显其相互促动、相互映衬的魅力。  相似文献   

20.
人类需要通过文化"中介"建立与自然界的关系.生态审美关系建立在人和大自然发生"建构"性关系的基础上,这种关系构成了生态审美关系的前提条件.人与自然界的生态审美关系以人的生态存在关系为存在论基础,这种生态存在关系构成了生态审美关系的自然维度.生态审美关系包含着观照自然、感知生态、体验生命的维度.当代人类的审美活动正在走向"绿化", 走向生态化,蕴含回归自然的审美取向.生态审美关系既包含人的自然生态维度,又包含特定的认识论、价值论及文化因素,是一种融自然生态存在和人的诗意体验于一体的特殊审美方式.生态审美关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