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土地征收问题已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一系列土地征收侵权性立法制度设计是导致问题的根本症结。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是构建符合中国实际的人本化土地征收法治模式制度。  相似文献   

2.
土地征收问题已成为"三农问题"中的热点问题,成为各种经济矛盾和社会问题的焦点。土地征收惟一正当目的———公共利益的泛化、征收权制度设计的违宪性、补偿标准严重显失公正、征地缺失正当程序等侵权性立法制度设计是导致问题的根本症结。解决问题的途径是:从立法制度上法定土地征收的正当目的———公共利益,构建土地使用权交易"二元结构模式",制定具有社会保障功能的土地征收补偿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3.
土地制度问题是城中村现象存在的本质性问题。按照现行法律规定,国家对集体土地既可以全部征收,也可以部分征收,这是城中村产生的重要制度原因,有必要通过法律制度予以控制。城中村改造是马克思关于土地集体所有制到国家所有制过渡的标准形式,关键问题是集体土地征收。城中村改造过程中的集体土地征收情况不尽相同,土地征收过程有其内在的规定性要求。解决城中村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对集体土地实行国有化,集体土地国有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论土地性质与土地征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价值不是来自其绝对价值,而是来自经济发展、城市扩张、制度安排.土地制度安排尤其是征地制度安排的根本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所产生剩余的分配问题.当前土地征收制度安排的一个特点是以土地财政的形式,将经济发展剩余主要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向中西部地区农民转移支付.当前的征地制度是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制度.总体来讲,当前中国土地征收制度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5.
因为土地用途管制和土地位置不可移动,农地经过征收转变为城市建设用地可以产生巨大级差收益.征地制度改革的核心是如何分配经过征地产生的土地级差收益.本质上讲,城市建设用地级差收益来自经济发展,如何分配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土地级差收益,是关系到中国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的根本问题.文章讨论了土地级差收益的性质和土地利益分配的原则.文章认为,当前中国土地征收制度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基本制度安排,这一制度大体合理.完善而非改变当前征地制度,应是征地制度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我国各地土地征收制度尚不完善,以致土地征收事件频发,不少地方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影响了社会的安定。运用定性分析的方法,阐释了我国土地征收制度的相关理论,为土地征收提供合法性依据。指出了土地征收中的现实问题及引发的不良后果,进而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土地征收制度的合理建议:我国土地征收制度的完善,需要从制度、法律等各方面综合考量,统筹兼顾,才能真正发挥其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7.
土地征收补偿制度是协调和解决土地征收中国家、社会和个人权益冲突的一项基本制度,妥善解决土地征收补偿问题,对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我国现行土地征收补偿制度是传统计划经济的产物,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该制度存在诸多问题,应加强对补偿主体和权利人、补偿范围、补偿标准、补偿方式和补偿程序等方面的研究,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地征收补偿制度的改革途径。  相似文献   

8.
中国大陆当前由政府主导的大规模的征地拆迁引发了大量的矛盾和问题,成为当前社会治理的一大难点.我国台湾地区大规模的土地征收比大陆要早,而且已经较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借鉴台湾的土地征收制度,大陆现行的土地征收制度应该在以下方面进行改革:完善土地征收程序,土地征收应向申请用地单位、被征收土地相关人和社会公开;改革土地征收补偿制度,全面、合理地计算补偿项目和补偿费用;加强土地征收的法律和制度建设,并保障农民在土地征收过程中的参与程度.  相似文献   

9.
土地征收法的内部冲突及其化解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行土地征收法的内部冲突已成为土地纠纷不断增多、群众集体事件急剧上升、农地过度征收以及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等一系列问题的制度根源.为了从制度上防范上述问题,综合运用法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的多种研究方法,揭示了土地征收法中公益性目的与营业性使用、行政征收与市场批租、国家公权与土地私权以及土地权利人之间的四大冲突,在此基础上结合对土地征收法的国际比较研究,提出应通过明确界定公共利益、合理规制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人、建立公平的补偿机制、完善土地征收程序和建立健全土地征收司法救济制度这五条路径来有效化解土地征收法的内部冲突,从而完善土地征收的法律制度安排,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土地征收是《物权法》中的一个重要制度。在我国,土地征收是对集体土地权利的剥夺,但是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模糊,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全民土地所有权地位不平等等问题在《物权法》中并未有效解决,这对土地征收中集体组织及其成员的权利保护不利。为此,要明确农村集体土地所有主体是集体成员共同共有,但又必须结合成员权制度加以生成,以保障团体性权利和个人权利相互为用,保证土地公有性质。土地征收制度设计要建立在国家土地所有和集体土地所有平等基础上,坚持市场化原则,建立集体土地产权可流转机制,贯彻契约精神,并完善土地司法审查制度,确保土地征收制度设计的公正诉求。  相似文献   

11.
针对农村集体土地征收补偿制度问题,采用归纳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农村土地征收的实践过程中存在相关立法标准不明确、土地征收补偿范围不合理、土地征收程序不规范,相关执法不严格等问题。完善农村集体土地补偿制度关键在于:严格完善土地征收立法标准、提高土地补偿标准,扩大土地补偿范围、完善农村集体土地征用补偿程序、完善相关司法救济制度与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公共设施的增加,农村集体土地的征收与补偿已不可避免,土地征收关系到国家、集体及个人的利益冲突和利益平衡,如果征地补偿制度不公平、不合理、不规范,征地不仅会造成财富的损失,还可能激化矛盾。鉴于目前集体土地征收制度存在诸多不足之处,通过对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探析,着重分析我国集体土地征收的条件、程序及征地补偿制度等问题,尤其在完善我国集体土地征收的基本构想方面,就"公共利益"范围的可行性思路提出见解。如何在现行法律制度下进一步完善我国农村集体土地征收与补偿制度,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3.
通过梳理美国钉子户问题的内涵、发生机制及其解决方式,可知美国钉子户问题主要发生在土地市场交易环节,征收权是解决钉子户问题的重要手段。而中国钉子户问题则主要发生在土地征收环节,但目前市场主导的城市更新中也开始出现钉子户。征收权职能扩大化和征收权质态不清晰是导致土地房屋征收钉子户问题的重要原因,其出路在于疏解现行征收权的职能,实现征收权质态的清晰化:公共利益用地的取得及整合引入征收权,要强化征收权的公权性质,还原其本来面目,使整个社会形成对征收权应有的尊重,从而彻底消除征收中的钉子户行为;经营性用地及城市更新用地的取得及整合应逐步交给市场。参照美国的公社联合体(CAI)、商务改良区(BID)、土地整合区(LAD)等经验,要充分恰当地发挥和运用我国集体土地制度的优势,化解损害公共利益的钉子户行为,警惕和防范“私地悲剧”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近20年来,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集体土地大量被征用,失地农民的数量急剧上升;失地农民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中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城市化不仅只是土地非农化,农民居民化,要从根本上解决征地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和失地农民问题,必需尊重和切实保障被征地农民的权益,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维模式来探讨农民的土地征用问题。  相似文献   

15.
当前农村土地征用问题日益突出和严重,主要表现在农村土地征用中的程序不到位,土地征用协议内容不规范,地方干部违法违纪现象突出,被征地农民权益保障方式相对比较单一,告状难、胜诉更难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减少和解决农村土地纠纷以及如何最大限度地保证农民权益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征地制度在保障失地农民权益的法律框架下不断演进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我国现行征地制度仍存在着征地权扩张、征地补偿标准低、征地程序不规范、征地收益分配不均等突出问题,严重损害了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因此,今后应当严格界定征地权的范围、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完善征地程序、合理安置失地农民,切实保障失地农民权益。  相似文献   

17.
土地征收公共利益的判断,应由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共同来完成。 土地征收主体应限缩,应取消县、市级政府土地征收的审批权限,由省级政府负责土地征收审批。 行政机关做出征收决定前,应举办听证会,就土地征收是否符合“公共利益冶、征收必要性、征收补偿标准、征收范围、征收程序合法性等内容进行听证。 土地征收应根据公开市场上的交易价格作为补偿标准。 土地征收补偿应归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补偿费的使用、分配由本集体成员共同决定。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城镇化过程中需要大量征收农村土地,但征地过程中却出现了大量侵害农民利益的现象,如征地权的滥用、补偿标准过低、失地农民生活缺乏保障、政府在征地中功能错位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严格界定土地产权,依市场机制形成土地征用价格,并探索以土地入股等多种补偿方式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安置工作,加强政府在征地管理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