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戊戌时期维新派女子教育思想论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关于女子教育的观点如下:女子接受教育是女子应该享有的人生权利,是强国智民的重要途径,女子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具有普通知识的贤妻良母型的新型女性。这一教育观具有浓厚的封建保守性,但它的提出标志着中国传统女学的终结和近代女子教育的开始。  相似文献   

2.
晚清政府与近代女子教育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政府对近代女子教育这一新生的事物 ,采取了由镇压破坏到最后承认的态度。在 2 0世纪前 ,它试图扼杀女子教育于萌芽状态 ,但事与愿违 ;2 0世纪初它开始把女子教育提上议程 ,并于 190 7年颁布了《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和《女子小学堂章程》 ,最终承认了女子教育的合法性。但其要培养的女子是顺从的贤妻良母 ,而不是有各种权利与义务的新型女性 ,限制女子教育朝不利于清统治的方向发展 ,以更好地为己所用 ,具有很大的欺骗性与自私性。  相似文献   

3.
在日本对东北殖民统治时期 ,“关东州”的女子教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作为日本殖民地教育样板的“关东州”女子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表现为女子初等教育的平等性 ,中高等教育的不均等性 ,职业教育的不均衡性。这既是日本本土近代重视文化教育传统在新拓殖民地的一种延伸 ,同时也有其直接的目的 ,即把女子培养成为殖民统治所需要的贤妻良母。由于殖民教育体系的双轨制 ,大多数中国人女子被排斥于学校教育之外。“关东州”的女子教育是为殖民统治服务的  相似文献   

4.
民族主义使女子学校教育进入了中国人尤其是精英知识分子的视野,并最终纳入国家主流话语而迅速发展起来.清末民初的女子学制变革即为显证.它不仅促进了女学的发展和女子教育平等权的获得,也推动了女子教育观由“贤妻良母”向“女国民”的嬗变,使女性从融于家庭集合体内的身份转化为个体身份,女子教育不只停留于妇女对国家的尽责上,还肩负了恢复、张扬女权的重任.  相似文献   

5.
吕碧城是近代倡兴女学的先驱者。在维新人士提倡贤妻良母主义的时代,她站在了先进女性的行列,主张女子应打破封建束缚,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受教育权,养成独立人格,并提出了自己的女学思想,在女子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论中国近代"兴女学"思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代"兴女学"思潮是近代社会思潮中的闪亮之点.其产生的社会背景源于近代民族危机的刺激,救国图存的需要以及近代思想启蒙运动和西方女权运动的影响.它的内容包括贤妻良母主义、男女平等和塑造女性健全的人格等等."兴女学"思潮为推动近代教育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7.
日本从明治政府时代开始提倡女子教育。日本的女子大学在创立之初,虽然受到国际人权及女权思想的影响,但以本国固有而深远的文化因素作先导,坚持"贤妻良母"的女子教育宗旨。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高等教育向纠正性别偏差的方向转变,2000年以后,日本女子大学数量明显呈现减少趋势。日本女子大学的发展对我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启示是:不仅要培养女性领导力,提高女性的权力指数,而且要重视女性家庭本位对社会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8.
近十年来的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近代女学的创办,中国才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女子教育.近代中国女子教育是近代中国社会中一个特殊而又重要的方面,本文从中国近代女子教育、教会女学及外国对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作用等方面,对近十年来发表的研究近代中国女子教育的成果进行了梳理、综述.  相似文献   

9.
贤妻良母,曾是中国女性传统形象和生活的基本范式.清末民国时期,“贤妻良母”女子教育观曾兴盛一时,并多次引发争论.针对此教育观,有识之士褒贬不一,各执己见.本文将此一时期的“贤妻良母”女子教育观分为三大派别:以官方为代表的保守派;以严复为代表的温和派;以胡适为代表的激进派,并以性别平等为视角,对这三大派别的“贤妻良母”女子教育观进行客观回顾.  相似文献   

10.
近代法国具有男女分校的教育传统,同时在女子教育中重视基督徒品德的培养,因此天主教女修会在女子教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19世纪法国天主教呈现"女性化”特征,教育女修会有惊人的增长,它极大地推进了女子教育的发展和普及.  相似文献   

11.
近代广东女子教育 ,以传教士在中国开办的教会女子学校为开端。广东地处中外贸易要道口 ,是基督教来华传教的前沿阵地 ,也是基督教传教士来华开办教育事业的前沿阵地。而教会女子教育 ,则开中国女子教育风气之先 ,促进了近代广东女子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基督教传教士作为广东女子教育的创始人则在其中扮演了双重角色  相似文献   

12.
清末女子教育特点简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女子教育继承了传统女子教育的教育宗旨 ,但在教学形式、内容和影响上都体现了与传统女子教育很大的不同。传统与近代相结合的二重性与独立人格教育是其突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也论“贤妻良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封建社会,"贤妻良母"仅仅作为没有主体意识的性别符号而存在.近代社会以来,随着妇女的解放,"贤妻良母"中的封建因素不断被摒弃.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妇女进一步走出家庭、走向社会,实现了妇女更大范围的解放.但是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妇女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还会呈现不同时代"贤妻良母"的某些特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贤妻良母"还存在着角色上的冲突与困惑.  相似文献   

14.
简论西方女学对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变迁与西方女学的传入密切相关。以西方女学的传入为视点 ,不仅梳理出中国女子教育的近代化历程 :西方女学传入的肇端与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孕育、西方女学制度的传入与中国近代女学的兴起、西方女权思想的传入与中国近代女子教育制度的确立、男女同学教育的传入与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发展 ;而且对每个阶段西方女学传入的特点及其意义进行了总体的把握 ,进而展示了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5.
教会女校与中国近代女子教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教会女校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带有"文化侵略"的性质,但是在客观上教会女校冲击了中国旧的教育制度,开创了中国女子教育的先河,为中国培养了早一批知识女性,从而促进了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对于家庭教育及女性教育的启蒙与重视代表着蒙古族教育向近代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内蒙古地区女性教育事业可以追溯到清末蒙古王公贡桑诺尔布创办的喀喇沁右旗毓正女学堂.这一举措打破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思想的束缚,代表着内蒙古近代教育的发端.但是蒙古族家庭教育及女性教育在伪满洲国时期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给我们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特点是:培养高级人才时渗透贤妻良母主义;注意女性特长培养;在现代社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与男子教育相比仍存在着不平等;已把女性轮训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重视女性特性的研究。这些对于我国当今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运用社会性别视角对社会性别制度在近代女子教育中的表现作了系统分析,指出男性性别强势对近代女子教育观念、教育目的、教学实践的扭曲、异化与干扰,并深入探讨近代女子教育中社会性别制度存在的根源是父权制文化霸权,最后从明确女性教育培养目标、完善女性教育内容、探索女性教育实施方法三方面获得对当今女子教育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与女子教育的发展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中国近代的社会转型与女子学校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近代女子教育,最早始于教会女学,戊戌变法运动促进了中国人自办女学的产生、留学教育推动了女子学校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与普及,中学男女同校、大学开放女禁使女子教育趋于完善。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既是社会转型的产物,又是推动社会转型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20.
从 2 0世纪初开始 ,清朝教育制度发生了极大变化 ,出现了近代教育的萌芽。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 ,蒙古族近代学校教育的艰苦实践和探索也走上新的道路。蒙古族学堂教育是新教育思想的产物 ,虽然同旧的官学有一定的继承关系 ,但它打破封闭的传统教育 ,提倡开放的近代教育 ,由此教育种类和等级开始多样化、多层次化 ,出现普通教育、留学生教育和内地求学等形式。在学堂教育中 ,各种语言教育模式是同时并存的 ,这些模式经过分化和重组后 ,出现向汉语和蒙古语两个单语教育模式或蒙古语汉语双语教育模式集中的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