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翻译:意识形态的建构、解构、重建与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不仅是语言之间信息转换的文化活动,而且是一系列复杂的思维活动。意识形态以不同的语言形式隐藏在语篇之中,以各种隐蔽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作者写作、译者翻译以及读者解读文本。本文拟以批评语言学为主要方法论,强调翻译中语言分析和社会分析相结合的重要性,同时主张翻译研究应以语篇为单位,特别注意考察作者、译者、读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三元关系及其在意识形态的建构、解构、重建和解读过程中的作用,以便弄清翻译的本质并有效地解释那些"不忠"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翻译是过程也是结果。从翻译过程来看,翻译是"语境重构"的跨文化跨语言交际过程,从翻译结果来看,翻译是产生同原文等效的译文。翻译过程研究催生以译者为中心的翻译动态研究,从狭义角度看,是翻译语境研究,即从译者视角考察翻译过程中的"语境重构",以及由此产生的宏观翻译策略及微观翻译方法的研究;从广义角度看,是从研究者视角进行包括翻译语境在内的源语语境、原文语境和译语语境、译文语境的翻译语境化研究。翻译结果研究产生以译文为中心,重视译文批评的翻译质量评估的静态研究,涉及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建立和翻译质量评估参数的设定等。两种翻译途径殊途同归,从不同角度研究翻译本质。  相似文献   

3.
朱光潜不仅是公认的美学大师,而且还是臻于"化境"的翻译家,同时也是颇有建树的翻译理论家.他的翻译理论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翻译的性质,翻译的标准,翻译的种类,译者的资禀与修养,译者的条件和态度,翻译所使用的语言,等等.朱光潜的翻译理论以平实稳健为基本色调,对我们当前的"糟糕语言"具有十分突出的警醒价值.  相似文献   

4.
从文化翻译和接受美学视角看译者在文学翻译时对文本解读及重建过程中所发挥的创造性使译作取得了独立的艺术价值。翻译文学应属民族文学多元系统中相对独立的一个部分。译者是民族文化重要建构者。  相似文献   

5.
纵观中国翻译史上的三次翻译高潮,都有大译者彪炳后世,形成了中国翻译史上独特的"大译者"现象。所谓"大",一为社会地位高,二为主体性强,三为影响力大。本文结合中国翻译史上三次翻译高潮,从译者的社会地位、翻译决策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和翻译活动参与社会文化建构三个方面系统阐述了中国翻译史上独特的大译者现象。  相似文献   

6.
生态翻译理论下"译者中心"是否成立,关键在于如何确定翻译主体,如何解读译者中心、主体间"平等"。它们可以多视角解读,没有共识,观点自然出现分歧。生态翻译理论有缺陷,需要完善。  相似文献   

7.
译者是沟通两种文化的桥梁,对翻译的研究,避不开对翻译主体--译者的研究.从事翻译的工作者,是永恒的学习者,翻译工作本身要求译者具备高超的素质.本文作者通过参加"第二十二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对译者的素质有了更深刻的感悟,本文以"‘韩素音'翻译"的英译汉和汉译英的两个本文翻译为基础,讨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具备的素质,并提出如何培养和提高译者的翻译基本功.  相似文献   

8.
翻译单位是翻译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个非常重要而且是素有争论的问题。以往的研究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忽视了在具体翻译活动中“条件”的重要性。翻译单位的实质是译者心理翻译单位在语言层面上的映射,翻译单位的生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译者的主体认知因素在其中起到最关键的作用。具体翻译过程中,译者心理翻译单位可以体现在不同的语言层次上,始终贯穿整个翻译过程的固定的翻译单位是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9.
从诠释学角度看,翻译的本质是解释。文本的开放性和译者的历史性共同导致了翻译过程和结果具有解释性。但这并不否定翻译标准,相反文本的确定性和译者视域中公共视域的存在决定解释应有度。这一度动态而开放,进而决定了翻译标准的相对性,而这种相对性正是以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辩证思想为基础的。  相似文献   

10.
诗歌是文化艺术领域的一块瑰宝,如何跨越时空翻译这些诗歌,不仅是对译者中英语言能力的挑战,而且是对译者中西文化内涵的挑战,更是对译者中西文化的差异感和文化自觉度的考验。本文从翻译目的论的视角出发,以具体的译例来验证目的论对诗歌翻译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1.
埃兹拉·庞德不仅是伟大的诗人,他还是著名的翻译家,翻译事业在他的一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自主性翻译理论不仅激励了他的诗歌创新,而且为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基石.本文主要从阅读庞德的文章"Guido's Relations"入手,探讨庞德诗歌翻译理论的意义及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翻译短溢的文化背景、定义人手,从理论上讨论了翻译“短溢”的发生、生成,并从语言文化、信仰习俗等方面作了系统分析。翻译实践中出现翻译超值、翻译欠缺的现象,关键在于不同语言文化的文化内涵、表达方式不同,而翻译实际中译义为主,兼顾形式,反之就会本末倒置、造成歧义和误解。  相似文献   

13.
互文性理论是西方后结构主义文本理论中的一种。该理论认为所有的意指系统都是对先前的意指系统的转换 ,文学作品总是与其他作品乃至整个语言文化体系相互关联、交织 ,对任何文学文本的释义总是建立在正确认识其互文关系的基础之上。本文拟从一例中诗英译来具体分析译者在识别与传译原文中的互文关系时的一些得失 ,以进一步论证将互文性理论引入翻译研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4.
翻译标准众说纷纭,各有千秋。本文尝试从旅游文本的翻译特点,通过例证来寻找旅游翻译的标准;并从旅游翻译的角度来思考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对旅游文本英译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伽达默尔的“视界融合”这一哲学解释原则为基础,从“视界差距、理解偏见、视界融合”等方面着手并结合个案分析,论证了“原文语言自身特点、外界干扰和译者主观因素必然导致“误读”的产生。  相似文献   

16.
马士奎 《东方论坛》2010,(3):33-37,43
对外翻译行为的主要意图是在异文化中塑造出本文化的自我形象。这种翻译形式在大多数国家都得不到重视。但在中国,较长时间内,对外翻译一直是文化输出和对外宣传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俄语和英语分属不同的语系:斯拉夫语系与日耳曼语系,两者差异很大,但因都属印欧语系,所以两种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存在诸多的相同和相似性。文章对俄英两种语言中的相近句法项目покане与until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进行了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18.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作为一个概念被译学界提出的时间并不长,即使如此,译学界还是对其起始时间至少存有三种表述:“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或始于20世纪初,或始于二战后,或始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此外,译学界对与之有关的“现代”和“当代”之间的关系也存有三种不同的看法:要么把“现代”和“当代”等同起来看;要么绝口不提“当代”,只提“现代”;要么将“现代”和“当代”区别对待。因此,分析和厘定上述问题,并以此为据提出将“当代西方翻译理论”视为一个动态概念的观点,即“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是指近十年来的西方翻译理论,无疑将有助于加深人们对“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的认知和了解。  相似文献   

19.
释“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以钱解钱”的方法,从“诱”、“讹”、“化”三个基本概念看“化境”说的内涵和实质,译者只有充分发挥译作的正”诱”功能,努力避“讹”求“化”,缔结一场文学或文化姻缘,才能实现钱钟书先生一贯的“打通”思想,最终通向人类文明的巴别塔。  相似文献   

20.
在中西翻译史上,自《圣经》和佛经翻译以来,忠实于原文一直被认为是译文的至高的、绝对的标准。传统语文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翻译研究范式对翻译文化史上屡见不鲜的“不忠于原作”的行为一概加以贬斥,认为这样的译文无异于“背叛”了原作。而解构主义的翻译观从寻找文本间的意义对等中解脱出来,把研究视野放到文本以外的社会文化语境中,探索操控翻译的诸多文本之外的因素,从而能够解释这些看似“不忠”的行为背后的真正动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