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宗教是古希腊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特有的方式渗透到古希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古希腊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个人生活到城邦的集体生活,从政治领域、军事领域到经济领域,宗教到处都发挥着它的作用。在宗教与古希腊社会的关系中,宗教对经济的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2.
关注环境对青少年同性恋心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从古到今对同性恋态度一直比较温和,同性恋现象还进入成语和文学作品,自宋朝以来的封建禁欲主义(异性之间),相对扩大了同性恋产生的机会,我国新刑法(1997)也将鸡奸罪名取消。因而,限制异性交往,纵容同性交往,使中国有适宜产生同性恋的社会基础,而青少年又是最容易产生同性恋心理的群体。而又由于同性恋者很难拥有自己满意的生活,造成心理上的压力和精神上的痛苦。家长、学校,社会都应该共同积极关注并予以正确引导。  相似文献   

3.
古希腊文学中塑造的女性形象真实地反映了古希腊人的妇女观。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的妇女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占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父权时期之初的妇女虽不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但其在社会生活中仍是不可忽视的。奴隶制时期的妇女则完全成为贞操观念的牺牲品。古希腊社会经母系氏族社会到父系氏族社会再到奴隶制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妇女的社会地位一再降低。  相似文献   

4.
同性恋者身份认同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性恋者认同自身的同性恋性身份,不仅意味着将生理欲望指向同性以及具有特定的性行为方式,还意味着认同与同性恋性身份相关的角色和行为规范。"同性恋身份认同"既是同性恋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确保同性恋人群健康成长、社会稳定和谐的一个重要方面。文章对国内外近20年来关于同性恋身份认同研究的学术论文和专著进行梳理和分析,从相关概念、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角度出发,概括了同性恋身份认同研究的基本情况和特点,总结归纳了相应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指出目前研究特别是国内研究对于同性恋的社会认同部分的缺乏等问题,提出未来研究应该更多转向探讨同性恋身份的社会基础和支持手段,探讨社会认同机制以及社会认同与自我认同的互动、农村同性恋社会认同过程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同性恋现象的产生有生理原因,有社会原因。同性恋是人类在性别问题上的"异化",是人类生理病态或社会心理病态。同性恋现象不符合以保证人类繁衍方式为核心的伦理规则。所谓同性婚姻,不是"婚姻",是与婚姻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不同概念,它只是两个人之间的一种同居关系而已。因此,同性恋者有同居的权利,但是没有以婚姻的名义要求社会像对待异性结婚者一样为他们的同居公证财产和其他事务的权利。社会没有权力强行干涉同性恋,但是绝不能支持同性恋现象,必须采取措施降低同性恋现象的发生率,这才是正确的态度。  相似文献   

6.
西方社会的宗教是产生恐同症的重要原因,然而在宗教话语和道德实践中同性恋行为与非生殖的异性恋行为共同遭受惩戒。促成同性恋身份的现代性条件本身孕育着恐同症,同性恋特质与工业社会的科层制组织形式以及资本主义的竞争性人格和商业精神格格不入。在“文化失范”和“道德恐慌”的压力下,社会倾向于将性越轨视为社会失序的象征,同性恋群体成为“社会病态”的替罪羊。在文化阐释的范式看来,恐同症是“性别主义的武器”,同性恋对居于支配地位的性别意识形态构成了威胁,攻击同性恋者有助于强化既存的性别阶级结构,因而恐同症成为对性别越轨行为的社会控制形式。  相似文献   

7.
从伦理角度出发,以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为根本准则,剖析当代中国的同性恋现象的分类及成因,具体表现为:精神性同性恋和实质性同性恋,主动性同性恋和被动性同性恋,相对性同性恋和绝对性同性恋,代偿性同性恋、暂时性同性恋和境遇性同性恋。这些分析为我国同性恋者的生活环境营造一个较为宽松的伦理环境,旨在推动我国和谐社会的健康发展,具有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同性恋身份是现代性的产物。作为19世纪的发明,“同性恋”这一标签重构了同性爱欲者并使之成为具有共享身份与特性的族群。同性恋的历史书写、话语争夺、性主体意识与现代性等要素共同参与了“制造同性恋”的进程。大体而言,同性恋身份的建构过程可以分为历史寻根、经验阐释与族群建构三个阶段,在不同的社会与文化中可以区分出年龄-结构化、跨性别、职业化以及平等主义等不同的同性恋类型。现代性为同性恋亚文化的创造与发展提供了社会空间,现代同性恋世界呈现出一系列独特的结构性特征。  相似文献   

9.
同性恋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文学作品中多有反映,《玉台新咏》也收录了涉及同性恋的诗歌,涉及的都是男性同性恋,在吟咏模式、情感展现上虽较异性恋题材简单,但是有其独特性。这类诗歌收录于文学总集中,显示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对同性恋现象的包容和理解。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古希腊的历史背景出发,考察了柏拉图推崇的理想生活范式。柏拉图以共同体存在的三种目的作为探讨城邦共同体的出发点,即满足公民需要、维系城邦存续和应用自然法对城邦进行管理。对比古希腊时期的社会状况,柏拉图的主张是特定时代具体社会条件下的产物,是在承认既定社会分工基础上对社会生活加以规制的建议书。因而,理解柏拉图构造社会共同体的基本意图,对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古希腊民族是一个重视个体价值、崇尚个体意义,显张个人对自然和社会征服力和创造力的民族。在此土壤中生根发芽的古希腊文学就呈现出原欲型的、个性化的、对世俗生活与个体价值无限肯定的人本意识。这种独特的民族特质使古希腊文学,尤其是古希腊神话蕴涵了深厚的人本底蕴,散发着不朽的人文魅力。  相似文献   

12.
古希腊的同性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希腊的性爱论非常独特,这种性爱论不是为了将性行为规范化,而是为了达到一种态度的风格化和一种生存美学。同性之间的爱情和性关系尤其是男童之爱在古希腊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实践。人们对婚姻中的性关系以及男女间的性爱关系并没有表现出我们现代人的这种热情,处于理论和道德关注中心的是一个自由的成年男子和一个参与未来城邦管理的还未长胡子的男童之间的性爱关系。这种关系在希腊是一种十分受推崇的文化实践,所有的文学都赞美它,所有的反思都证明它是优越的。这是一种有趣的文化现象,对我们研究同性恋和它的历史非常有意义。  相似文献   

13.
古希腊文明作为西方文明的渊源,对民主与自由的追求是其特点。从古希腊的城市规划中,同样可以看到自由与民主等政治因素的影响。本文试图从古希腊城市规划的演变研究政治因素在其中的影响,以及它作为古代文明的表现形式之一,在政治、宗教和社会生活方面扮演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4.
李银河 《社区》2008,(22):48-49
同性恋,这种以前未能被绝大多数人接受的文化现象,在社会走向多元与包容的今天,已经不再是禁忌的话题。央视网站上的一项中国同性恋状况调查显示,有61.1%的网友对同性恋现象表示理解并支持这个事情。在调查“同性恋是否会影响工作选择”的问题中,回答“否”的中国人占到了九成,超过美国86%的数据。不少学者纷纷撰文表示:中国对同性恋的容忍度正在逐渐扩大,这种豁达的态度标志着社会文明的进步。  相似文献   

15.
由于利益表达渠道缺失、社会歧视、文化偏见与制度压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同性恋族群内部缺乏集体认同感,自我分化和“碎片化”现象严重,从而导致主体的不可见性和族群认同感薄弱,进而无法共享统一的集体身份与文化。身份隐匿和族群分化状况下的同性恋运动有两种表现方式:一种是非抗争性的同性恋运动;另一种是同性恋消费主义,即“粉红经济”,它彰显了同性恋运动的政治-经济场域转换。同性恋族群所处的生态环境和自我特征决定了其社会运动状态,非抗争性的符号表达和文化介入、表现方式的日常生活化(如家庭出柜)以及同性恋消费主义的渗透等,都可以被视作本土性的同性恋认同方式和运动模式。  相似文献   

16.
罗强 《南都学坛》2009,29(6):103-104
古希腊的城邦可以说是一种法治城邦,生活于其中的城邦居民其生活内容和方式处处体现着法治精神。通过古希腊城邦生活与我们今天的社会生活作对比,我们可以获得许多有益的启示,例如我们在进行法治建设的时候,要努力降低法制宣传教育的成本,提高法制宣传教育的质量,使法律能够成为所有公民的生活方式。这样,才能最终实现法治目标。  相似文献   

17.
同性恋和同性恋恐惧症的概念对普通人来说已不陌生,但它所造成的严重危害并不广为人知。本文旨在揭示同性恋恐惧症所带来的巨大危害,并试图运用弗洛伊德,福柯及德里达等后现代主义学者的理论探讨同性恋和同性恋恐惧症形成的心理、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18.
研究一个民族的民俗,需要知道其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饮食文化礼俗。本文从古希腊古典作家、欧美近现代学者以及中国学者三方面的相关研究入手,对古典文献、古希腊社会生活史、经济史著作等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进而了解这种饮食文化礼俗的历史沿革与发展轨迹。从中也可以发现其社会政治的价值与规律的轨迹。同时,一个时代各方面的变化,不管是气候的还是政治的,都会在当时的饮食文化礼俗中得到间接的反映。研究古希腊饮食文化中礼俗也是研究古希腊史的有益延伸与补充。  相似文献   

19.
同性恋作为一类特殊人群的生活方式,近年来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涉及同性恋性犯罪问题也屡见报端。对于组织同性卖淫行为和奸淫同性行为,是否应当予以刑罚处罚,法律规定不明确甚至缺失,导致司法实践部门意见不一或者对行为人处罚不力,使被害人的权利得不到应有的保护,社会的正常秩序受到破坏。为此,笔者提出,应以修正案的方式完善我国相关立法。  相似文献   

20.
网络社区中的交往为同性恋群体提供了重要的社会性支持,通过发现和维系共同性,同性恋群体成员确认自己的性取向并对自身的文化位置进行反思,体现了一种主体意识的觉醒。但同性恋群体把同性恋文化现实境遇的改变寄托在主流社会的关爱和接纳上,这种身份诉求还是把自我置于主流文化的从属位置上,仍然维持着主流社会结构对其的呈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