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作为曹禺剧作最高艺术成就的体现,《北京人》以情调作为其文本叙述与舞台叙述的艺术契合点。全剧通过平静如水的情节叙述,内在一致的人物性格塑造和幽婉深长的氛围叙述体现出了相应的叙述学特征  相似文献   

2.
契诃夫是俄罗斯文坛的一颗巨星,他的作品聚焦“小人物”们平淡的故事。本文旨在对其作品从叙述学的角度进行研究,从巧选叙述视角、故留叙述空白、活用叙述层次三个方面分析其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从题村内容和艺术传达方式两方面对台湾女作家衣若芬的小小说创作进行了客观的把握。通过大量的作品分析,细细梳理了作家的创作重点:主要以都市人和都市环境为题材,着力表现现代都市生活中的各种心灵状态及商品社会中人被物化的悲哀,并特别注重对现代生活中的妇女命运的探讨。同时,还对都市环境品质劣化作了深刻的揭示。显示出都市人对大自然的向往:在艺术传达方式上,认为衣若芬主要采用散文化叙述。表现出以线性叙述和静点叙述相结合的舒缓自然的叙述风格,并注意营造浓厚的抒情氛围。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小说的"散文化"--结构散化、情节淡化、人物虚化和抒情含蓄化,是对传统的以故事情节为重心和线性的时间顺序为线索的小说叙述模式的重大突破.但其艺术成就在五四后大多表现在短篇小说上.而<呼兰河传>却成功地将"散文化"的叙述运用在长篇小说之中,小说以空间化的结构方式取代了传统的因果关系的情节结构、以圆形的空间叙述替代传统的以时间为线索的线性叙述,极大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和开放性,并通过作者与叙述者相分离和隐性评论的方式成就了情感的含蓄表达.  相似文献   

5.
从屈原作品的人物性格、“发愤以抒情”的创作原则,艺术构思境界描绘的虚幻性以及作品中所塑造的悲剧性人物形象等方面,论述了他在中国古典悲剧中的鼻祖地位,及对后世文学作品的影响。探讨了其感伤发愤抒情的独特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6.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著名小说家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所著的一部艺术成就最高的作品。本文试图从两个方面对其艺术特点加以讨论 :一、独特的叙述视角 ;二、象征手法的有效运用。  相似文献   

7.
菲茨杰拉德在其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对“奇特化”艺术手法的运用极为出色,主要表现为题材的奇特化、奇特化的场景和奇特化的叙述视角等几种形态,从而把一个平淡无奇的三角恋爱故事题材雕刻成了一部充满了被扭曲的浪漫情调的悲剧性作品。  相似文献   

8.
余华这位先锋小说家在其作品中体现着西方现代主义的特征。特别是在小说叙述方面,其冷静客观丝毫不带感情的死亡式叙述让当时的文学界惊骇。其表现的主题也离开了传统小说反映现实生活的轨道。而人物形象的表现也不再是现实主义小说通过语言、行动、环境等因素来刻画,而是更多的转向了对内心的挖掘,人物的精神状态展现着人物的整体形象。在语言文体方面,作者也叛离了传统小说的模式,用真切、去除雕饰的语言展示作品。  相似文献   

9.
屈原的作品蕴含着诗人对生命的独到的理解和阐释,是其人格理想的艺术转化。屈原作品中表现出的是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反映了他的宗族感情和文化意识,体现出诗人对生命的独特领悟以及他的人格追求。  相似文献   

10.
消费话语处于《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文本构成的重要位置。作品消费叙事的“故事”功能在于发动、引导农村土改运动,这一政治功能经由叙述距离、叙述投影和叙述语态等叙述策略得以体现。叙述距离方面,“讲述”主要集中于人物消费条件、处境和消费能力、水平的叙述,“展示”主要是以争夺、守护、占取和享拥消费资料(及与此相关的生产资料)为叙述对象的叙述。叙述投影方面,消费事件被分别置于零聚焦、内聚焦和外聚焦的观照、把握之下。叙述语态方面,消费话语的叙述者主要有作为隐含作者的故事外叙述者,作为故事旁观者的叙述者,直接出面的故事内叙述者(故事人物),隐含故事内叙述者。作品调动叙述距离、叙述投影和叙述语态等叙述策略对关联于土改运动的消费现象进行艺术表现,也在较大程度上暗合了文学性要求。  相似文献   

11.
屈原与庄子的作品皆深于哀乐,根植于楚文化,具有超现实的浪漫色彩,因而中国文学史常以“庄骚”并称。但由于贵族与平民的地位及心态不同,在创作中所选择的艺术方式也有所不同:屈原为贵族宗臣,自发地选择了对楚歌的艺术改造;庄子以其平民知识分子的敏锐和强烈的自我意识,自觉地运用艺术虚构创作寓言。此为屈、庄同为浪漫,但却异趣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 ,骚、赋分别为不同的文体 ,不应混为一谈 ,屈原之作不当以赋名之。文章着重从骚、赋产生的历史状况 ,骚、赋体性之差别 ,骚、赋之流变 ,说明二者之不同 ,其中对骚、赋体性之别论述较为具体细微。文章最后对与此相关的几个问题 ,如刘勰、萧统对骚、赋的分辨 ,汉人何以称屈作为赋 ,以及骚体赋进行了简要论述。此文有助于解决对屈原之作称名混乱的状况  相似文献   

13.
苏雪林与武汉大学及其屈赋研究述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雪林是集创作与学术于一身的大师级人物。她在武汉大学执教18年,其屈赋研究肇端于武大,但真正进展和完成是在台湾。她的《屈赋新探》是学术、文坛的一朵奇葩。她研究楚辞走了一条与同时代前辈学者不同的路线。用“域外文化”解释屈原作品,是苏先生的独得之秘。她发现“世界文化同出一源”,重新构建屈赋中的诸神世界,并找出了楚辞、屈赋研究的新践线,这是我们给苏先生学术研究贡献的定位。苏先生对屈赋的研究成就今天仍有许多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相似文献   

14.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心灵,他的求索精神有着深远影响.桀骜不驯、奋发图强、矢志不移的楚文化是屈原求索精神的生长土壤;经世致用、积极有为的儒家思想和中原文化是屈原求索精神的内在支撑;道家思想对于宇宙人生的独特领悟是屈原求索精神的气脉神韵.屈原的求索主要体现在对个体存在价值的追求,对国家人民命运的索求,对人类终极理想的诉求和对宇宙自然知识的探求.这种求索精神在中国历史中具有无限的广延性,对中华民族意识具有重要的构建作用.  相似文献   

15.
《楚辞》意象体系纷繁复杂,涉及植物动物、法度规矩、自我形象等范畴,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多重象征意义。英国著名汉学家霍克思寄情于象,采用保留意象、转换意象、舍弃意象等方法,力图揭示原文意象所负载的思想内涵和深邃意境,传达屈原的美政理想、求索精神、爱国情怀、高尚人格。译者以传播中国文化为目的,兼顾目标语读者的可接受性限度,体现了以异化为主的翻译倾向以及兼蓄包容的文化视野。  相似文献   

16.
屈原生长于楚国历史上的宣威盛世 ,此时夔地并于楚国版土已近 3 0 0年。据《离骚》 ,屈原生于夏历寅年寅月寅日 ,这个吉日的文化背景更接近巴风盛于楚俗的夔地 ,与郢都崇凤崇龙的风俗不合。历代诗文中江陵的屈原遗址遗迹远不及秭归。屈原的出生地是湖北秭归而不是湖北江陵  相似文献   

17.
金荣权 《南都学坛》2002,22(5):52-55
汉代人对屈原及其作品的批评反映了汉人的文学批评思想和文学观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以人品定文品,肯定屈原及其作品者目之为“忠贞之臣”,而贬之者则说他是“狂狷之士;司马迁透过屈原的作品发现了一个“怨”字,从而提出了“发愤著书”的创作动因论;以儒家诗教原则和儒家经典为标准对屈原作品进行评判,反映出汉代以政教为中心的实用批评思想。  相似文献   

18.
屈原和韩非,两个看似无甚关联的历史人物,实则有诸多相似之处.譬如他们的身世:屈原是楚王的同宗,韩非作为韩国的"诸公子",同样与韩王有宗亲关系.在人生际遇上,他们都忠诚爱国,却终其一生不得君王理解,无法施展抱负.其次,二者性格均呈现出矛盾的一面--极高寒的理想与极热烈的感情.其三,政治思想非常相似.韩非是先秦法家的集大成者.屈原的政治思想虽然比较复杂,但是其中法家因素显著.屈原和韩非的不同在于,虽然他们的人生均以悲剧谢幕,但是二者身后得到的评价却大相径庭.屈原成为中国文化中爱国的象征,韩非却与刻薄寡恩、专制、阴谋诡计等相伴.究其原因,后人对屈骚与<韩非子>的体认和评价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从中亦可看出民族文化和历史语境对文学作品传播与接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张爱玲《传奇》的现代性和对话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爱玲作品常被误读为古典式叙述,但通过对其小说集<传奇>的叙述视角、叙述话语模式和非叙事性话语的分析,可以显示出其艺术表现的现代性.很少有作家像张爱玲那样有着极强的读者意识.她作品中的对话性不仅表现于作品本身,还表现于她与其特定的读者(上海人)之间.  相似文献   

20.
颜翔林教授的《楚辞美论》一书,深入探析屈原心理情结,系统解读《楚辞》文本,新意迭出,成一家之言;感悟式的批评风格,诗意化的修辞表达,彰显其文本个性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