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8 毫秒
1.
科技文化研究在我国的兴起源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价值理想,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伟大实践必将把科技文化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阶段。未来的科技文化研究,将在理论建构上走向科技文化学,在实践层面更加突出生态科技文化、科技文化软实力以及科技文化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从鸦片战争以后开始的,现代化建设期间科技文化发挥了不容小觑的作用。本文在对学术界关于科技、文化、社会现代化等方面的文献的梳理与分析后,从科技与文化融合的意义、中国社会现代化发展之路及中国社会现代化发展呼唤科技文化三方面展开论述,并试图提供了一些可资借鉴的措施或原则。  相似文献   

3.
技术创新能力的形成是一个文化发展过程,一个科技文化价值观发生作用的过程,科技文化的价值观已广泛渗透到技术创新过程中。但科技文化价值观作用的发挥取决于对技术创新中科技文化价值观冲突的有效调适,因为科技文化价值观的冲突时常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制约技术创新的发展。科技文化价值观冲突集中表现为传统社会意识与现代社会意识的对抗、本土观念与外来观念之争,在理性与非理性、宽容与制约等方面存在矛盾,我们必须对科技文化价值观冲突进行有效调适。  相似文献   

4.
对目前国内学者的科技文化研究主要聚集的几个领域,即创新文化研究,科学技术文化基本理论的研究,从文化的视角来研究某一具体领域的科技,科技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发展问题的关联研究等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对“第二届全国科技文化与社会现代化学术研讨会”的专家和学者讨论的问题,如“科技文化的理论建构和研究视角”、“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关系”、“科技创新与文化发展”和“科技文化与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关系”等进行了概述性介绍。  相似文献   

6.
技术创新能力的形成是一个文化发展过程,一个科技文化价值观发生作用的过程,科技文化的价值观已广泛渗透到技术创新过程中。但科技文化价值观作用的发挥取决于对技术创新中科技文化价值观冲突的有效调适,因为科技文化价值观的冲突时常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制约技术创新的发展。科技文化价值观冲突集中表现为传统社会意识与现代社会意识的对抗、本土观念与外来观念之争,在理性与非理性、宽容与制约等方面存在矛盾,我们必须对科技文化价值观冲突进行有效调适。  相似文献   

7.
科技文化作为一种特殊文化形态对社会文明进步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从科技文化与社会文明具有的共同元素“真、善、美”分析入手,探讨了科技文化对社会文明建设推动价值的三个方面:科技文化决定社会文明的发展动力、发展方向以及发展水平,并提出了科技文化推动社会文明建设路径的两个步骤:科技文化的传播与普及以及科技文化的渗透与融合。  相似文献   

8.
论述了发展普及科技文化的重要意义,全面分析了高校通过培养创新人才、开展科学研究、提供社会服务引领科技文化发展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推进绿色的科技文化研究、实行系统的科技文化教育、做好隐性的科技文化育人和开展广泛的科技文化传播等四个方面提出了高校在科技文化发展普及中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9.
与安全科技相对应,安全文化源于对科技理性的负面思考。现代意义上的安全文化研究与建设自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后就一直方兴未艾,在专业领域、行业、地域等方面都有很大突破,发达国家尤其如此。中国安全文化研究与建设比较滞后,但也有所成就和发展,在安全文化研究方面:从主要由政府部门推动转向以学界研究为主,从煤矿为主转向其他领域研究,从单一或几类学科为主转向多学科既分又合的研究,有关著述和调研以及研讨会多头并举;在安全文化建设方面:政府—企业—个体之间互动构建,宏观上的安全法律法规与中观上的安全管理制度在逐步完善,社会与企业组织的安全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总之,安全文化研究与建设有利于社会安全发展、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对“第二届全国科技文化与社会现代化学术研讨会”的专家和学者讨论的问题,如“科技文化的理论建构和研究视角”、“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关系”、“科技创新与文化发展”和“科技文化与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关系”等进行了概述性介绍。  相似文献   

11.
发源于西方的近代科学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力量型"科学,它以其"效用"服务于意欲"控制"的人类权力意志,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可以为克服西方"力量型"科学范式的界限作出贡献.尽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觉悟对于纠正西方"力量型"科学的缺陷能够起到积极作用,但是能否起到主导作用--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觉悟推进为整个人类文明的生态价值方法和生态价值观,这取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与超越程度.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态智慧的发掘与利用关涉到中国现代和谐科学体系的建立与传统文化的复兴.  相似文献   

12.
近代科学革命动摇了宗教的思想与信仰,技术革命造就的工业革命隔断了传统化的自然基础。现代科学重新建构了当代人的世界观,现代科技的双重效应成为社会化的重大主题,科技在现代化中的份量在加重,现代科技造就了后工业社会的化模式,科技增强了化的影响和力量。科技革命促进了大众化的兴起,为大众化创造了技术条件,提供了经济条件,赋予了现代内涵。  相似文献   

13.
科技文化是在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自身特征的科技器物、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思维方式的复杂体系。智能犯罪是运用科学思维、计谋等智慧和利用科学知识、技能实施的犯罪。智能犯罪是科技文化的产物,在智能犯罪发展过程中,科技文化起着催化剂的作用。因为科技文化能为智能犯罪提供巨大动力、新的犯罪手段和有效的思维模式,并能催生新的犯罪类型,所以,必须充分发挥科技文化的正效应,努力克服其负效应,以防控智能犯罪。  相似文献   

14.
以美国科技本身的历史发展、科技共同体及其他人对科学、技术和工程等范畴的"纯科学信念"、"工业研究信念"等基本观念及其相互之间争论的历史演变为背景,考察万尼瓦尔.布什如何使用与此相关的基本概念建构工程的"科学"地位与工程师的"研究者"身份,以及如何建构美国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层级模式的科技文化和科技组织模式;这种研究把话语分析与建构论相结合,着重考察行动者如何通过建构文化来建构社会,这表明该方法在科技史学方法论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所谓"软实力",是以文化和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等所体现出来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它与"硬实力"相联系,构成国家的综合国力。设计艺术作为古代中国的软实力,曾经展现出巨大的影响力,表现为精神的感染力、文化价值的可增殖力。再造现代中国设计艺术的软实力,要对传统有正确的认知和作为;要更新设计理念,达到艺术品质和功能的双突破;要注重原创性,实现科技与艺术的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16.
作为政治学研究中的一个核心议题,政治权力体现的是一种社会关系,其发生作用时主要体现为权力主体对权力客体的一种支配能力,其中利益是政治权力结构变动的根本动因。政治权力结构的运行及发展必然要经历一个“社会化”的发展历程。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类型的政治权力关系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技术条件之上的,第一次科技革命真正拉开了政治权力社会化的历史大幕,此后进行的数次大规模的科技革命,特别是现代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更是在权力中心转移、政务信息公开、政治参与扩大等方面切实加速了政治权力的社会化进程,进一步完善了现代西方民主制度。  相似文献   

17.
近代中国人学习和传播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的历程是不断深化的.最初是经世派提出"师夷长技"口号;接着洋务派继承这一口号,并掀起一个引进西方技术的实际运动;稍后,部分先进分子认识到西方船坚炮利的背后是发达的格致之学,从而将国人的科技观由感性器物层面发展到"理"与"学"的理论层面.但在整个近代前期,中国人都是在"西学中源"说和"中体西用"论框架内提倡学习西方科技的.这表明人们尚没有从根本上认识近代科学及科学文化的性质,近代科学思潮尚处于萌发和初级阶段.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建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文化发展战略;同时"可持续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的基本战略;建设"可持续发展文化"能够推动这两大战略的实施,起到"一举两得"的作用。我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中有许多可持续发展的内容,这为可持续发展文化建设奠定了基础;可持续发展文化作为先进文化的内容,也是我党的一贯追求。在当前形势下,要确立可持续发展文化建设的总体价值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弘扬传统可持续发展文化思想,教育和普及可持续发展知识,倡导生态消费,建立绿色决策体系,发展绿色科学技术,建立可持续发展文化建设的监督机制和法律保障机制,从而推进可持续发展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9.
兴国、强军、振企、富民必须依靠科技。为探讨“科技—第一生产力”(或“科技驱导经济”)规律,对科技发展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科技有其自身发展机制,又有发展动因,技术创新是科技一经济互动的良性循环形式;对科技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归纳,对发展我国科技事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建筑文化"趋同"是一个较引人注目的问题,究其主要原因在于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由于建筑技术在建筑文化形成中的特殊地位,使其在建筑文化的营造中尤显重要.技术与文化同生共进的密切关系,使建筑文化在体现技术逻辑性的同时,也表现出时代性以及地域性特征.以建筑空间形态文化为例分析建筑技术对建筑文化的影响,提出应理性认识技术与文化的关系,充分理解技术对文化发展的影响,最后提出"相随心生"的理念以及"新理性思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