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巴·布林贝赫是蒙古族当代著名诗人和学者,纵观他的《心声寻觅者的札记》、《蒙古诗歌美学论纲》、《蒙古族英雄史诗诗学》和《直觉的诗学》等4部研究著作,大致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对诗学基本理论的再认识、个性概括和发展;二是运用美学和诗学理论,对蒙古族诗歌和英雄史诗所进行的应用研究。他的诗学理论体系是从个人审美体验和诗学理论主张出发的、富有创见的、现代性的活态结构。  相似文献   

2.
李宛平 《南都学坛》2006,26(6):68-70
司空图是晚唐重要的文艺理论家。他的文艺理论著述《诗品》及《与李生论诗书》等文论是研究中国唐代诗歌及诗歌理论的经典之作。他提出的不拘一格的作品风格论,重视诗人本身思想修养的创作主体论和辨味外之味的诗歌解读理论是其理论三大组成部分。他的诗歌理论对当代文艺理论研究和文学批评实践具有积极的研究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3.
2016年中国学者在外国诗歌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在外国诗歌文本研究、外国诗歌比较研究、外国诗歌翻译研究三个方面形成了特点与优势,然而在诗歌历史研究、诗歌理论研究和诗歌热点问题研究方面存在严重不足,批评方法也有待改进,研究对象有待扩展,研究深度也有待拓展。  相似文献   

4.
罗伯特·洛威尔是20世纪美国最重要的诗人之一,大半辈子按照新批评的理论、原则写诗,颇有成就,成为新批评派的后起之秀,一颗上升之星。当新批评理论走向式微,不能适应创作需要之时,他努力探索、大胆实践,从客观主义的"非个性化"转向主观精神的发掘,创作出《生活研究》这样继《荒原》之后最具影响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部现代诗;开创、发展并超越自白体诗歌。他不断改革创新,他的创作生涯成了美国诗歌发展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5.
在萧开愚的诗歌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语言本体和语言层次的悖论,前者要求诗歌面对现实时绝对的自足性,后者则更多地考虑了现实对诗歌的的参照和渗透作用。萧开愚的可贵之处是同时在两个方面都有深入的探索,虽然他对汉语性和诗歌形式的强调可能使他在诗坛上曲高和寡,但他对现实的关注也使他写出《破烂的田野》这样的愤怒之作。如果他那里存在一个诗歌的理想国,这个理想国不会是整体性的、一体化的,而是以悖论和残缺的方式出现,也就是说,萧开愚的诗歌理想国是以不同的层次呈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6.
柳梦寅是朝鲜李朝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其代表作《於于野谈》是研究李朝中期文化思想和文学、美学观点的可贵资料。《於于野谈》卷三《学艺篇》中论诗的内容有很多,这些内容较集中地阐明了柳梦寅的诗歌理论,即在诗歌本质上强调“诗者言志”,在诗歌创作上主张博学而后才可以作诗,在诗歌的功用方面认为诗关讽教、不平则鸣,而在诗歌的批评方面则以唐诗为批评标准。  相似文献   

7.
《国朝诗人征略》是张维屏在嘉庆、道光年间所著的大型诗话汇编。张维屏的诗歌理论,没有专门的结集著作,只是散见于《国朝诗人征略》中,通过对《国朝诗人征略》中张维屏辑录的评语以及他本人撰写的评语的研究,可以归纳出张维屏的诗歌理论主张:一是坚持"经世致用"的选诗观,体现在对"诗人"概念的拓新和对诗歌题材的选择上;二是标举性灵,肯定"真性情"、主张"诗中有我"、强调"学力";三是运用知人论世的诗歌批评方法。  相似文献   

8.
唐初诗人上官仪的创作实绩使他成为唐诗律化的先驱,他的诗歌理论专著《笔札华梁》也沾溉后世。根据现有文献可知,上官仪《笔札华梁》约当唐元和(806)之前流传到日本,并为弘法大师空海所引用。《笔札华梁》内容有“八阶”、“六志”、“属对”、“七种言句例”、“文病”、“第四病”、“论对属”等,上承齐、梁以来探求音律的遗风,下开元兢、崔融等人的理论,在诗歌理论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
论诗歌翻译的详略度——以李白三首诗歌英译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认知语言学有关详略度的研究为理论框架,通过分析对比李白诗歌《送友人》、《月下独酌》和《长干行》的不同英译文本,探讨了详略度对诗歌翻译的制约。研究发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了原诗详略度的制约,而且译者应尽量实现与原诗的"详略度"对等。  相似文献   

10.
唐初诗人上官仪的创作实绩使他成为唐诗律化的先驱,他的诗歌理论专著《笔札华梁》也沾溉后世。根据现有文献可知,上官仪《笔札华梁》约当唐元和(806)之前流传到日本,并为弘法大师空海所引用。《笔札华梁》内容有“八阶”、“六志”、“属对”、“七种言句例”、“文病”、“第四病”、“论对属”等,上承齐、梁以来探求音律的遗风.下开元兢、崔融等人的理论,在诗歌理论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1.
元代掀起第一次蒙汉文化交流高潮,文学交流亦广泛展开。其中反映蒙古生活的汉族诗人及其诗作是一个重要方面。这些诗作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将对蒙汉文学关系以及元代诗歌研究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曹顺庆先生一直致力于比较诗学建设,成为公认的比较诗学大家.其比较诗学研究也经历了从古代文论到比较诗学、再到跨文化总体诗学的发展历程,不但对于中国当代比较诗学有开拓之功,其丰富的比较诗学学术思想也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学术印痕,带给我们许多值得重视的启示和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3.
综观蒙古族当代文学研究,在文学原理的普及和文学民族性的理论探索、蒙古族当代作家作品批评、蒙古族诗学理论研究、蒙古族当代文学的宏观解读等方面尤为突出。要想构建新的蒙古族当代文学批评语境,探索蒙古族当代文学研究学术生长点,首先,必须强调蒙古族当代文学批评的独立地位和健全品格。新的蒙古族当代文学批评,不应像过去的批评那样追随于作家的创作之后,成为蒙古族当代文学作品的附庸,而应具有超前性和预测性。其次,必须强化蒙古族当代文学批评的多元格局,多元共生,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事实,新的蒙古族当代文学批评也应如此。  相似文献   

14.
朱德诗词及相关问题研究经历了由点到面、由浅到深的发展阶段,研究成果主要涉及朱德早年组建诗社、朱德以诗会友、朱德诗词作品的研究等方面,今后必须增强朱德诗词研究的整体观念,对朱德诗词进行革命性、历史性、艺术性相结合的立体研究,继续搜集和整理朱德的诗词作品,强化朱德诗词及相关问题研究的薄弱环节。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张寅彭、强迪艺编校,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出版发行《[清]法式善〈梧门诗话〉合校本》为文本,利用诗歌美学基本原理,对法式善《梧门诗话》美学追求进行探讨。法式善作为一个蒙古族诗人、诗歌理论家,在丰富的汉文诗歌创作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美学观,甚至在其创作实践中身体力行,并形成其独具特质的美学追求。即形成了以“清峻”、“清淡”,“幽旷”、“幽寂”四为合一的“清幽”之美的诗歌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16.
朱自清是现代诗歌批评的一个大家。但对他的诗论进行专门研究的并不很多。目前虽处于一个诗歌边缘化、文学研究中的审美边缘化、文学活动边缘化的总体语境,但如能在边缘进行冷静的探索,我们可以获得许多启示,这对新诗乃至整个文学活动走出边缘化困境都极有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从"首届"翰林院庶吉士到长期担任河南左布政使,李昌祺的人生轨迹和诗风经历了重大转折。早年选授庶吉士、升任礼部主客司郎中,激起了他强烈的功业之心与忠君之意,其诗烙有浓重的台阁印记。中年两遭贬抑、两度外任,饱经忧患,对社会苦难的关注和对个体苦难的咀嚼,使其转而践履儒家的仁爱之道,思考功名的价值意义,并向佛教中寻求心灵慰藉,其诗风也逐渐转向杜甫、白居易一路。这些转变都在其诗词集《运甓漫稿》中有鲜明体现。因此,以《运甓漫稿》为素材,有助于更为深入地考察李昌祺其人其诗的变迁。  相似文献   

18.
袁枚针对乾嘉诗坛学问化风气所露出的弊端,抗声提出诗主性灵,非关学问,反对在诗中填书塞典。但他又强调书笈典籍在诗歌中的重要作用,他的一部分诗歌也颇有书卷味。袁枚本欲纠治乾嘉诗坛以学填诗的流弊,然而在乾嘉学风和诗风的影响下,他对诗歌学问化做了一定程度的认同,他的批评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矛盾性和妥协性。  相似文献   

19.
闻一多身为现代诗人和学者,在诗歌创作中以其深厚的古典文化修养表现出"诗中有学",从诗歌转向学术研究后,仍然保有了作为诗人的性情、思维和品格,使得学术研究带有鲜明的诗性特征而"学中有诗",这不仅表现在闻一多主要以古代诗歌为研究对象之中,而且在他的整个学术研究过程和研究世界里都体现出一种诗性思维,以不同于科学性的逻辑思维而表现出他思维品格中的本真性、形象性、情感性和学术研究中的直觉性和诗意化的想象,诗性思维保证了他在学术中的独创性。  相似文献   

20.
蒙古族现当代母语文学创作继承并发扬了蒙古族悠久的文学传统,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文论等诸多领域都得到了发展,出现了很多文坛"大家"。这一时期,蒙古族母语文学创作的题材领域和表现空间不断拓展,主题思想、文化意蕴和精神内涵日臻丰富,表现形式和艺术手法日趋多样,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更加浓郁,成为蒙古族文学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