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法式善是清代乾隆、嘉庆年间一位有成就的蒙古族诗人、学者。著作有《存素堂诗集》、《存素堂文集》、《梧门诗话》、《清秘述闻》、《槐厅载笔》、《陶庐杂录》等多种。笔者近日重读其诗作、诗论,深感其有一整套相当鲜明完整的诗歌美学观,很有必要评介于世,故不揣浅陋,拟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2.
宋代诗学专著严羽的《沧浪诗话》以禅喻诗,倡导“妙悟”为核心的审美认识论,以“兴趣”为重心的审美特征论,以“入神”为极致的审美标准和“优游不迫”与“沉着痛快”的审美趣味共存论,构建了严羽《沧浪诗话》的美学思想体系。《沧浪诗话》所总结的宋代诗歌的经验和教训,对明清诗坛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对于当代诗歌美学理论的发展也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岁寒堂诗话》继承、发展了中国古代儒家的“诗言志”说 ,将“咏物”与“言志”有机地统一起来 ;其“思无邪”说不仅涉及诗歌内容而且强调诗歌语言的朴实无华 ,部分地摆脱了功利思想而上升到审美层面。此外 ,该诗话对苏轼、黄庭坚之用事、用韵、“以议论作诗”、“专以补缀奇字”以及江西诗派之“预设法式”等深为不满。同时 ,该诗话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如全盘否定苏、黄以及对苏、黄不加区分等  相似文献   

4.
法式善和他的《陶庐杂录》席永杰法式善是清代著名的蒙古族学者、诗人,在清代众多的蒙古族文人中,他领袖群伦、最负盛名。法式善原名运昌,清高宗为其改名法式善,乃满语“勤勉有为”之意。皇帝赐名,是一种嘉许,是一种殊荣,并非一般人都可轻易获得的。法式善(175...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王向峰《云斋守望》中的近体诗歌为研究对象,力图在鉴赏的同时发掘其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质和美学追求。他的五、七言体律诗能自由往来于理性和感性、思妙与辞美、严谨与自由、理论和诗情之间,既是诗人“情真”所至的表达,也是诗人想象和哲思两兼的审美之悟,尤是诗人自觉艺术的追求,诗人在人文和自然风物之中创生了独特的审美意境,形成了以“情”、“境”、“悟”为突出特质的美学特色和审美情怀。  相似文献   

6.
南宋《岁寒堂诗话》“韵”、“味”诗学审美范畴的品质与关系有着丰富性和复杂性。二者与气、格、意、情之间联系紧密又相从相生,以此为基点,我们得到了这部诗话新的的美学意义:诗话明确了诗味追求的途径,对宋诗学格韵理论进行了新的实践,同时用“中的”理论正确指导创作,扭转了批评时风。  相似文献   

7.
严羽是近古期南宋末年的美学家.他在《沧浪诗话》中提出以禅喻诗,以禅论诗,重在“妙悟”的观点,竭力反对“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偏向,强调追求“兴趣”和“入神”的审美特征,《沧浪诗话》所总结的宋代诗歌的经验和教训,对明清诗坛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即使在今天,也还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然而,《沧浪诗话》产生几百年来,对它的评价却是褒贬不一,毁誉参半.至于对具体问题的论争,更是众议纷坛,莫衷一是.我们无意于对不同意见进行评述,本文只想重点探讨“妙悟”与“兴趣”在诗歌创作和诗歌批评中的审美作用.  相似文献   

8.
古人云:“诗如马,意如善驭者。”其实一切文艺作品何尝不是如此,不过作为抒情言志的诗词更突出罢了。王若虚在他的《滹南诗话》中指出:“文章以意为主,字语为役,主强而役弱,则无使不从。”王夫之《姜斋诗话》也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相似文献   

9.
在宋代诗歌批评史上,北宋诗歌评论家张表臣的诗学观占有一席之地。《珊瑚钩诗话》是张表臣的代表作,他结合多位诗人的诗歌作品和事迹,论述了其基本诗学观。在《珊瑚钩诗话》中,张表臣就“诗能穷人”提出异议,认为诗人创作成败的关键不在于外在的“穷”或“达”的境遇,而在于诗人内在的创作天赋,即“能诗与不能诗”;张表臣提出,创作应祖述前人,但又必须创新,而创新的首要问题在于立意,次则须炼句、炼字;张表臣强调,诗歌的风格追求应以含蓄天成、平夷恬淡为上,反对支离破碎、怪险蹶趋。在《珊瑚钩诗话》中,张表臣还对一些文体、作家、作品作了具体的分析,发表了独到的见解,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  相似文献   

10.
《沧浪诗话》与明代格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剑波 《南都学坛》2002,22(1):56-59
南宋严羽的《沧浪诗话》在以下几个方面影响了明清时期的格调理论 :1 追求“自然浑成”的诗歌审美理想 ;2 注意辨识诗歌体制、风格特点 ;3 高度重视诗歌的方法、技巧 ;4 强调灵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胡适诗学中"具体的作法"观念和他对传统"言近旨远"观念的阐释,内含着文体区分意识和对诗歌暗示性的追求。这与他前期"作诗如作文"观念表现出的文体模糊意识及"明白易懂"审美标准之间形成了内在矛盾。矛盾背后隐含的是诗体现代化进程中的现代表意追求与建构新的诗体规范之间的张力,体现了现代诗体发生、建设与时代需求间的复杂关系。这既是诗歌整体革新的动力,也是其必须克服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12.
《二十四诗品》是盛唐诗歌各种美学风格的概括和总结,体现了司空图对诗歌艺术多样化的审美追求,是盛唐诗人的审美理想在诗学理论上的集中反映,它所描绘的二十四种诗歌风貌,从不同角度揭示了诗歌的意境创造,对唐以后的美学和诗学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二十四诗品》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古典美学和诗学在理论上已经步入成熟。  相似文献   

13.
唐代诗人司空图的<诗品>在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史上因影响巨大而占有重要地位,其解读已难,英译更难.王宏印教授推出新的<诗品>英译,通过多种翻译手法的综合运用,实现了自己设定的美学追求.文章从词汇层面、句法层面、译诗的形式、音韵的补救、意美的再现等几个大的方面着手,分析归纳了王宏印教授<诗品>英译的艺术技巧与策略手段.  相似文献   

14.
诗话美学     
纵论历代诗学,有一点非常突出,即一以贯之的人本主义传统。第一部诗论专著——六朝钟嵘《诗品》发展孔子“兴观群怨”说,奠定了“诗唯性情”的理论。唐代释皎然《诗式》,从精神境界谈艺术构思:“须至难、至险,始见佳句”。同代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以风格立品,是自觉美学追求的开始。宋代欧阳修作《六一诗话》,探讨诗作如何“状难写之景含不尽之意”,开拓了审美深层次。严羽的《沧浪诗话》以禅喻诗,注重诗人的修养,要求主题隐蔽“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后世研究陶、李、杜、韩、苏诸大家,更提出诗的人格精神。清末民初王国维综合神韵说、性灵说,创立“意境论”,把“真景物、真性情”作为有无意境的标识。  相似文献   

15.
闻一多先生在《诗的格律》中提出的“三美主张”是他在中国新诗创作上的创新之一。本文试从闻一多诗歌传统物象的纯色之美、自然与现实的色彩对比之美和理想生活中的色彩斑斓之美三方面探讨闻一多先生一生追求的祖国的繁荣昌盛和生命色彩的美。色彩虽有不同,但闻一多先生“美的精神”永恒。  相似文献   

16.
戴望舒创造性地将中国诗的诗骚传统与现代情绪融合,以对现实政治的有意规避与消极抗争来坚守个人性抒情话语,其诗歌中的抒情自我具有与生俱来的忧郁气质,并始终体现着对自身情感的迷恋与坚守。抒情自我的忧郁气质与唯美的理想诉求之间的情感裂隙是推动其诗歌创作的内在因素。其后期诗歌主要成就仍然是面向个体抒情的诗作,而所谓的诗风转型,实际上只是诗人对现实政治消极抗争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宫廷女性比普通女性面临更多的窘迫和危机,汉魏六朝诗歌对此有多方面的表现。缘于长门幽怨和班婕妤故事的"宫怨"类诗歌,叙写了宫闱竞争的残酷与失宠妃嫔的悲怨;缘于刘细君和王昭君故事的"和亲"类诗歌,抒发了政治设局中公主远嫁异域、青春被毁的忧伤;《中山王孺子妾歌》、《铜雀台》、《碧玉歌》等乐府诗题以及大量风格香艳的宫体诗,则揭示了地位低下的宫女在生活中是君王玩狎的对象,在诗歌中只能是审美性物化符号的悲惨命运。  相似文献   

18.
以林语堂英译《东坡诗文选》为个案,从审美现代性的四个维度出发,综合分析林氏诗文翻译主、客体中的审美现性特征,可以发现林氏和东坡有着相近的性情和禀赋,林氏翻译实践具有鲜明的审美现代性特征,以此为基点可以探索中国传统诗歌外语翻译及其研究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浮竞”风尚促使魏晋诗坛形成了以“丽藻”为主要评价标准的审美观念,也促使诗坛“求丽”的倾向持续流行,并最终在西晋时期形成“繁缛”的特征。伴随这一过程,魏晋诗坛展现出三点新变:第一,“赋”成为诗歌创作的主要手法,促使诗歌日渐靡丽;第二,形成“先辞后情”的审美标准,“为文造情”现象突出;第三,文人乐府诗的格调得到提升,并实现了“化俗为雅”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原始人类在洞壁和陶器上固定了一个形象,不是为了固定这形象的对应自然物,而是在这一自然物中发现了富有创造力的意义"(卢辅圣,1990:141)。诗歌中的意象亦然。作为诗歌翻译者,不仅要领会作者的创造力,还要有自己的意象重组并表现出个人的创造力。译者的主体性并没有绝对的自由,创造性也是基于原作,但创造性主体地位既不同于主体性,也不等同于创造性,而是在原作基础上创造性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以达到最理想的传神效果。从"人是一切行为的尺度"谈起,探讨诗歌翻译者的创造性主体地位并论证译者就是诗歌翻译的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