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858年的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将"夷"字翻译为barbarian,从此该字在汉语语境中的原来foreign的意义遭到驱逐,体现了英国对清政府施加的强权政治。近100年以后,费正清在书写中国历史时再次使用了这种翻译方式,反映了他思想深处根深蒂固的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集体无意识。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后殖民理论视角出发,指出林语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翻译受西方话语权的隐蔽制约.其翻译策略及文化身份定位,都显示了林氏未能脱离西方中心主义的影响,在翻译过程中用西方的期待视野来阐释中国,有对应依附的后殖民色彩.  相似文献   

3.
《论语》英译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旨在从欧洲中心主义的角度出发研究分析19世纪的《论语》英译,探讨欧洲中心主义以及由其带来的文化中心主义对译者在翻译策略的抉择上所带来的影响。指出译者因受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制约以及自身所持有的翻译动机和文化态度的影响,在翻译过程中习惯性地用欧洲文化思想的术语来束缚思维,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有意的歪曲和批判,从而最终影响到了读者对文本的客观理解。  相似文献   

4.
汉学是一门几乎与中国研究同名的学问,本文提出的汉学主义却不是汉学的一种形式,而是一个相关而又不同的概念性范畴,该范畴总揽了西方长期以来试图将中国纳入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体系的过程中所表现的动机、逻辑、原因、认识论、方法论及其特点。本文试图对中国研究的一些方面进行批判性的审视,其主旨不是要修正谬误和偏见,而是要探讨支配汉学主义的认识论核心和工作逻辑。本文的具体目标有:构想和定义汉学主义,分析其理论框架和范式形成,描绘其在中国研究领域的一些表现,探讨其工作原理和逻辑,指出其带有东方主义的、欧洲中心主义的及族群中心主义的观点、见解、信念和实践,最终目标是为构想出新的、更好的中国知识生产的途径而铺路。  相似文献   

5.
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审美现代性是以启蒙现代性对立面出现的,这种冲突的现代性传入中国后,现代性的错位、价值观的背离致使中国文学并不具有西方现代主义的特质.然而西方中心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都不能解释现代文学创作的实绩,审美具有自身的现代性.现代美与永恒美都是现代意识的表现和现代形式的建构.中国现代文学本身的现实主义倾向并不能以西方现代主义的标准来衡量,它在积淀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学传统.  相似文献   

6.
论德里达解构主义语言哲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是20世纪后期整个西方后现代思潮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颠覆了以逻格斯中心主义、语音中心主义为别名的西方理性主义。德里达解构主义的语言哲学观从根本上消解语音中心主义高于书写的思想和传统逻各斯中心主义二元对立观,认为语言意义系统是开放性的,语言结构是不稳定、不明确的,语言写作不是一个封闭稳定的实体。德里达解构主义语言哲学观对我国翻译学界有着深刻的影响和启迪。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讨论中把西南研究置于中西方知识体系中加以考察,运用福柯知识生产和萨义德东方学研究的视角,探讨中西方学术语境中的西南研究,反思一个世纪以来西南研究的过程及与西方文化中心主义和华夏文化中心主义的关系,检讨文化中心主义下的西南研究认识论的局限,从而推动学术意识形态领域跨越边界与范式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赛义德的出身背景、研究方法和东方历史三个方面论述了为什么赛义德的《东方主义》没有涉及远东:一、限于阿拉伯出身背景和知识学力,深受中东中心主义或伊斯兰中心主义影响,赛义德突出近东、中东,忽略远东,将远东置于东方的边缘地带;二、赛义德东方主义的研究方法不适于东亚地区(特别是中国)的东方主义研究;三、西方殖民势力没有在远东(主要是中国)取得长期、绝对的殖民统治。故此,远东不具备东方主义发生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9.
西方思想界有两种相对的东方主义,一种是肯定西方丑化东方的“正写欧洲中心主义”,另一种是批判西方美化东方的“反写欧洲中心主义”。考察后者即东方启蒙话语谱系及其历史语境可知,强调东方的积极面,起点是要解决西方现代转向及之后的问题,是西方在其特定历史语境中自我批判和反思的手段,反映了西方思想的张力和活力,我们征用其批判修辞的同时应警惕其中的陷阱。  相似文献   

10.
韦努蒂的翻译观表现为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归化策略以流畅、透明、种族中心主义的翻译导致译者的隐身,抹杀了异者文化的他性。与归化相抗衡的是异化翻译:异化是第三条道路,是精英主义的翻译,是对归化的救赎。  相似文献   

11.
从比较哲学的视角,探讨中国哲学典籍英译的方法:首先在认识论上要避免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负面影响,从而看到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差异性和平等地位,在此基础上促进中西方哲学的互惠互动。在方法论上,从元典出发,构建相关的哲学语境,再在该语境中进行文本的翻译和转换,特别是对关键哲学术语的翻译,一定要体现中国哲学思想和语言的特质,而不是有意无意地强加上西方文化的预设。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明恩溥的"窥视法"比喻入手,探讨了中国乡村民族志田野工作中隐含的乡村中心主义与尴尬问题。文章首先讨论了乡村中心主义的持续影响,即农村代表"真正的"中国的观点。它将农村和城市割裂开来,并否认农村也有现代日常生活。若承认如今中国农村也出现了现代日常生活,并且普通百姓清楚乡村中心主义和它的对立面(城市中心主义和现代性),那我们就需要找到合适的研究方法去处理日常生活中乡村主义和现代主义表述的社会用途与纠葛。文章接着论证了"反思窥视法"正是一种合适的方法。从笔者在湖北省西南部做田野调查遇到的尴尬入手,笔者认为"窥视法"的窘境是一个反思当代中国乡村道德话语与行为日益模糊的好起点。  相似文献   

13.
什么是汉学主义?——探索中国知识生产的新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学主义(Sinologism)是近几年中西研究中出现的一个新概念。它既不是汉学的一种形式,也不是东方主义和其他理论的翻版,而是中国知识生产和学术研究中的一种隐性意识形态。本文从汉学主义概念的产生和东方主义及后殖民理论的局限入手,提出去政治化和去意识形态化的汉学主义批评理论,对汉学主义的核心问题进行概念性的探讨,包括:汉学主义理论的意义,研究领域和范围,内在逻辑、工作原理、性质和定义,以及该理论的未来发展方向。汉学主义既是一个知识系统,又是知识生产的一种实践理论,是中国知识生产和学术研究中建立在以西方为中心的种种观点、概念、理论、方法和范式的总体基础之上的智性无意识或学术无意识。但汉学主义的理论不应成为后殖民主义的政治批判理论,而应成为去政治化和去意识形态化的学术批评理论,把追求尽可能客观、公正、科学的知识生产和学术研究作为终结目标。在全球化的大语境下,很有必要进行改革开放以来学术思想的二次解放,克服汉学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惰性,建立中国知识生产的新范式。  相似文献   

14.
杜博妮是中国当代翻译史的亲历者和书写者,其汉学研究与文学翻译、翻译研究与翻译教学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她反对充斥翻译学界的“欧洲中心主义”流行话语和宏大叙事,提倡汉英文学翻译研究的“中国中心主义”视角,关注中国翻译活动的特殊性.杜氏提出,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文学翻译有“威权命令”和“礼物交换”两种模式,各有其历史功绩和固有缺陷.她呼吁翻译理论家关注翻译生产和译文接受过程中的个人因素,尤其是译者的主体能动性和大众读者的阅读快感.杜氏的理论模式也还存在某些不足,需要对其进行辩证分析.  相似文献   

15.
《谷崎润一郎与东方主义》的作者,独出心裁地将赛义德针对西方的东方主义理论应用于日本,并以谷崎润一郎为例具体分析了日本大正时代的东方主义话语。该书有三个特色:1.不仅指出了谷崎的东方主义话语,而且还明确了他的“西方主义”和自我东方主义的倾向。2.以“中国情趣”为突破口,来探讨谷崎与中国文学、文化的关系以及他的中国观。3.详细考察了谷崎的两次中国之旅及与中国作家的交流,并分析了中国旅行对他创作的影响。该书在中国的翻译与出版,对中国读者全面理解谷崎润一郎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作为西方环境主义思潮中最具革命性的代表理论,挪威学者阿伦·奈斯创立的深层生态学深刻批判了人类中心主义,并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哲学省思。奈斯深层生态学的整体主义自然观和方法论与马克思主义生态整体观高度契合,蕴涵着宝贵的系统辩证的思维与精神。衡之于历史唯物主义,其又存在着人的主体性的缺失、神秘主义等明显缺陷。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亟需在变革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和避免陷入生态中心主义困境的双重努力中,最大程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7.
将赛义德针对西方的东方主义理论应用于日本,并以谷崎润一郎为例具体分析了日本大正时代的东方主义话语。本书有三个特色:一、不仅指出了谷崎的东方主义话语,而且还明确了他的“西方主义”和自我东方主义的倾向。二、以“中国情趣”为突破口,来探讨谷崎与中国文学、文化的关系以及他的中国观。三、详细考察了谷崎的两次中国之旅及与中国作家的交流,并分析了中国旅行对他创作的影响。该书在中国的翻译与出版,对中国读者全面理解谷崎润一郎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深层生态学是现代西方一种激进的环境主义思潮。它要求承认自然的内在价值 ,倡导生态中心主义的平等 ,并从整体主义立场出发 ,对现代的功利主义自然保护方式提出了批评 ,在此基础上提出“顺应自然”的资源管理方式和更为深刻的荒野保护思想 ,为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的环境保护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儒家"人贵于物"的生态思想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但它与西方人类中心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西方人类中心主义从"功利"出发,遵循的是"天人对立"的二元论哲学思想。而儒家从"道义"出发,遵循着"天人合一"的一元论哲学思想,将人类的道德扩展到自然界。在道义这一点,西方非人类中心主义与儒家的生态智慧是一致的。但两者在人在自然界的地位方面存在着分歧。西方非人类中心主义过分强调万物与人的平等地位,主张爱的平等性,而儒家则认为"人贵于物",主张爱有等差。与西方生态伦理相比,儒家生态智慧更适合实际需要,有助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跨越文本的障碍——解构主义对翻译学理论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语言、概念、文化有其特定的民族特点和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它与西方文化存在着许多无法用语言沟通的盲区,然而由于我国外文翻译界长期以来恪守以“达、雅、信”为标准的翻译理论,使翻译难题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在众多的西方现代翻译理论中,解构主义学说是一个值得我们重视的翻译理论,它所阐释的观点和方法给我们许多新的启示,这对于重新构建中国翻译理论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