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大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城市土地粗放利用现象的普遍存在和土地供求紧张的矛盾日益尖锐,使如何提高城市土地尤其是大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迫在眉睫。文章以我国北方某一大城市为实证研究,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分别计算了经济指标、社会指标和生态指标以及土地集约利用综合指数,并按照综合指数对各区县土地集约利用的情况进行排序和分析。   相似文献   

2.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长株潭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长株潭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人工神经网络技术,从时间和空间的视角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进行评价研究,得到了长株潭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级别,对比相应的研究成果,证明其评价结果的客观、合理与科学性,进而又对长株潭城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结果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今后长株潭城市土地利用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从区域空间的角度,建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江苏省13个地级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情况进行了测度,并结合GIS技术对结果进行了划分。结果表明:(1)苏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最为集约,苏中次之,苏北城市土地低度利用; (2)在江苏省域空间上,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呈阶梯状分布;(3)江苏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最后提出了江苏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方向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该文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城市规模、城市土地投入、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生态环境)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之间的关联度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城市经济发展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最大,城市土地投入次之,城市规模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最小。要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一要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加快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发展;二要进一步提高土地集约利用强度,反对"摊大饼"的城市扩张模式;三要提高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加大科技投入;四要加强土地生态环境的建设。  相似文献   

5.
土地利用集约度评价研究——以天津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土地利用集约度的研究,发现天津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及趋势走向.以天津市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为依据,从土地投入强度、土地使用强度、土地使用效益及土地生态效益四个方面选取相应的评价指标建立指标体系,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分别对天津市土地利用现状、天津市各区县土地利用现状以及天津市土地利用集约趋势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天津市土地利用系统处于基本协调状态,土地利用集约趋势明显,土地利用集约度逐年提高.  相似文献   

6.
地价理论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地矛盾异常突出,土地集约利用成为必然。本文运用地价理论,分析了地价杠杆在城市土地经营中的作用,研究指出:土地价格对土地利用量的调节促进城市土地利用朝集约化方向发展,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城市土地经营主要应走内部挖潜的道路,避免因为地价过高而导致城市规模过度蔓延;地价对土地利用性质和利用强度的调节促进城市功能分区及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土地利用集约化、可持续化的延续。  相似文献   

7.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本文经过分析,从不同方面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进行了解释,尝试性地给出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同时,在理解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内涵的基础上,对土地集约利用的政策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采用综合分析法和文献综述法,对城市土地优化配置和集约利用的内涵进行了解释,归纳总结了用于城市土地优化配置与集约利用评价模型,以期在城市土地优化配置与集约利用中得到应用,并逐步改进。  相似文献   

9.
在分析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与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城市群实际情况,首先构建长株潭城市群土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然后利用模糊数学方法构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模型,据此对长株潭3+5城市群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定量测定。研究结果表明:除长沙市和岳阳市处于基本集约外,城市群其它各城市及城市群整体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较低;城市群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在时间上呈现总体上升趋势;城市群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区域差异明显,并与区域经济的差异高度相关;影响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因素涉及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等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进行潜力研究,为政府制定土地政策提供理论和技术指导。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条件基础、投入强度、利用程度、利用效益、集约利用发展趋势等5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运用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域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结果表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水平为中潜力,属于低度利用,潜力较大。运用障碍因子分析法找出阻碍北部湾经济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的因素,主要有综合容积率、地均年固定资产投资额、地均国内生产总值等。  相似文献   

11.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地矛盾异常突出,土地集约利用成为必然.本文运用地价理论,分析了地价杠杆在城市土地经营中的作用,研究指出:土地价格对土地利用量的调节促进城市土地利用朝集约化方向发展,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城市土地经营主要应走内部挖潜的道路,避免因为地价过高而导致城市规模过度蔓延;地价对土地利用性质和利用强度的调节促进城市功能分区及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土地利用集约化、可持续化的延续.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出发,从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三个角度构建了江苏省各地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其综合评价及空间差异分析,提出了江苏省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和整体潜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以浙江省桐乡市为例,从土地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出发,构建起桐乡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判法相结合的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评价桐乡市城市土地集约状况,对桐乡市实际情况提出土地集约利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基于德国农业经营学派农业集约经营理论的借鉴与分析,论文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影响因素、目标设定、形态结构进行了理论解析,将集约的目标锁定为"对土地资源的节约和土地利用效益提高",根据城市土地投入类型的差异,将"集约"解构成经济因子、土地因子和组织因子三大集约度。  相似文献   

15.
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的发展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概括我国近年来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特点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科学内涵,驱动机制,评价的分类、方法与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最后对未来我国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的努力方向和亟需破解的难题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的问题与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德国"农业经营学"研究中土地集约概念的梳理,以土地投入产出的结构性解析为切入点,比较了城市与农业土地利用的区别.文章指出,从农业土地集约拓展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造成"集约"这一概念两个不同质的内涵与理解,这有违于科学术语一致性原则.文章对集约目标泛化造成研究中和政策实施上的困境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天津滨海新区土地集约利用动态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遥感影像,对天津市滨海新区1994年至2006年土地利用状况及变化进行分析,并制定滨海新区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滨海新区1994年至2006年土地集约利用进行动态评价.结果表明滨海新区整体集约利用程度较低,除2005年为较集约外,1994~1999年为粗放利用,其他年份处于基本集约水平,尚有较大开发利用潜力.最后对滨海新区土地进一步集约利用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8.
依据皖北地区经济实际,从土地利用投入、产出效益、土地利用程度和土地利用生态效益等四方面构建皖北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体系,以2010年统计数据为基础,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皖北六地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皖北地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整体水平不高且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以淮北得分最高,亳州得分最低;与经济发展水平具有密切联系,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土地集约程度也越高。  相似文献   

19.
随着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加速,人地矛盾、土地供需矛盾日渐突出,而土地节约集约概念的提出为矛盾的化解提供了一个新路径。合肥市土地利用存在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增量土地结构不合理、土地利用布局混乱,增量土地再分配利用效率低,"城中村"住宅功能性少、配套设施少、安全隐患多、改造难度大等问题。通过合理化增量土地利用结构,加大城市存量土地开发力度,增量土地供给挂钩存量用地水平,注重土地利用规划的稳定性与可操作性,充分发挥土地价格的杠杆作用,将能进一步提高合肥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相似文献   

20.
城市发展的空间开发不断形成对集体土地资源的挤占,也加剧了土地问题的社会矛盾。现阶段城乡统筹背景下农村土地管理制度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在城乡统筹背景下,创新土地利用制度,形成土地的集约利用和高效利用,在新时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要加大立法供给是城乡统筹背景下土地管理制度创新的源头,而加大投入是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土地管理制度创新的主渠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