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古往今来,凡是在学术上有创见的人物,往往具有特立独行的品格,求真求实的态度和熔铸百家的精神,明代思想家吕坤就是这样的人物之一。他治学不株守前人门户,公然宣布:“我不是道学”,“我不是仙学”,“我不是释学”,“我不是老庄申韩学”,“我只是我”。(《谈道》,《呻吟语》卷一)“我只是我”突出了吕坤的个性特点,也是他治学独立性的宣言。 在学术上要有独创性,必须坚持“自得”,并敢于打破传统和不迷信权威,吕坤反对为学“蹑着人家脚跟走”(《问学》,《呻吟语》卷二),甚至也不赞成“跟着数圣人走”,强调“各人走各人路”(《品藻》,《呻吟语》卷四),他批评一些学者“循弊规若时王之制,守时套若先圣之经”(《修身》,《呻吟语》卷二)的守旧抱残的行为,高唱“宇宙内几椿大事学者要挺身独任,让不得人,亦与人计行止不得”(《修身》,《呻吟语》卷二)。  相似文献   

2.
张履祥是清初著名学者,他一生都在乡村读书治学,并亲自参加农业生产,关心农村的社会稳定和风俗人心。他提出"保聚之法"以促进乡村和谐与稳定;作《丧祭杂说》,意在移风易俗。他的乡村自治和变易风俗思想即使对今天的新农村建设也有启发。  相似文献   

3.
胡朴安一生从事文教、编辑事业,著述丰富,治学自成特色。《诗经学》一书明确地体现了其治学方法:注重"正名";注重古书的史料价值;注重对学术史的整理和编撰;注重治学方法的介绍和治学门径的指导;注重学术的创新。他这些治学特点和治学方法在当时处于学术前沿,对后人的学习和研究也有很大启示。  相似文献   

4.
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中"治学的道德"专章,分析了治学道德具有科学精神、个人良好的品德表现、职业道德三重涵义,指出治学理想与现实是有矛盾的。联系中国学术界出现的道德危机,应加强学者治学道德的规范,强调治学道德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对治学道德所作的精辟论述 ,对我们学者今天治学仍大有启迪。学者是研究高深学问的人 ,也是高深学问的“看护人”。高深学问是指“深奥的探求”或“专门知识”。学业精深是学者治学的标志。为保障治学成为学者的生活方式 ,学者需要基本的道德规范是 :接受“系统训练” ,拥有“自治天地” ,享有“自由权力” ,怀有“献身精神  相似文献   

6.
《书林》杂志曾请章培恒先生题一句他的治学座右铭,他题了四个字:勤以补拙。这不仅是谦虚,更是他治学的切身体验。他常常对研究生们说,作为在解放后得到培养的文史研究者,可庆幸的是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但就学术根基与素养来说,我们却不如前辈的优秀学者,因此我们必须提倡一个“勤”字,要勤读书、勤思索、勤查检,以弥补不  相似文献   

7.
从《经传释词》看王引之的治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王引之的《经传释词》(以下简称《释词》)是一部很有价值的训诂著作。它编次的科学性和释义的准确性,是前此关于虚词训诂的专书所不及的。研究这部著作,从中认识王氏治学的精神和方法,对发展训诂这门科学是有益的。王氏的治学精神是实事求是的。他受到前辈学者,特别是他父亲王念孙的影响很深。王氏撰写《释词》,不是从概念出发,而是从实际出发。“自《九经》、《三传》及周、秦、西汉之书,凡助语之文,遍为搜讨,分字编次,以为《经传释词》十卷,凡百六十字。”(《释词》自序)《九经》、《三  相似文献   

8.
<正>刘炜评君约我为《西北大学学报》"大家学术随笔"专栏写篇文章,但我当不起"大家"二字,况且我认为当代无"大家"。但炜评君盛意难却,我就写点治学随想,但算不得"大家"心得,只是一位普通学者做学问的体会。在我写的书中,除《红楼采珠》与《红楼梦谫论》那几本算是理论著述,其余如《东坡词编年笺证》  相似文献   

9.
张之洞的《车酋轩语》包含"语行""语学""语文"三个部分,而有关治学、读书方法的内容主要集中在语学篇。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注重根柢之学;第二为学忌分门户;第三读书要博而约,约而博;第四读书不找借口,持之以恒。我们通过对《车酋轩语》治学方法的研究与总结,希望能给现代学人的读书与治学带来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0.
在李达同志任武汉大学校长期间,我任教务长,并主管科学研究和研究生工作。在我与李达同志接触的过程中,我感到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治学谨严,学术思想活跃。虽然他含冤逝世已十四年了,但他的学者风度和治学精神,是深为大家所景仰,值得我们学习的。  相似文献   

11.
古之学者与今之学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之学者淡化名利,今之学者有追逐名利的崇名之风;古之学者治学"文无定法",今之学者以论文为主(专著实际上是扩大了的论文);古之学者治学突出"简易"二字,今之学者治学倾向是"增"而不是"删";古之学者治学具有通俗化的特点,今之学者的思想却日益学究化;古之学者治学既重文字也重口语,今之学者的治学活动重书写语言轻口述语言。  相似文献   

12.
魏晋南北朝的教育思想家颜之推在晚年积累了一套丰富的治学体系,其治学观集中体现在《颜氏家训》中,对后世学者的学习提供了指导作用。本文主要从颜之推的治学目的、治学内容、治学态度、治学方法四个方面来阐述他的治学观,并从中得出其当代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丰富了中国学习思想史,为中国学者树立了可供参考的学习模式;二是其终身学习的思想为构建学习型社会提供了理论支持;三是其家庭教育思想为幼儿教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13.
梁质人小传     
梁份是我国清初的著名学者,一生作品颇丰,尤其是在地理学方面有着独到的成就。他与同期的其他学者也有着深厚的交往。梁份在年少时期的坎坷经历,与师从的学术派系,对其处世态度和治学方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他成为一名不踏足仕途的实践型学者,著就了《西陲今略》和《帝陵图说》两部对后世具有重要意义的地理学作品。  相似文献   

14.
《诗经·淇奥》篇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两句诗的含意,本来是指匠师们攻玉治石而言的。然而古代有些注家,往往从这里得到启示,用它来阐发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来形容那些专心治学,不畏艰难,有进无已,成就卓荦的人们。陈子展教授就是这样的一位学者,他用数十年的心血和精力,对《诗经》进行深入的探讨,覃思精研,切磋琢磨,终于取得了焕然的成就。上面这两句诗,正是最恰当地表现了他研究《诗经》的工力和匠心,概括了他治学的精神和风概。  相似文献   

15.
《老友》2014,(3)
正我接触《老友》是1993年的事。那年,我从乡中学调到樟树市教育局工作。有一天,我发现收发室有一本从没见过的杂志——《老干部之友》,便拿到办公室看起来,看完觉得很适合老年人阅读,就送给了离休老局长黄时干。没想到第四天,黄老到办公室来找我,要我再找几本。他还说"这才是我们老年人看的好杂志……"又过了七八天,几位退休干部也来向我要《老干部之友》。我带着疑问去问黄老,他说:"我只看了一本《老干部之友》,就被杂志中的文章打动了,我从中找到了离休后  相似文献   

16.
读书笔记是指读书时的偶有所感所作的记录。养成记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对我们治学有很大的助益。古往今来的名人、学者都十分重视做读书笔记。相传北宋有一位学者苏子容,对于历史知识记得滚瓜烂熟。一次,苏东坡向他请教读书的经验,他说:我读史按年月排列史实,后又在史实下面注出年月,这样编了两遍,自然就熟了。鲁迅写作《中国小说史略》,摘抄的卡片有五千张。现代作家秦牧曾说过,作家应该有三个仓库,其中一个仓库存放的就是作笔记积累起来的“材料”。无数成功的经验证明,读书做笔记确实是一个极好的学习方法。它的意义和作用至少有四个方面:①可以加深  相似文献   

17.
最近,我读了收在《中国古代文学论丛》(以下简称《论从》)里的二十多篇论文,觉得对魏明安先生论学的特点,有了更深刻的了解。魏明安先生与我有相近的学术兴趣。对虚夸学风,我们常引以为戒。对清代学者的实证精神,我们很喜欢谈论。对近代学者,我们注意到几位大师不仅从清代考据学汲取了严谨的治学精神,并善于将西方哲学的、心理学的、逻辑学的方法,乃至自然科学求证  相似文献   

18.
在前辈学者中, 其庸先生应是我相处最长、受教最多的一位,算来已有三十余年,其中包括退休以后的十多年间,他仍一如既往甚至更加勤勉地治学诲人.按常理,我应当对他的治学理路有较多的领会和心得;而其实却做不到.究其原因,除去自身的浅陋愚钝外,实在因为先生领域广阔、造诣深湛.且不说众所周知的兼学者、诗人、书画家于一身的境界,即以学问而论,先生固然以红学著名于世,而同时于中国文化史、文学史、戏曲史、艺术史等都深有研究.他是中国红楼梦学会的名誉会长,又是敦煌吐鲁番学会顾问."红学"和"敦煌学"都是当代显学,具有世界性,一个学者能在这两门专学中兼有这样的学术地位,是十分难得的.  相似文献   

19.
卢文弨(1717—1795)字绍弓,一作召弓,号抱经,清代乾隆时的校勘学大家,校书以精审著名。段玉裁称他所校之书“皆使学者(言是)正积非,蓄疑涣释”,钱大昕认为他“洵有合于颜黄门所称者,自宋次道、刘原父、贡父、楼大防诸公,皆莫能及也”。许多重要古籍,如《春秋繁露》、《经典释文》、《逸周书》、《荀子》、《吕氏春秋》、《颜氏家训》、《白虎通》、《风俗通义》等,经卢文弨校勘,始有善本可读。他在校勘上取得卓越的成就是与他科学的治学方法分不开的。本文试就他的治学思想和校勘特点作初步探讨。卢为“求是”流派雍、乾以后,惠栋和戴震为汉学两大流派,惠派治学的思想特点是谨守家法,笃信  相似文献   

20.
杨慎是明代一位有着浓厚批评意识的学者。杨慎的史学批评主要表现在对《史记》《汉书》的史学审美、对宋代史学的有意求瑕及基于史料价值和史书编纂方面对其他史著的批评。其史学批评呈现如此特点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明代中叶的《史记》《汉书》研习风激发杨慎对《史记》《汉书》的批评;其治学理路崇汉学而抑宋学,引发杨慎对宋代史学的苛责;其博学的治学视野促成杨慎对史料价值的多元审视及对史著编纂者资质的求善求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