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构建已经成为巩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构建需要坚持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规律性与目的性的统一、"以文化人"与立德树人的统一、多元传播载体与聚合性接收效果的统一。优化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对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阵地,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2.
囿于片面经济决定主义的局限,传统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既未能实现对已有意识形态的科学认知,也未能有效引导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建设传播。有鉴于此,依托于自身的乌托邦哲学,布洛赫创立了双重维度的意识形态理论,指出意识形态一方面含有与特定经济基础相关的、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虚假意识",另一方面也蕴藏着可独立于经济结构存在的、有助社会变革的"文化遗产",从而形成了对意识形态观念较为全面的认识,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历史"和"历时"是语言学容易混淆却又有根本区别的两个概念。语言学使用"历史"显然是受到别的学科的影响;而"历时"这个概念是索绪尔提出来的,这种时间态与"共时"相对。索绪尔提出"共时""历时"划分的理论原则,这两种时间态既有区别也密切关联。认知分析对像语法化这种历时演变研究有重要意义,但不足以否定语言研究区别共时和历时的原则。基于语言研究的科学化,语言学使用"历时"这个概念比"历史"这个概念更为科学。  相似文献   

4.
发端于上个世纪50年代的"意识形态终结论"是一种国际思潮,其引起激烈争论的主要原因在于它触动了现代政治最为敏感的神经——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哪一个是现实可行的方案?"意识形态终结论"在所谓客观的社会学研究背后,隐含着特定的意识形态立场,它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性,在方法论上具有形而上学性。其理论缺陷主要表现为对精神分析与社会学方法的误用,滥用精神分析使得"社会心理化、心理生物化"成为解释社会历史的公式,而其意识形态的立场则使得社会学的实证方法不再客观,充满了先入为主的偏见。  相似文献   

5.
"N级编码理论"的理论基础是物质文化研究与叶舒宪的"大/小传统理论",该理论力图结合共时和历时研究、实证与人文阐释,体现一种寻找文化一级编码的努力,这种努力也契合了国际理论界对结构主义的反思,以宇宙观为例,在东汉洛阳城的礼仪空间布局上,可以辨析出宇宙观大传统对小传统的影响,并可以观察到宇宙观与意识形态、礼仪、政治、身体的交错关联。  相似文献   

6.
意识形态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显著特征。从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过程和实践活动来看,马克思主义具有意识形态性。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性主要表现为一种历史唯物主义的党派性,彻底的实践和批判精神以及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立场、观点、方法。正确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性,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政党意识形态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政治现象",是一个政党世界观、价值观、政治理念等的集中反映。意识形态不但是政党的构成要素,更是政党的旗帜与政治灵魂。一般而言,政党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与价值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继承性与调适性、主观性与信仰性等特点;具有辩护与批判、凝聚与整合、激励与动员、引导与建设等政治功能,是"正反"两方面作用的矛盾统一。政党存在和发展,既要坚持一定的意识形态,更要根据时代发展要求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化意识形态的消极功能为积极功能。  相似文献   

8.
大众文化是建构意识形态的动力和资源,从描述意义上的意识形态来看,现代性与世俗化激发大众文化的兴起与流行;从否定性的意识形态维度来看大众文化的价值与不足;从肯定性的意识形态维度来看,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未来抉择。  相似文献   

9.
在唯物史观的宏观构架下,文艺意识形态实践的一般性主要表现为对于现实生活与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关系过程。作为一种具有审美规定的意识形态形式,文艺具有一种特殊的实践性质,即审美实践性质。这种实践的审美内涵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个体化的实践对象;形象化的实践方式;情感化的实践效果。这三者共同建构了文艺意识形态的审美实践的结构过程。  相似文献   

10.
为技术进步测度提供价值论基础,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研究的重要使命之一。从"共时性"和"历时性"两个时间维度出发,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测度中商品价值量决定含有三个关键性命题:第一,商品价值具有与市场均衡条件相应的第一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价格以及"冯金华方程"等多种转化形态;第二,商品的共时价值量由两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共同决定;第三,商品历时价值量的决定建立在设定基期的基础之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非均衡条件下商品历时价值量的数理表达式,有助于实现采用历时价值测度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11.
ChatGPT是人工智能发展划时代的标志,然而ChatGPT并不是其标榜的持中立客观的立场,而是存在明显的政治倾向和政治偏见,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属性。ChatGPT的强大功能使其具有一种隐形的意识形态功能,ChatGPT的西式资本所有权属性决定了其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维持自身体系以及资本增殖的工具,ChatGPT的技术构成蕴含了其天然的政治倾向和政治偏见。ChatGPT的意识形态风险在现实性上表现为技术瑕疵风险、智能依赖风险、资本僭越风险、信息茧房风险、数据泄露风险、伦理风险和监管风险。防范ChatGPT的意识形态风险要从推动ChatGPT更好地服务于人,增强意识形态工作者对ChatGPT意识形态风险的认知和应对能力,健全和完善意识形态风险防范的制度化水平以及巩固和壮大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阵地等措施出发,做好ChatGPT意识形态风险的防范工作。  相似文献   

12.
哈贝马斯从分析M·韦伯合理性概念入手,通过对早期法兰克福学派"科学技术即意识形态"观点的批判继承,系统阐发了科技意识形态论,提出只有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才成为第一生产力,并成为意识形态新形式,认为科技意识形态有别于传统的政治意识形态、自由交换的基础意识形态,作为技术统治的隐形意识形态为统治合法性提供基础.哈贝马斯科技意识形态论不符合传统马克思主义观点,总体上属于科技悲观主义;但是它不仅深化了意识形态问题的研究,而且对于反思科技理性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恩格斯主要在两种意义上使用意识形态的概念,即"虚假的意识"和"观念的上层建筑"。马克思恩格斯还把意识形态理解为"人类史的一个方面"、"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以及"人类改造自然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14.
许多年来人们讨论文学的特殊性问题多着眼于文学的"审美"层面,而不怎么涉及文学的"意识形态"层面,这里就专门着眼于文学的"意识形态"层面来探讨文学意识形态的特殊性。文学主要承载其它意识形态的内容,严格说来它没有专属于自身的意识形态内容;文学中的意识形态内容具有混合性、模糊性特征;从文学与经济基础的关系看,它是一种弱意识形态;文学在意识形态上层建筑中的位置大致处在与哲学、宗教相当的"更高的"层次。  相似文献   

15.
意识形态概念的多义性决定了意识形态文论研究的复调方法论。从结构上看,这种复调结构主要体现为认识性、实践性及其两者的复杂关系;从发展史的角度看,这种复调结构主要体现为从马克思经过所谓正统马克思主义到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文论研究的范式变迁。在根本性质上,意识形态文论研究表现为一种总体性的方法论结构。  相似文献   

16.
论历时性矛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时性矛盾是指两极的现实态非共时并存,而是先后相继、彼此更替、历时并存这样一种矛盾。它与两极现实态共时并存的矛盾相对应,是辩证矛盾存在的一种客观形态。它在具有辩证矛盾共性的同时,又具有自身的一系列特性。它与共时性矛盾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交融、相互作用,并可以相互转化。研究历时性矛盾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文艺与公认的关于“意识形态”的定义和内涵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它从本质上说并不是一种意识形态。但由于它又具有与意识形态相似的某些特征,如主要为人们提供理想化的社会图景、价值观念、标准及行为规范,总是打着时代和阶级的印记等,并且在传播和接受方面又具有一般意识形态所没有的特殊优势,所以常常被意识形态化,甚至成为一种“准意识形态”。 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文艺的意识形态化具有合理性和必然性,不可一概否定。而马、恩为什么并没有十分坚持和强调文艺是一种意识形态,则值得我们注意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文学与审美意识形态——兼与童庆炳先生商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人们的审美意识(对于"美"、"丑"、"悲"、"喜"等等的意识)本身是一种意识形态,即审美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与政治意识形态、道德意识形态、哲学意识形态、宗教意识形态等其它具体的意识形态在社会结构中处于并列位置.文学不是"一种"意识形态,而是"全方位"性的意识形态,是各种意识形态的集中表现形式,是政治、道德、哲学、宗教、审美等意识形态的交汇、出入之所,同时,文学还是非意识形态性的社会意识--科学意识的一种表现形式,文学是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场.从以上观点来衡量,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论"既具有非科学性,又具有非合理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内、外两个层面探讨了詹姆逊后现代主义理论研究方法的源起,分析了詹姆逊介入"后现代"讨论时的理论现状,指出詹姆逊的独特之处他从历时和共时两根轴线对后现代主义文化进行了合理的定位,说明了文化中连接个人幻想和社会组织的"政治无意识";他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分析的方法--"认知测绘"的模式揭示了个体的、互不相关、毫无意义的文本中所隐含的历史意义,用寓言的方式表现出文化和生产方式之间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20.
从共时和历时方面分析描述了"动词 个 非体词性成分"结构,共时方面,从语义和结构方面认为其中的"非体词性成分"在该结构中作补语,"个"为助词。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文章认为"动词 个 补语"结构大致产生在元代,并进而从历时方面对其发展作了描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