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本文通过研究中国二元经济结构形成、发展及演化的历史进程,对于传统的工业化战略进行了反思和总结。本文认为,伴随农业发展和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转移,农业部门应当出现人均收入水平和剩余产品率的提高,这是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的前提。以往的工业化战略破坏了农业的发展,导致中国二元经济结构不断加强,背离了经济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2.
本文立足“消除贫困、减少失业、平等发展”的经济政策终极目标,从西部二元经济入手,以制度变迁为手段,提出“国家购买”的概念,国家以购买农民手中不宜耕作土地的方式向西部农村注入资金,实现西部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西部农业的产业化与规模化;在西部城市则通过大力发展轻工业,吸纳农村城市剩余劳动力,从而从根本上实现西部产业结构的优化。  相似文献   

3.
非均衡制度变迁形成了中国农业劳动力“离土不离乡”与“非永久性乡城迁移”的特殊转移路径.城乡二元财政体制导致单位农业产值和每一农业劳动者所获得的财政支持仍然远小于非农业部门,而二元金融体制、土地征用制度及对农民工的就业歧视性制度又导致了农业资源的大量流出:一方面,劳动力转移的特殊路径影响了农业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另一方面,农业资源又在制度与市场因素的双重作用下不断流入城市非农产业.受城乡资源配置失衡的影响,我国二元经济转型过程中就业结构转换滞后于产值结构转换,从而导致农业与非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仍有较大差距,二元经济强度不仅远高于发达国家,也高于与其发展程度大致相同的发展中国家.  相似文献   

4.
西部大开发是促进我国国内经济一体化和参与国际经济一体化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是通过解放生产力、开拓市场 ,使我国更好地抓住加入WTO机遇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西部大开发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还在于通过对西部的重点开发 ,能够为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一个难得的机遇。我国是典型的农业劳动力过剩的二元结构国家 ,我国产业结构成长过程中的二元结构改造的核心问题就是传统农业部门剩余劳动力向现代非农部门的转移。如何实现这一转移 ,是我国面临的重要挑战。这一问题不但关系到我国结构成长的效应 ,而且…  相似文献   

5.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新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刘易斯和托达罗关于发展中国家消除二元结构的人口流动模型理论对我国现实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均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现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存在着一系列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结合我国现实国情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应选择城乡同时吸纳的模式。户籍制度改革、全方位多层次提高城市化水平以及提高农民素质应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6.
二元经济理论与中国经济的结构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二元经济理论已难以解释与指导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需要从各国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充实与发展二元经济理论。本文分析了中国经济结构的矛盾,提出了中国二元结构转换的思路:依据发展初始条件,确立结构转换模式;扩大农业经常性生产活动本身对劳动的吸收,由单一“外源型”吸纳转向“内源型”吸纳;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促进农、工业间资源合理流动;完善和利用农村自给与半自给经济组织的作用,促进农业经济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7.
消除二元经济结构,从根本上说要实现中国社会经济的两个转变,一个是经济结构转变,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另一个是大部分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工业部门。然而,我国的经济发展与结构转型却陷入了现行土地制度运行的困境。因此,必须把土地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农民收入增长作为农地产权制度创新的原则,实现土地资产的增值和效率化的配置,使农业发展、城市工业发展与剩余劳动力的消除构成经济发展中互为促进自我维持的过程,实现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的转换。  相似文献   

8.
以经典二元经济理论为基础,在地区差距的视角下,采用比较劳动生产率、二元对比系数等指标,对湖北省20余年来经济发展的结构特征予以评价,研究发现湖北二元经济具有阶段性特征,总体上呈现日趋的严重性。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高城市化水平;制度革新,以破除人口流迁的中间环节以及城市准入的壁垒;产业结构调整和转换就业结构,引导劳动力进入服务业部门,可以有效地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从而实现“中部崛起”,推动湖北城乡的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9.
二元经济结构是我国经济发展状况的最基本特征,其本质是城市现代工业与农村传统农业的对立运动。中国现代工业的建立与发展是经济二元结构形成、演化的主线。解放前中国现代工业的发展具有买办性、殖民性和官僚资本性。解放后中国二元经济结构发生了质的飞跃。但是,由于长时期片面执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倾斜方针,影响了农业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改革十年来,农业经济体制改革和乡镇企业的崛起,使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演化出现了可喜转机,但路途仍很艰难。当前中央关于加强农村经济发展和调整经济结构的决定是非常正确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正处于从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的转变过程中,由于农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中的特殊地位,农村发展道路的选择对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至关重要,根据二元经济结构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模型和各地实际情况,我国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农村可以分别采取发展农村民营经济和小城镇,城市化和发展城镇群的战略措施,调整城乡社会结构,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前 ,苏中地区正处在二元结构的扩张阶段。在这一阶段 ,必须妥善解决传统部门的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面对苏中地区剩余劳力尤其是农村剩余劳力转移过程中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较低、第二产业和现代部门吸纳劳力不强等问题所导致的劳力转移矛盾 ,苏中地区应借鉴“吸纳模式”与“内在化模式” ,寻求对苏中地区农村剩余劳力转移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城乡统筹:从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的转换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我国的“三农”问题是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的结果。我国的二元结构表现为二元经济结构和二元社会结构的“双二元结构”特征 ,造成了城市与乡村的对立 ,工业与农业的对立 ,使得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收入差距不断拉大 ,不利于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发展 ,不利于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为此笔者认为 ,当前应在城乡统筹的发展战略中 ,尽快实现从城乡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的转换。 (1)建立城乡互动、工农互促的协调发展机制。 (2 )建立城乡统一、开放、有序的市场体系。 (3)构建有利于农村发展的公共财政体制。 (4 )改革农村税费制度 ,减轻农民负担 ,给农民平等发展的机会。 (5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 ,促进城乡产业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13.
甘肃作为欠发达省份,二元经济特征明显,农业部门中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这部分劳动力能否成功转移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文章采用新古典生产函数方法,利用改革开放以来甘肃农业部门的经济数据,测算了各年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根据计算的数据可知甘肃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规模在波动中不断上升,转移过程存在阶段性特征。基于此并提出了促进甘肃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目前存在诸多因素制约农民增收,文中主要分析了政策及体制因素、落后的二元经济结构、农业财政投入的有限和农村金融制度安排的缺陷、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减弱、第三产业发展不充分和农民自身素质有限、城镇化水平低、农民负担重、加入WTO的冲击等八方面因素,对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以经典二元经济理论为基础,在地区差距的视角下,采用比较劳动生产率、二元对比系数等指标,对湖北省20余年来经济发展的结构特征予以评价,研究发现湖北二元经济具有阶段性特征,总体上呈现日趋的严重性。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高城市化水平;制度革新,以破除人口流迁的中间环节以及城市准入的壁垒;产业结构调整和转换就业结构,引导劳动力进入服务业部门,可以有效地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从而实现“中部崛起”,推动湖北城乡的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我国重工业、轻农业,重城市、轻农村的发展政策,使得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特征显著。城乡分割产生的矛盾和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在梳理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利用1978—2013年的统计数据,选取比较劳动生产率、二元经济对比系数和城乡收入差距作为衡量指标,对我国改革开放35年来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现状进行评判,并对其变化特征进行阶段性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统一户籍管理制度、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构建城乡统一市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等对策建议,加快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化。  相似文献   

17.
胡鞍钢  马伟 《中华魂》2012,(10):56-57
中国的特殊国情使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历史轨迹不同于其他国家的演变道路,而是经历了一条独特的工业化与城市化道路:一是1840~1948年从传统农业解体到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漫长演变阶段;二是1949~1977年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分割和强化阶段,在这一时期采取了限制人口流动的户籍制度;三是1978~1991年农村改革和农村工业化迅速发展所伴随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开始解体并逐步转向三元经济社会结构,在这一时期,突出的特点是乡镇企业的出现,我国结构形成了农业部门、乡镇企业部门、城镇正规部门的三元结构;四是1992年之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城市化迅速发展所伴随的四元经济社会结构,在这一时期,私营、个体经济迅速兴起,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城镇非正规经济和就业出现爆炸性增长,迅速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四元经济,即农业部门、乡镇企业部门、城镇正规部门、城镇非正规部门。  相似文献   

18.
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的九大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得不到充分就业,已成为严重制约农民增收、城乡协调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不利因素。这一问题的成因极其复杂,必须坚持城市和乡村、不同产业、国内和国外同时吸纳的原则,采取全方位多层次的综合性措施,各种渠道协调推进加以解决。第一,科学调整城市化发展战略,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第二,在工业化进程中采取合理的技术选择策略;第三,采取综合的、多元的、配套的措施,充分挖掘农业自身的潜力,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的转移;第四,巩固和发展乡镇企业,提高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第五,积极促进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农村第三产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容纳能力;第六,大力发展农村个体、私营、联营、股份合作制等经济形式,推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和发展空间;第七,积极进行户籍制度等相关体制的系列配套改革,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第八,加强组织领导和管理,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稳定有序转移;第九,在加强农村基础教育的同时重视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  相似文献   

19.
如何实现二元经济结构改造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面临的重要课题.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启示在于将剩余劳动力从传统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转移,走工业化道路,而粤港经济合作形成的特殊发展模式是其成功的经验之一.此经验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农业的最大问题莫过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 ,在目前我国城市压力日益增大、农村劳动力数量庞大、素质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及工业化、城市化较为落后的情况下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的途径并不顺畅。因此 ,国家应以政策为导向 ,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从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