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巴斯奈特(Bassneft)是翻译研究文化学派的领袖人物,她的理论在当代的翻译界颇受重视.本文以其一篇题为When is a Translation not a Translation?(<翻译何时可以是翻译或不是翻译>)的论文为讨论对象,从"共谋"(collusion)与"伪译"(pseudo translation)这一观点出发.大致分析巴斯奈特关于"伪译"的一些观点与看法.  相似文献   

2.
文学作品的"陌生化"与翻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表现手法是文学理论界广为关注的文学艺术表现形式,本文把它和翻译的"异化"(foreignization)翻译方法加以区别.针对文学翻译界存在的语言使用过于随意的现象,提出要在正确处理好"陌生化"和可接受性问题的基础上,客观忠实地再现原文的"陌生化"表现形式,维护文学作品的文学性.  相似文献   

3.
导弹外壳板弯机中的“改进型”轧辊半径之确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将日译汉翻译课的形式分为与"词译"(生搬硬套搬字典里的解释)"句译"(在整体把握原文意义基础之上进行翻译)两种类别.并例举大量例文用以说明"句译"是我们应当提倡的翻译方式,而"词译"方式则不可取.  相似文献   

4.
"伪翻译"的重新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伪翻译"现象在文学史和翻译史上大量存在。作为"假面文学"的一种形式,它不应被当作赝品而排除。翻译和"伪翻译"同是在特定的文化历史情境中所进行的话语实践,体现了话语、权力、政治之间的博弈。真伪翻译之间的截然二分并非不容置疑,用以界定伪翻译的那些性质在翻译中也大量存在——翻译作为"改写"(勒弗维尔意义上),呈现出的是与原文的差异和背离。对伪翻译的思考,有助于加深对翻译的本质以及翻译活动所涉及的权力政治因素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鸟鸣涧>有三种解读方法,从儒、释、道角度都解决不了以"物"如何"观物"的问题,王国维和邵雍的"以物观物"的理论也没能解决这个问题.只有通过生态学的解读方法,才能实现"以物观物".生态学考察有机非有机物的"转变"(becoming)与"差异"(difference),以及"邻野生境"(milieus),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以物观物".生态学的方法为解读中国山水诗带来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判断词"是"不是通常认为的由代词"是"变化发展而来,而是由一个词分化而来."是"从日正",从产生之日就有"则也"(形而上学的"天"或"道")和"正于日也"(判断)等多种意义和功能.它最初是集多种意义和功能于一身、尚未分化的词;它之发展为判断词,是它的多种意义多种功能分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在第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上,德国汉学家顾彬教授将孔子"和而不同"思想与柏拉图的"和谐"(harmony)、莱布尼茨的"预定和谐论"(Pre-established harmony)进行了比较研究,其研究视角与方法颇具启发意义.但是,在对<论语>基本范畴的理解与阐发上,也存在诸多值得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8.
也谈"转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符号学角度观照"六书",并讨论其中的转注.转注是一种能产的造字法,它与形声同为意音符号,但本质迥异;转注字是在转注原体字(声符)基础上加上"类首"(义符)构成,转注字的意义与"类首"意义相同.  相似文献   

9.
民族志资料表明,侗族称"万物之母"萨玛神为"玛"(Means/mah323)①,古希腊神话亦称"大地女神"该亚为"玛"(Ma/ma31)两者读音相近,意义相通约,都指祖母.不过,作为古希腊文明源头的"大神母"神话,譬如"玛"神化身的"大地之母"神话,因古希腊文明断隔的原因,其意义蕴含亦随之消歇;而偏居我国西南一隅自称"干"(Gaeml/k m55)的族群社会的神话记忆基础,尤其是有关"大神母"萨玛神的"无意识"记忆基础,却从古至今一直影响着这个民族的认知行为及其所指认的意义世界,譬如影响着这个民族对人类性别角色的社会分工与男女地位的差别的思考,对女性话语与"女性书写"(Ecriture feminine)②的持守与选择.基于此,以文化自觉的责任意识,重新审视具有阐释性功能与反映人类社会历史信息的"大神母"萨玛神隐含的"意义体系"③,无疑具有现实的启示意义④.  相似文献   

10.
我国传统的英语教学主要以"统"(统一性教学)、"独"(教师独占课堂)、"死"(教师教死书,学生读死书)、"费"(费时费力,教学效率低)为特征,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大学英语教学运用以学生为中心的任务型教学模式,有利于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11.
从风格转译、原文理解、汉语表达等几个方面对<中国翻译>"第十五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英译汉参考译文"(2003年第6期)作简要评析,可以发现"参考译文"没有达到评审委员会提出的"理解准确,忠实原文,切合原文文体风格且语言表达优美流畅又能出彩"的标准,其原因在于译文没有遵循一些基本的英译汉原则.  相似文献   

12.
释"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靓"本是一方言词和古语词,但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曾一度消失.当今普通话中"靓"字的风行主要是吸收了粤方言中的"靓"(liang)的用法,同时因字形相同,也激活了古语词"靓"(jing)的一部分词义.  相似文献   

13.
根据彼特.纽马克的翻译理论体系中的"意义走失"论,重新审视文学翻译中存在的"意义走失"、"文化走失"和"风格走失"等现象,阐述了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下语言的联想意义不同、文学语言独特的美学或诗学功能、中西语言特点各异和文学审美主体审美偏好效应与价值取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文学翻译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着"走失"现象.  相似文献   

14.
"人肉筵宴"与"厨房"是鲁迅对"中国的文明"和传统中国社会提出的两个比喻象征.它们成为贯穿鲁迅作品的一对固定意象,集中而典型地表达了鲁迅对中国历史、传统文化和传统社会的整体批判.其"人肉筵宴"的制作流程必须具备四要素"材料"(百姓)、"工具"(封建等级制度,伦理道德)、"厨师"(统治者)及"厨房"(社会环境).其象征所蕴含的深刻的历史洞察力和文化批判精神,是颇具深意的.  相似文献   

15.
零翻译较为理想地处理了不可译性问题,是一种新型的翻译观.各种"零翻译"现象具有不同层面的美学价值,文章分别对外宣翻译中语言和文化层面的"零翻译"进行研究,分析其各自体现的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的翻译美学,具有创新意义,旨在对翻译美学和外宣翻译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翻译什么的问题属于翻译的本体论问题,"以原作所写的现实为模特"就是其中的重要命题之一.由于西方学术话语在中国的优势地位,这一命题的理论价值尚未揭示出来.经过修正,这一命题将有助于建立译者与作者、译语文化与源语文化的平等对话关系,有助于理解人与翻译以及人与他者文化的关系.孤立的文本不占有文本的全部意义,"现实"同文本一起成为翻译的对象改变了对翻译本身及翻译中各个因素之间关系的认识,然而这个"现实"并不是现成的,它同文本的意义一样是在实践中由原作和译者共同揭示出来的.共享"现实"的引入有助于翻译实践及对翻译的伦理和政治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酒"是我国古代诗人(词人)特别喜爱、钟情的一个传统的审美意象.第一次有意识地赋予"酒"意象独特审美内涵的是魏晋时期的诗人.自此,我国古代的"酒诗"便以其特有的风貌影响着后世的诗词创作.到了唐宋时期,不少诗人(词人)借鉴、扬弃了前人的诗酒流韵,又赋予"酒"意象独特的象征意义,从而大大地丰富了我国古代"酒诗词"的骨力和风韵,使之在我国古代诗(词)坛上流溢出醉人的馨香,倍受历代读者的喜爱.  相似文献   

18.
不少今哲颇褒公孙龙的"白马非马"(P)论题,而冯友兰大师则较为跟随古哲,颇贬P.本文赞同后者.公孙龙说"白马非马"(P),或"懒(不捕鼠的)猫非猫"(Q),人们都把P、R的"非"解作"不是"而不能解作"异于"、"不等于",因语言乃"约定俗成",所以P、Q皆假.至于"鲸鱼非鱼"(R),在"鱼"的词义未被"理性修订"之前,R也是假句.虽然公孙龙从论据正确地建立"白马异于马",但当他再从"异于"推论"白马非马"时,推论明显不正确,犯"窜改词义"谬误.  相似文献   

19.
很长时间里,文学理论上一直认为文学是意识形态,而意识形态即Ideologie.而实际上,在汉语中,"意识形态"(Ideologie)与"意识"(Bewusstseins)、"社会意识形式"(gesellschaftliche Bewusstseinsformen)长期以来是混同的.人们把Ideologie译为"意识形态",但在一些影响很大的文学理论教材和论著中,"意识形态"一词又多指"意识形式"(Bewusstseinsformen).不同的译法和用法,导致了"意识形态"这一汉语词在当代文学理论中的复义性状况.如果依据已广为流通的中文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则只能说文学是可以具有"意识形态性"(ideologischer Natur)的"社会意识形式",而不能简单说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20.
"对称"和"不对称"是语言中的常见现象.在反义形容词的功能和用法等方面表现得尤其明显.我们借助对大规模真实文本语料库的测查,对"对"(正确)和"错"(错误)这组反义词在功能和搭配方面呈现出的"不对称"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同时发现这组反义词的部分功能和用法并不完全符合标记理论对"不对称"现象的理论归纳,进而对这种特殊现象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