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宋主要以禅宗祖师形象示人的延寿,南宋却被逐渐描摹成了“专修净业”的净土祖师.这一形象转变影响了后世对其思想的评判,甚至认为其思想主旨是“禅净双修”.然而后人所理解的“禅净双修”主要指《禅净四料拣》表达的思想,与延寿之主张并不相同.延寿所说“净土”主要指“唯心净土”,无论是“禅净双修”,还是“弥陀”信仰,在其整个思想体系中都不居主流地位,其“弥陀”信仰则是杂揉“禅”、“华严”、“唯识”、“天台”、“净土”等五宗思想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中国佛教的禅净双修传统,在明末清初之际经由三大高僧的倡导,奠定了三种有代表性的修行模式:憨山德清主张以禅摄净,强调一切净土皆为心造,并从禅观的角度,以念佛观想为通达净土的正因,以参究念佛融摄禅净;云栖祩宏力倡导禅归净,以净土念佛求生西方为主,辅以禅宗的参禅方法,以参究念佛作为导禅归净的方便;蕅益智旭则以净统禅,认为禅、教、律、密不可分,并以净土法门涵盖整个佛教。禅净合流三种模式的形成,对佛教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并在近现代得到了继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3.
莲池大师禅净关系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禅净关系的历史发展为背景 ,着重论述了莲池大师的禅净观。莲池大师一生力弘净土法门 ,在禅净关系上则持圆融无碍的态度 ,从理论和修证上加以融通 ,主张禅净双修 ,净土为归。其导禅归净的禅净观反映了明末佛教向近现代佛教的修行转向。  相似文献   

4.
作为明初四川地区颇具影响力的禅师,楚山绍琦在与弥陀净土信仰者的交流中,显示出了极强的禅宗本色。一方面,他以消除差别性的论调破除了往生他方净土的宗教追求;另一方面,他对念佛法门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重新诠释,使其符合禅宗的修行旨趣与目标。此外,楚山绍琦关于净土信仰态度的表述,既是对宋元之际禅净双修潮流的省思,又是对早期禅宗思想特色的复归。  相似文献   

5.
禅宗美学是佛教禅宗影响下产生和发展的美学思想.以中唐柳宗元为代表的山水散文、诗的创作,正是禅宗美学影响于文人创作的产物.禅的定慧双修确立了柳宗元山水散文、诗的禅悦境界,突出了柳宗元啸傲山林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6.
鼎湖山庆云寺创立于明万历年间德清中兴曹溪道场之后,是明清之后岭南的一支重要法系。清初成鹫编纂的《鼎湖山志》详细地记载了庆云寺创建和演化过程,从中也可以看出明清之际岭南禅宗发展的鲜明特点和轨迹:明朝遗民逃禅成风,致使佛门内儒风盛行,儒释加速融合;由宗派分张而走向禅净兼修,师承关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放性,门派之别淡化;禅净合流亦使禅宗失去了原有的奋迅直截、激扬踔厉的精神,法场衰败,高僧和俗僧各行其道,致使岭南佛门重新走上严明戒律之路。  相似文献   

7.
“垮掉一代”禅之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垮掉一代"借助东方哲学尤其是禅宗思索改革社会的良方。从习禅、写禅、化禅三方面进行研究,可以看到禅宗在"垮掉一代"中的全面渗透。"垮掉一代"身体力行地进行禅宗实践,如打坐、沉思、去寺院研习禅经、开设禅堂,甚至担任禅寺住持,不仅将禅理应用于日常生活,而且以禅入诗,在诗歌中大量使用禅典,将禅宗思想融入诗歌创作,提倡强调直觉的具有禅宗美学特质的自发式写作。虽然"垮掉一代"深受禅宗思想影响,但并非生搬硬套,而是深深打上了美国本土烙印,形成独具美国特色的"垮掉禅"。  相似文献   

8.
耶律楚材是蒙元初期重要的政治家、诗人、古琴家、禅宗大德,他在禅宗思想指导下作出了人生的重大抉择、证人了万法平等的境界,并由此提倡三教合一的思想与实践.在琴学上,他琴艺精湛、风格鲜明、琴道高妙,主张以琴参禅、以禅统琴、琴禅一味的琴学观,是我国琴学史上少有的修养全面的文人琴家.他以琴会友,或与他们切磋琴道,或向他们传授琴艺,或同他们诗酒往还,影响了当时许多操缦雅士,大大推动了元代琴学特别是文人琴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回顾诗禅合流过程的基础上探讨了诗禅合流的内在机制即二者的契合点,并揭示了它们的关系。文章指出,禅宗和诗歌不存在谁对谁影响大,谁对谁影响小的问题,他们之间是一种互相吸收、平等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摘要]本文探讨自证分功用、禅观主体与唯识宗的修行。自证分的功用,仅是对见分缘相分事件之当下见证,并无“观照实相”等“慧观”作用。禅观或“慧观”的主体,或者说修行的主体,是慧心所。而能观照真如实相的是根本无分别智,即无漏慧,不但自证分无“观照实相”的作用,即使是凡夫的现量、无分别的识和心所,也无此作用。进而探讨禅观或修行,唯识宗的修行理论和方法是大乘修行的根本之道,般若经等大乘经典与中观宗等的修行理论和方法,虽与唯识宗有若干差异,但根本上是相通的。大乘修行的主要特征是:经三大阿僧祗劫,修诸波罗蜜多(六或十波罗蜜多),通过闻思修等步骤,依自力证道。依此评判禅、净、密等修行,禅宗是特殊法门,只适应上根利器或修行已到火候者。禅宗修行有利有弊。净土宗修行是方便法门,由于此法门较为方便,各宗都将自宗法门与净土法门作为双修法门。密宗是依他法门,此宗强调修行者须依上师方能修行有成,而无论上师是否有成就,都需将上师视作佛,故而适应需依赖他力的修行者。这些法门虽有各自的利益,但以唯识宗修行为代表的大乘佛教修行的根本之道不容否定。  相似文献   

11.
惠能佛性论思想初探徐绍刚(郑州450052)惠能(638-713)发起的禅宗运动是我国佛教史、思想史上的一次重大的革新。惠能之前,尽属禅学;惠能之后,始有禅宗。禅学与禅宗的分水岭,就在于惠能佛性论思想的创立。“禅”,又译“禅那”,是梵文Dhyana的...  相似文献   

12.
禅宗受老庄影响十分明显,但它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经过哪些环节,是如何深化的,则很少见到专门的论述。该文认为,禅宗思想和风格的老庄化是一个历史过程。这个过程的发端是慧能禅;其展开是牛头禅、保唐禅、洪州禅,而以洪州禅为主流;其定型化则是五家禅中的临济禅。为此,重点讨论了洪州禅学对老庄哲学加以吸收、融合的具体内容,揭示它在禅宗老庄化方面所起的关键作用及其原因。论述过程中,旁及了牛头、保唐与老庄的思想交涉,洪州与荷泽两家的哲学差别,并进而推及临济与曹洞两宗不同历史趋向的哲学渊源。  相似文献   

13.
易相与禅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禅宗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禅道无所不在,而易道无所不包。禅易的特质逻辑地决定了其融合的历史必然性。禅本不立文字、不可说,然又不能脱却文字、不得不说。禅家借易说禅,以易的阴阳变化与图象思维巧妙地创造了禅宗新的言说方式,是禅易会通的杰作;同时,所构建的禅宗易学,也是对易学宝库的丰富,值得在易学史上大书一笔。  相似文献   

14.
禅宗意境虽不可说,但却可以借助文字有所显示。文字禅所强调的“文以载道”,即是谓此。宋代文字禅的兴起,使禅宗语言哲学完成了由不立文字、道断语言,到不离文字、不执文字的无痕换骨,充分展现了禅宗在语言哲学和方法论上的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15.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后,渐渐形成了自己的三大优良传统,即"农禅并重""学术研究"和"国际交往"。其中的"农禅并重"乃是佛教与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相结合的产物,是古代农业伦理的宗教化表达,同时也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标志。因为在印度佛教中,寺院大都位于城市及其周边,僧人实行"乞食"制度,自己不用从事获取食物的生产劳动,食物由信徒供养;然而,佛教传入中国后,由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种种原因,中国佛教逐渐走向"山林化",僧人逐渐退居山林远离城市,从而得不到足够的食物供养,于是就只好自己开荒种地,从事农业劳作,并受禅宗观念的影响,直接将这种农业劳作视为修行,从而发展出了"农作即修行"的"农禅并重"体制。同时僧人们还有意识地用农业场景和农业话语来表达禅宗和佛教的理念,从而产生了许多"以农说佛"的禅宗作品。  相似文献   

16.
禅文化在中国经历了禅学与禅宗两个发展阶段:道安在湖北襄阳注疏禅籍,深刻影响了早期禅学的发展方向,慧远把念佛与禅修结合开启了印度禅学中国化的序幕;道信与弘忍在黄梅开创的“东山法门”,是禅宗创立的标志.自弘忍之后,禅宗分为南、北二宗,其宗门渊源及领袖皆出自“东山法门”.如今以四祖寺、五祖寺为核心的黄冈地区佛教丛林,以弘扬“人间佛教”、实践“生活禅”理念为己任,继承发挥地域文化传统优势,形成鄂东禅宗文化圈.湖北不愧为中国禅文化的策源地、禅宗的发祥地、禅学领袖及禅宗祖师的摇篮.  相似文献   

17.
禅是佛教的重要内容.佛教输入中国,在中国悠久而丰厚的文化土壤上实现"中国化".重"定"的,主要是"方法"的"印度禅",被改造为重"慧"的,主要是作为修证"目的"的"中国禅".南北朝时期,竺道生等人从理论层面发展出以"心性"理论为主要内容的禅思想,达摩等人则主要从实践层面进一步加以发挥.到唐初,形成了宗派佛教禅宗.禅宗进一步发展了以"心性本净""明心见性""自性自度"为纲领的"中国禅"的宗义体系,取得具有重大理论价值的思想成果,实现了佛教的全面革新,对唐代以后的社会生活、思想、学术、文学艺术诸领域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永明延寿是有着重要影响的佛教思想人物。他一生"禅净兼修"、"禅戒并重",且著述颇丰。其著述集中表达了他的佛教思想及其理论主张,在中国佛教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学术思想影响。  相似文献   

19.
日本学者柳田圣山提出这样一个疑问:“仔细想来,这完全是不可思议的事,禅在佛教各派中,恐怕最难通俗化,但它却最能产生通俗的魅力。”禅宗确是中国佛教的特胜法门,香火最盛,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天下名山僧占多,而禅又在佛门净地中占据了大多数席位。如此特殊的佛教宗派,却在中国佛教史上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柳田氏的回答很简单:“禅只是一种被选中的宗教而已。”①这个回答有道理,不过却不能就此打住,因为我们又会产生新的疑问,比如:禅被谁“选中”?它为什么会被“选中”?等等。实际上,禅随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形态发生了三次蜕变:一变而凝结为禅宗教义;再变而扩散为文化素质和艺术精神;三变则发展为精神拯救和心理分析方法。要弄清“选中”之秘,必须对禅的足迹进行跟踪扫描。  相似文献   

20.
泰州学派被称为“狂禅”。罗汝芳对“狂禅”的整合与改造是重要的环节。他主张纵横任我,生意活泼,将活泼泼的生命存在的冲动置于审美心意结构的核心,由审美本体、审美工夫、审美体验三方面构成。罗汝芳融合周易、禅宗、道家学说,使“狂禅”虚灵的层面日益凸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