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夏巍 《兰州学刊》2006,(3):17-18,16
“普遍历史的理念”是康德剖解历史意义的理性工具,它使其先天地理解人类整体历史的构想成为可能,并由此建立了具有批判哲学特色的历史哲学。本文主要评析这一重要概念,以彰显其历史研究的独特品格。  相似文献   

2.
湖北省社联哲学史专业組于11月29日举行了有关康德哲学的座談会,就黄子通先生的文章《評康德的二元論和不可知論》(载《新建設》今年第九期)开展了討論。大家认为,黃先生的文章对研究康德哲学提供了某些有益的启发,例如,不应当把康德哲学只看作德国的現象,而应当把它放在当时整个西欧的历史环境和哲学思潮中来考察;在研究康德哲學时,应当注意到它同笛卡儿的二元論哲学和休謨的不可知論的联系和异同,以及康德哲学的唯心主义  相似文献   

3.
在康德的历史哲学中,“普遍法治的公民社会”作为引导人类历史前进的“历史理论”,将人类历史指向了一个国内生活幸福而自由和国际永久和平溶为一体的未来灿烂前景。  相似文献   

4.
刘晓民 《阴山学刊》2013,(4):15-17,80
康德认为人不能有智的直觉,而牟宗三借用康德的智的直觉的观念,印证了在中国哲学中人是有智的直觉的。牟宗三在其著作中对康德的哲学进行了批判,认为康德哲学的缺陷在于隔离了本体和存在。然而,康德哲学和牟宗三笔下的中国哲学互有长处,没有孰优孰劣。  相似文献   

5.
汪秀丽 《江淮论坛》2005,1(6):85-89
康德哲学对形而上学的发展的重大影响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康德哲学的内在意图与历史意图。康德哲学的内在意图主要是为了通过将纯粹理性贯彻到形而上学的内部改造中,为形而上学及其使用立法,以拯救形而上学的危机,但事实上,康德哲学造成的历史效应是多元的,远远超出其本来的意图。  相似文献   

6.
康德"自在之物"辨正--兼谈对康德哲学阅读范式的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哲学界似乎已经形成一个共识康德哲学是一种折衷主义,不论来自左面还是右面的批判大都将其定性为二元论和不可知论,焦点在于对自在之物的坚持或消解,但都自觉或不自觉地采取了认识论的阅读框架.文章指出,这种习惯性的阅读范式不能很好地理解康德的自在之物及其整个批判哲学体系,自在之物往往只被理解为认识上的一道屏障.文章认为应该从康德"人类学"的角度来理解他的自在之物,自在之物奠基于对人之存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有限性的理性反思,它内在地包含着的范导作用可以导向一种历史意识.以此为视角,才能很好地理解康德批判哲学的内在统一性,从而走出研究其哲学的惯性思维和误区.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几乎从未对它所坚持的下述五种基本观点提出过疑问:马克思哲学是奠基于物质本体论之上的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历史唯物主义可以通过经验的方法加以证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是马克思的根本方法;偶然性在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始终都是边缘性的解释要素;马克思哲学革命的中介是黑格尔的思辨哲学而与康德的批判哲学并没有实质性的关系。根据我们的阅读,通过实现由近代西方哲学问题域向当代西方哲学问题域的转换,《问题域的转换》对上述五种论点给出了批判和澄清:马克思哲学不应该被笼统地界定为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历史唯物主义不可能用纯粹经验的方法加以确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不是马克思的根本方法;离开偶然性的历史唯物主义必然要堕落为抽象的认识论;重建康德哲学之思维与存在异质性学说是马克思哲学革命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8.
<历史理性批判文集>是康德历史哲学和政治哲学方面的重要文献,体现了康德的理想主义情怀.但是,康德的理想主义并不是无本之木,而是一种建基于现代主义之上的哲学谋划,在对理性的讴歌与对自由的颂扬之下,康德的历史哲学表现出明显的现代主义特质.正是在理性与自由这一现代主义精神的审视下,康德把人类的目光引向普遍法治即人类永久和平的未来,从而表现出强烈的理想主义情怀.但遗憾的是,康德的理想主义终究难以超越鲜活逼真的历史.  相似文献   

9.
义务概念在康德实践哲学中居于一个重要的位置,可以说康德正是继承了这个传统概念,经过全新的理论阐释,将其作为达到至善理想的途径,以区别于他的主要理论对手——功利主义。康德全新的义务概念获得了不可忽视的理论成果,但是我们也可以从这个概念及其论证看到他和对手分享了很多理论前提。正是从两者的异同出发可以更好地理解康德哲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牟宗三认为,讲哲学,既要讲哲学的普遍性,也要讲哲学的特殊性。局限于普遍性讲哲学,以为世界只有一个哲学,不承认有各民族哲学,不妥;而局限于特殊性讲哲学,以为世界只有各民族哲学,不承认有普遍哲学,也不妥。由哲学的普遍性讲各民族哲学的会通,而由哲学的特殊性讲各民族哲学的互补。中西哲学的会通与互补,可以就康德哲学来讲,因为康德哲学既可以统摄整个西方哲学,其感触界与智思界之“二界”架构又与中国哲学之“一心开二门”架构相通。由于不承认人有“智的直觉”,康德关于“智思界”讲得并不通透,而中国哲学在这方面却讲得透彻圆熟,所以中国哲学可以弥补康德哲学所存在的不通透之不足。我们不妨将牟宗三有关中西哲学会通的讲法视为进入其哲学本身的导标,而不必非得以其讲法作为我们研究中西哲学会通问题的唯一范式。  相似文献   

11.
道德哲学是康德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康德视为探究人全部规定的哲学。在康德理论中,道德被理解为自由主体对道德律令的践履,并指向了以人为目的这一终极命题。人在道德领域摆脱了感官世界的束缚,达到了既自由又自律的高度。康德突破了从认知层面把握主体的局限性,让价值主体在道德世界得以确立,在主体观念上实现了重大变革。康德道德理论不仅把对人的启蒙向前推进了一步,而且在现代主体性道德形成发展进程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值得人们对其展开深入反思与探究。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哲学中的“人文关怀”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概念。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是说明人的存在方式和发展基础的总体性概念 ,应从世界观、认识论、历史学的各个层次上给予考察 ,不能出现任何一种考察的缺位。马克思的实践论作为科学范导和人文关怀相统一的哲学思想 ,实现了对人文关怀维度的真正敞开。用科学主义态度片面理解人的实践 ,把社会实践看成是物质运动过程 ,这种对实践解释的“人学缺位”才是马克思哲学中人文关怀维度被遮蔽的真正原因。马克思的实践论是他的哲学中的一以贯之的理论硬核 ,它之所以长期被限制在认识论中 ,这既有历史的客观原因 ,又有哲学理解上的缺陷。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总体上规定为物质本体论哲学 ,这是实践论被“囚禁”在认识论中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3.
“人是什么”的问题是康德哲学中的核心问题,它有着重建形而上学的背景。康德在思考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对“人”的定义作了三次不同的转换,尽管这种定义仍然没有摆脱抽象性特征,然而其中暴露出来的“人的有限性”问题对形而上学重建有着某种程度的开启。  相似文献   

14.
将康德与海德格尔放在一起加以讨论,不只是想表明海德格尔的思想与康德哲学有密切的关联。要做到这一点,也许不算十分困难。因为,海德格尔直接以康德哲学为研究主题的著作就有:《康德与形而上学问题》、《康德的命题:存在不是一个真实的谓词》(这是《现象学的基本问题》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事物之追问:康德先验规律的学说》。此外,在其它著述中,海德格尔也多次提到或暗示到康德哲学。本文关注的主要问题是:在海德格尔和康德这样不同时代的哲学家之间,哲学问题是如何演进和消解的。具体说来就是:海德格尔对康德哲学中的哪些方…  相似文献   

15.
康德的整个“批判哲学”所致力于解决的问题是:“人能知道什么?”人应做什么”?“人该希望什么”和“人是什么”?总起来,一个问题:人是什么?一门科学:人类学。因为前三问题都与最后一题有关。康德对这四个问题解答的出发点,就是他对古典思辨历史哲学,马克思及当代文化思潮产生深刻影响的批判历史观。它构成了全部批判哲学的真正基础,也标志着“康德学说的路程的结束”。①尽管康德没有写出象三大批判那样的著作,以致于让后人感到遗憾而准备写了一部《历史理性批判》来弥补康德哲学的不足。但是,正如英国历史哲学家柯林武德正确…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及其当代发展趋向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马克思哲学就是实践唯物主义 ;实践唯物主义是在马克思批判传统唯物主义和批判地解读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形成起来的 ,其特征是实践性、历史性和人文性 ;当代哲学对实践唯物主义提出了挑战 ,应当从生存论的本体论的立场出发 ,批判地借鉴康德的实践理性学说 ,促进实践唯物主义问题域的当代转型  相似文献   

17.
自20世纪70年代末起,康德哲学一直是我国学术界研究的重点话题,无论是在形而上学、政治哲学、历史哲学、伦理学、美学、逻辑学乃至宗教学中,我们都能听到康德的声音。这三十年多的研究经历了从宏观综述到微观考察、从客观介绍到主观评介的转化过程。目前深入研究和理解康德哲学的国人专著虽然较多,  相似文献   

18.
康德哲学是福柯哲学重要的理论来源。福柯十分关注从批判哲学到实用人类学的过渡和康德所提出的四大哲学问题:我能知道什么?我该做什么?我可希望什么?人是什么?这些问题构成所谓的康德问题,其中第四问总括前三问。在《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中,福柯对上述问题及其答案进行哲学反思,并提出了自己的四大哲学问题,即所谓福柯问题:人如何能思考他不思的东西?人如何能成为生命?人如何能化作劳动?人如何能成为语言主体?此外,福柯还多次论述康德回答的另一个重要问题什么是启蒙运动?发现康德对启蒙问题的解答开启了现在本体论。基于此,他提出了我们自身的历史本体论。总之,福柯问题脱胎于康德问题,我们自身的历史本体论则是福柯对康德人类学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公共理性是当代英美政治哲学一个核心观念,它关涉着现代西方社会多元化导致的冲突之解决。西方近代哲学史上,公共理性概念可以追溯到康德哲学。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主张给予人们以不同方式运用理性的自由,通过理性的批判产生公意,"批判"就象"公共意志",根据全体有理性的人的同意来进行裁决。在《历史理性批判》和《法的形而上学原理》中,康德明确了"公共理性"是法治社会所给予个人的自由权利,以及解决冲突的基本态度。康德对"公共理性"的这种理解,深刻地影响了现代政治哲学,特别是其与罗尔斯的"公共理性"观念之间的有意义的联系和意味深长的区别。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邓晓芒批评牟宗三在<会通>中误读了康德,这一批评是正确的.牟宗三没有恰当区分先验与超验、经验性与经验.其误读之源在于误解与误译.他的误读对康德哲学是致命的.先验观念论是康德哲学的基本立场.在批判哲学的背景下,这一立场同时意味着经验性实在论.康德提出先验观念论的目的是要面对休谟去捍卫经验的实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