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明代白话短篇小说凸显了明代社会转型时期人们观念发生重大变化的社会现实,存在着情与理的矛盾与抗衡,主要体现在爱情婚姻、新型的义利观以及人们金钱观念的转变上。儒学价值观、程朱理学、王学左派思潮及市民文学的审美价值取向,商品经济对人们观念的影响是矛盾和抗衡产生的重要社会成因。  相似文献   

2.
传统中国的“五常”价值是道德人文观下的价值观,是影响中国人宇宙境界和社会人生的传统精神.文章论述了道德人文观与“五常”价值的关系,阐明了“五常”价值观的人格塑造意义和社会价值意义,认为中国传统道德人文观意在强调人的天地精神,将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结合起来,以“仁、义、礼、智、信”的价值观培育人的社会人格,令人在实现社会人生意义时获得个人的充实与自足.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不仅具有学术共同体和学习共同体的固有属性,更是将立德树人作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和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这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作为德育共同体,立足于共同善的伦理诉求,倡导价值目标的一致性,通过价值选择、价值认同和价值信仰达成价值共识,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强调教师和学生双主体的道德责任,更强调大学内部多元主体的道德责任和自我建构以及多元主体在不同场域的道德责任;还将集体协同作为内在逻辑,通过共同体内部不同个体和群体的集体协同实践,实现个体与共同体、共同体与社会的共生共赢和协同发展,突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道德自我注重德性修养和自我完善,基于伦理自然主义、道德理性主义以及实践理性价值的确信,以尽性、穷理和践行相统一为内在修养途径。作为理想精神,道德自我表现为以精神性和社会性自我对感性欲望和个体利益的超越,以主体性和理想性自我对世俗功利以及制度规范的精神超越。在修养和超越中,道德自我不断提升精神和人格境界;在汲取传统儒家、道家人格和精神境界智慧基础上,社会主义社会道德自我人格精神境界的追求在于:注重责任、服务社会的奉献境界,天、人、我一体的和谐与自由境界,生命不朽和价值永恒的完满境界。心性修养、内在超越和境界追求构成道德自我行为实践和价值实现的德性根基和精神保证。  相似文献   

5.
从《三言》、《二拍》看王学左派思潮对晚明文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资本主义萌芽,带来哲学上王学左派的兴起与文学上市民文学的繁荣,王学左派对人欲的肯定渗透进晚明文学尤其是三言二怕中,但冯、凌二作者在对人欲的张扬时更注重小说的警世与劝谕作用。  相似文献   

6.
明代思想家陈白沙以自然为宗旨,以自得为归宿,创立了江门心学。其价值取向是把道德主体确立在心上,突出自我的价值、个体的价值。这种价值观,一反程朱理学建立道德本体哲学体系时所遵循的理—心—理与心合一的思维路向;而沿着心—理—心与理合一的思维路向,使心与理内在地统一起来,并使明代文化实现由理学向心学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按照唯物史观,作为社会观念形态的人道主义,乃是市场经济所要求的价值观体系。这是笔者在一系列文章表述的看法。有些研究“人学”者,说我的这种人道主义研究法中“没有主体”。为回答此诸难,剖析作为社会观念形态的人道主义如何表现于主体之人,特写成此文,回答“唯主体方法”。人道主义良心(简称“良心”),是自由平等规范被“内化”为人们深层心理结构中的自我道德审判机制的结果;它经常地表现为人们在履行对社会和他人的义务时,对所应担负的道德责任的自我走向和评价能力。也可以说,它是人们对自己应当自由平等地对待他人并对…  相似文献   

8.
朱熹人生哲学是以学圣“心法”即“涵养德性本原”为核心而从以下三个层面展开的 :“心与理一”的境界观 ,“内圣”而开“外王”的价值观 ,“道心”主宰“人心”的处世观。其主旨在于通过内之心性和外在效用两方面来拓展人之生命价值意识 ,显现出一种高扬人的主体价值、道义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道德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9.
论现时代人的价值及其实现条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的价值包括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自我价值是个人作为价值客体对自身价值主体需要的满足。社会价值是个人作为价值客体对其他价值主体需要的满足。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是统一的。作为现时代的主导价值观是集体主义价值观,这是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所决定的。我们要努力创造条件使集体主义价值观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0.
"孔颜之乐"是宋明理学幸福观的核心问题,作为人生理想境界和价值取向,它涉及感性自然和道德理性两个方面。程朱理学将孔颜之乐归结为道德理性之乐,王学则注重孔颜之乐中的自然感性内涵,阳明后学更把"孔颜之乐"发展为重视个性自由之"乐"。针对理学和心学的分歧与对立,黄道周对孔颜之乐做了独到诠释,他以"乐性"作为人生之乐的基石,以"知性"作为实现人生幸福的途径。他认为,"孔颜之乐"是有待与无待的统一、道德理性与生活感性的统一、有我与无我的统一。黄道周理论阐释的思想旨归是整合理学与心学分歧,重建理学幸福观。  相似文献   

11.
王夫之是明清之际著名的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是在对宋明理学批判和继承基础上的新突破。他从“人”的自然生命出发,力倡“人”的德性生命,系统建构了人文主义的人性生成哲学。王夫之成人观是儒家人性论的历史延续与发展,在当时社会开启了近代人本主义的思潮先河,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选取“身成”与“性成”相统一、“继善成性”和“身任天下”三个重要方面,将散见于王夫之论著中的相关内容进行系统梳理,尝试对其成人观进行新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人水和谐:水文化的核心价值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水文化是体现人水关系的文化。水在和人类文化的共生中具有“道德顾客”身份,因此,人水和谐的关系是一种道德的必然,是水文化最根本的价值。人水和谐应该体现在水祀活动和水利活动两个方面,在活动中应该尊重水作为生命主体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道德自我在丰富的交往和社会性生活中确证和实现自我价值。恰当处理和协调他人与自我之间关系,是道德自我价值外向推展和实践的基本途径。提倡仁爱精神、忠恕之道和推己及人,求取人际关系和谐,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和现实生活中人我关系的基本交往模式。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费尔巴哈的“我-你”关系论以及现象学视域中的“他者”理论,都是对人我关系价值的合理解释。当代社会人我关系中道德自我的外向推展价值体现在:人我之间和谐与相互尊重,交往中的情理结合,弘扬人道主义博爱。  相似文献   

14.
道德是人的需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从一个方面表现和充实了人的本质。道德尽管是社会利益的显现,但在道德的深处,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是联结在一起的。在道德领域中,主体的自觉性是以自律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当道德成为人的自觉需要时,人才能使自己的意志得到自主,由自主过渡到自为,成为“道德自我”。道德一方面要求行为主体以“利他”为目标,另一方面要求个人把行为责任指向自我。责己、自咎、正己,这是道德成为自我需要的标志和道德运行的“向我性”轨迹。  相似文献   

15.
关于王艮哲学思想的评价问题,时论众说纷纭。有“假王阳明学派”说①;“王学左派”说②,“明朝中叶的武训”说③;还有人认为王艮哲学是宣扬“忠孝”等封建伦理纲常,培养退让、妥协、驯服的奴隶道德,其作用是反动的④;以上观点都着重从  相似文献   

16.
理学道德本体论对成德成圣的关注远重于宇宙万物的本原问题,其主要研究道德如何形成、道德的原因和根据,通过道德本体的建构赋予道德至上性和绝对性。理学家们从神秘性、主宰性的“天”开始,借助天的绝对主宰力量来强调道德的绝对权威;张载以性为本体,将道德的权威由外在的约束力量转向人的自愿自觉;程朱以“天下万物只是一理”将人世伦常的应然上升为宇宙存在的必然,但“理”的外在强制力容易使主体失去践行道德的内在动力,而在“心与理一”的过程中,“心”的感性作用又容易稀释“理”的神圣性。心学批评程朱理学“析心理为二”,提出了“心之本体”,通过“心”来体认宇宙存在的必然和人世伦常的应然并实现其统一,将人的主体性推向极致,但心的个体化、情感化将带来道德本体自我解体的危险。理学道德本体论生成进路的厘清,有利于阐释理学道德本体论的思维特点、理论困境,以及揭示道德本体思想如何自我扬弃、自我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儒家文化的精神与价值观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儒家文化的精神可以概括为道德理想主义、普遍和谐、自律和内在超越几个方面。儒家文化的价值观以“三不朽”为集中体现。道德理想主义以道德完美为人生最高追求,建立功业以道德修养为基础。这是贯穿整个儒学发展的基本原则。它对工具理性发达、人文价值失落的现实文化偏向有匡正作用。普遍和谐包括自然界本身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的肉体生命与精神生命的和谐。这对人的健康发展,人与环境的谐调,建立合理的人际关系有现实意义。自律原则把人的道德选择的主动权、培养理想人格的精神动力提到突出地位,重视精神境界的提高,主张内在超越。儒家的价值次序是立德、立功、立言,从中衍生出一系列中国文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论蕺山之学的定性与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系统研究蕺山思想的基础上,对已往论者关于蕺山之学定性与定位的见解提出了质疑。认为:(1)蕺山论气有形上之气与形下之气之分。形上“生生之气”主宰形下氤氲之气,是贯通天人的生命本体。蕺山哲学既非唯物主义气一元论,也非心气二无论,而是心一元论。(2)蕺山既非“反理学”思想家,又非囫于理学“旧套”的俗儒。蕺山是理论上追求超越创新,价值取向上却属于正统的理学家。(3)蕺山之学以“证人”为宗,其理论面向的问题是力矫王学末流之失,在心学旧基上重建道德理性大厦。故其学脉属于王学内部的批判修正,而非心学之外“另开一路”。(4)蕺山的自杀具有“道德涅”的意义。从纯道德的尺度看,其一生学问行履可谓无愧理学人格期待的醇儒;从历史维度看,其恪守的道德理想主义则表现了与时代精神的背反。  相似文献   

19.
试论道德责任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有道德责任,道德责任感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大学生道德价值选择的层次性。正确的职业观、学习观、人际观、金钱观是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具体表现形式,因而可成为道德责任教育的切入点。澄清有关“四观”问题的模糊认识,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体悟履行道德责任对人生的积极意义,进而形成强烈的道德责任感,是高校德育应完成的基本任务。  相似文献   

20.
道德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会产生的社会意识形态.而道德素质是道德人格的基础,是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统一.大学生道德素质是大学生道德行为的凝集点和辐射源,大学生的一切道德现象都可追溯到其道德素质.因此,道德素质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大学生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志.卢梭曾说过:青少年期是“人的第二次诞生”.第一次,降生的是一个有生命的活动的有机体.第二次,诞生的是一个公民,一个开始的以自己的思想思考着,活动着和行动着的个人,诞生的是一个行为具有道德意义的个人.大学生不仅出现了心理上的自我,而且出现了社会意义、道德意义上的自我.这个自我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良好道德素质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