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江泽民同志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必须把创新教育作为我们教育的至高目标.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世纪,人才是知识经济的根本,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因此,二十一世纪需要的是创新型的人才.创新人才应从小开始培养,因此这个起点落在了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应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作为核心内容,而数学作为培养学生智能的一门学科,起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新学术》2007,(3)
在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的今天,知识已成为基础经济,经济的核心是在于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宗旨的一种新的教学形态。  相似文献   

3.
江泽民同志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必须把创新教育作为我们教育的至高目标。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世纪,人才是知识经济的根本,创新是知识经济  相似文献   

4.
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知识的载体.档案人才是知识管理型人才.但是,目前高校档案人员在思想观念、业务水平、人员结构、工作作风上都与时代要求有很大差距.因此,应加强继续教育、完善创新机制并注重非智力因素教育,以培养高素质的档案工作队伍.  相似文献   

5.
21世纪,知识经济与创新成为时代的主题。大学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场所,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新世纪大学教育面临的神圣使命和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6.
新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迅速崛起,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创新教育是时代的需要,作为担负着培养优秀人才的普通高校,在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阐述的是我国普通高校目前的教学现状,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试图寻求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7.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创新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一世纪,全球性的信息化浪潮滚滚而来,知识经济已经兴起,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知识经济时代,是全球知识分子素质和知识分子标准发生量的变化和质的扩增的时代。培养拥有经济知识的高素质的知识分子,是世界各国在知识经济时代中立于不败之地的一个战略目标。任何一个国家要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首要条件就是拥有一大批知识产业的专门知识人才。中国要想在本世纪跻身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就必须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知识人才。而创新人才的培养关键在创新教育,创新教育不是以知识积累的多少为目标,而是以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激…  相似文献   

8.
教育创新是高师院校教学改革的重心和灵魂,是知识经济对高师院校教学的必然要求.实施教育创新,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和高师院校自我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是以高新技术为支柱,以智力资源为依托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我国发展知识经济有一些有利条件。首先,我国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为我国发展知识经济奠定了良好基础。其次,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为我国发展知识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知识经济关键是人才,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知识经济要求人才必须有技术开发和运用能力,知识和技术的创新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主要依靠教育的创新。笔者认为,教育创新要做到“四全”,确立“四个观点”,转变“四个观念”。  相似文献   

10.
知识经济对创新人才的需求 ,为教育创新提供了契机。作为高校必须抓住这一有利时机 ,全面实施创新教学 ,培养创新人才。创新高校教学体现在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  相似文献   

11.
胡云晖 《阴山学刊》2004,17(5):64-66
根据现存方言并证之以古代语言资料,可以知道赏心之"赏",是"爽"字韵头脱落后的方言口语记音.这种语音现象具有普遍性,以之解释一些历来释有疑义的词语如"伤心"、"行唐"、"桑新妇"、"刚"、"松(月桑)"等,均可豁然明白.  相似文献   

12.
“两课”教育肩负着对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道德观的教育重任 ,“知”“行”统一是“两课”教学区别于其他文化知识教学的突出特点。“行”重于“知” ,“身教”胜于“言传”在“两课”教育中尤为显得重要。  相似文献   

13.
实践美学要在“本体论”上继续拓展,可能的方向之一,就是回归现实生活世界。这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一种“生活实践”的哲学,是回到生活实践的哲学。从现象学的哲学视角来看,这种“现实生活”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及其结果的统一,人类正是置身在“生活世界”内,并与“生活世界”互动的一种感性生成的现实存在,它最终指向“人的全面发展”的审美精神。由这种哲学思维范式出发,就可以将理论哲学的视角回归到人类生活实践本身,将主体与客体二分的视角回归到现实生活的本质直观,将感性与理性二分的视角回归到现实生活的本真呈现,将传统美学的视角回归到“生活美学”(PerformingLiveAesthetics)的建构。  相似文献   

14.
<易经>是早期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易经>认为世界万物皆由阴阳两种不同元素组成."阴阳和谐"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阴阳变易,整体和谐,才得以化生万物.<易经>之"和",是中国"和"文化的源泉,在中华数千年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和"文化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增强民族凝聚力,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文化仍然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吸收的重要文化资源,"和"的智慧和哲学在当代仍然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维特根斯坦的"逻辑与罪",其"与"究竟是"并列",还是"转入"?一般认为,逻辑是逻辑,罪是罪,"与"停留在陈列两端的平面上."逻辑"成为裁定"罪"的界限或尺度.但维特根斯坦又意识到,逻辑常常从外在的"并列"向内在"转入"了,即"逻辑"转入了"罪"--"逻辑罪".这是他毕生最难的划界.其他逻辑学家如罗素者流,则根本还无意识到不着边际的地步.  相似文献   

16.
在1906到1945年日本政府向我国东北地区实施“满洲移民”的过程中,为了达到稳固人心、永久霸占我国东北的目的,推行“大陆新娘”政策.大量日本农村青年女子在经过拓殖讲习会、拓殖训练所与开拓女塾等组织的培训后,被送往我国东北地区.作为日本军国主义的牺牲品,她们扮演了加害者与被害者的双重角色.  相似文献   

17.
“三”是中国人喜欢使用的数字,究其根源,实滥觞于《周易》概括的天地人“三才”观。这种独特的认识世界、把握世界、表述世界的思维特性,在漫长的历史中已演化为我们民族的审美心理。这种“崇三”的情结,《水浒传》中有太多的表现,在诸如人物叙事、器物用语、时间用语、韵语、习惯性套语等方面,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作者对三和三的倍数的偏嗜。这种审美偏嗜,集中透露出作者无处不在的审美心理——一种集体无意识性质的民族审美心理,其有意无意中滋养着我们民族的精神和文化,而这或许就是被称为四大奇书之一的《水浒传》带给我们经久不衰的审美愉悦的密码之一。  相似文献   

18.
黑格尔《小逻辑》“导言”不是对其随后展开的逻辑学范畴、内容及阐述顺序的事先交代和理论规定,而是全面阐述其本人的哲学观;这既是真切理解黑格尔逻辑学的理论前提,也是准确把握其整个哲学体系的关键和要害。概括而言,黑格尔主要是将哲学理解为:哲学是“对于事物的思维着的考察”;哲学的最终目的是“达到理性和现实的和解”;哲学是“一个自己返回自己的圆圈”。  相似文献   

19.
作为对当代文学英雄叙事传统的承接和延续,"新时期"文学"英雄悲剧"的叙事必然遭遇重构"个人"与"整体"关系的多重挑战;同时,与"受害者"和正剧英雄的形象相比,悲剧性"英雄"的塑造提出了更高的人格建构要求."新时期"英雄悲剧的叙事不同程度地陷入叙事矛盾导致的文本困境,尖锐地暴露了个人自我的成长在具体历史语境中的两难处境,也预示了当代文学英雄叙事传统的落幕.  相似文献   

20.
《诗经》是我国文学史的光辉起点,也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开端。作品以抒情诗为主流,开拓性地运用了赋、比、兴等表现手法,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关雎》是《诗经》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汉文化文学宝库中的珍品,因此,翻译工作者都不遗余力地将它译介国外。许渊冲先生、韦利先生是《诗经》翻译的佼佼者,分析研究他们的译诗策略,对于总结汉语古典文学西译的经验,构建现代翻译理论,自然有着不可忽略的益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