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兴”是《诗经》的灵魂,“象”是《周易》的内核。“兴”反映的是上古先民认识世界、跟世界打交道的根本方式,“象”标志着主体自觉的意义生成机制。从《诗经》到《周易》体现的是“兴”思维到“象”思维的发展。“兴”思维中现象和意义的生起是无性的,而“象”思维中现象和意义的生起是有性的。“兴”与“象”有着“体感”与“观思”的不同。“兴”并非凌驾于“象”之上。“兴”有其缺陷,即主体蒙昧性;“象”有其优点,即主体自觉性。中国哲学中的“功夫论”是对“兴”的超越性复归。  相似文献   

2.
在“十七年”诗歌的成长过程中,诗人审美趣味的重塑不仅是知识分子实施自我革新和国家权力主体再造“新人”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推进当代诗歌新的美学风格生成与建构的重要方略。当代诗坛的主持者们通过趣味的“区隔化”、阶级指认和合法趣味的再生产等方式,根治了知识分子(诗人)的“审美偏执”和“审美惯性”,促使当代诗人审美趣味“工农化”并最终走向权力化。由于这种不断“权力化”的审美趣味具有鲜明的排他性和授予性,不但造成当代诗歌“美学趣味”的变异与失衡,而且随着语境的变迁“工农兵”趣味也将遭遇合法性危机。  相似文献   

3.
措词用语以简约、隐晦为尚的“春秋笔法”,赋予文本以巨大的阐释空间,其“微言大义”的话语解读模式及其意义建构方式,为文本阐释打开了一条通向无穷生命力的门径。《红楼梦》之所以能焕发出持久不息的艺术魅力,就与它对“春秋笔法”的娴熟运用密切相关,是“春秋笔法”造就了《红楼梦》文本的开放性。正因尚简用晦的“春秋笔法”为读者的审美创造提供了自由,所以这便导致了《红楼梦》接受过程中出现了两个引人注目的现象:主题阐释的多元性和某些人物性格解读的争议性。至于红学史上索隐派的长盛不衰,也与深婉隐曲的“春秋笔法”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4.
“实践存在论”是近年出现在美学、文艺学研究领域的一种本体观。它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与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的存在论组合起来,并伴随“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之间的争论一同展开。“实践存在论”的前身是建立在“实践唯物主义”基础上的“实践本体论”。考察经典作家的文本,可以发现“实践唯物主义”实际上是一个并不存在的概念,而美学和文艺学上的“实践本体论”,看似以上述“实践唯物主义”为依据,走在唯物主义轨道上,但事实上,它的理论解释却完全落到了所谓的“实践”上面,确切地说,是落在了所谓“实践”的“能动性”上面。当“实践”的能动作用被人为地无限发挥,而对现实的物质基础却置若罔闻的时候,这种“实践”就有可能走向主体性的“精神实践”的危险。所以,“实践本体论”的说法也不能成立。因之,“实践存在论”能否存在就成了问题。从理论构成上看,“实践”与“存在”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及其理论上共生共融的可能性,是该理论阐释的内在需要。作为美学、文艺学的本体观,它需要适合于理论上的逻辑生成法则。马克思所讲的“实践”是指人的物质劳动和革命实践,既包括最初的本源意义上物质活动和物质交往的含义,也包括在现实基础上社会活动和革命实践的含义。这里的“实践”不能理解为包容一切的活动和行为,也不能理解为是亚里士多德和康德意义上的形而上学的“道德实践”。并且“实践”是“现实的人”的物质实践与革命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不是神秘的玄想或抽象的思辨,也不是动物式的类存在物的活动。在海德格尔那里,他的“存在”是个体的人的“存在”,并不涉及马克思意义上的“实践”问题。他的“存在”只是一种“领悟”和所谓“存在之澄明”,并不是指“现实的人”的“实践”。而这种“领悟”或“澄明”,不过是一种主体心性的大彻大悟,是非人力所能为的。如果与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通过人类劳动和实践而通达的“自由王国”相比较,那么海德格尔的“存在之澄明”则是彼岸性的,是此岸性的彼岸向往。因此,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海德格尔存在论在理论内涵和具体指向上的不同,是“实践存在论”阐释遇到的最大困难。科学的本体论只能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及其历史观。“实践存在论”美学、文艺学的具体做法是:先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进行扭曲化、狭隘化,然后将“实践”观念加以泛化,接着同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加以比对、结合,最后,生造出所谓的“实践存在论”体系来。到了这个地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的内容就已基本看不见踪影了。“实践存在论”美学、文艺学有着严重的理论上的失误。  相似文献   

5.
雷蒙.威廉斯的“情感结构”理论析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感结构”是威廉斯讨论最多的核心概念,指一种当下的、现实性的、不断变化的和具有某种建构意义的社会或个人的共同经验,具有总体性、多义性、主体性、建构性的特点。每一代人都会以自己的方式对所继承的那个独一无二的世界做出反应,并把自己的创造性反应塑造成一种新的情感结构。一个时期的“情感结构”,实际上就是这个时期的文化。“情感结构”是威廉斯文化唯物主义理论的“关键词”。研究这一概念,对于威廉斯文化哲学的理解和评价及一般文化研究、文化哲学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求真性”叙述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历史中占据着显要的位置。在当下文论语境中,“真实”的认识论维度日渐式微,而其价值论维度日显重要。近三十年来的文学“求真性”叙述深度参与当代文学认同的生产,但在总体上难以建构出具有强认同度的“真实”。文学“求真性”叙述应当指向反抗权力结构和权力关系的意识形态生产,在此意义上,文学“求真性”叙述的认同焦虑及其循环将永不息止。  相似文献   

7.
继两宋以后的词坛再盛始于明万历后期,止于清康熙二十年前后。在此期间,就词的“体格性分”的演进而言,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约自万历后期至崇祯年间,《诗余图谱》《啸余谱·诗余谱》以及其他词谱盛行于词坛,改变了入明后词失“法度”之弊而词学复明,词体体制意识趋向自觉,为词的中兴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基石;约自明天启至清顺治年间,词坛开始突破以往唯《草堂》《花间》是从、唯婉约“正声”是尊的单一逼仄的局面,“变调”始行其道,给词坛吹入了一阵清健之风,初步构建了“正”“变”兼尊并举和众体兼备的多元格局;约自顺治末年至康熙二十年前后,这一多元格局得到了充分发展,尤其是各类“变调”得到了发扬光大,形成了强劲的态势,与各类风雅“正声”争奇斗艳,异彩纷呈,呈现出“正”“变”交相辉映的鼎盛景象。  相似文献   

8.
“过”在古代汉语中是谓词性成分,表示“时间、空间距离上的经过”,突显客观义。“不过”是否定词“不”与“过”构成的否定结构,前后属状中关系。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不过”发生了词汇化,由“不超过某一限制”引申出“仅仅”、“只”等表示说话人态度、情感的主观义。在前后小句语义方向不一致的语境中,“不过”衍推出转折义,由副词转变为连词,是说话人用以调控听话人认知状态的语言手段,体现交互主观性。从否定结构到副词再到连词,“不过”经历了一个主观性与交互主观性建构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海外华文文学产生于华人“有来无回”的“出走”,而其前途和价值在于“落地生根”而非“叶落归根”。“落叶归根”联系着中国人的传统心态和人生,“落地生根”则反映出海外华人社会在地化的成熟。前者会有浓厚甚至鲜明的“中国性”,后者则有着独特而复杂的“本土性”。而百年海外华文文学是在不断地走出“中国性”、走出“本土性”的历史进程中走向中华民族文学的新形态,更走向文学的新境界。这种“出走”与“走出”构成了海外华文文学的百年历程。将百年海外华文文学分成三个历史时期,考察其“中国性”、“本土性”等的产生和走出“中国性”、“本土性”等依附的努力,能够更切实地把握海外华文文学的历史与价值。   相似文献   

10.
 在对“两希”文明和谐平衡这一西方文化理想的呼唤中,英格玛·伯格曼(Ingmar Bergman)用精彩的镜像语言,对一系列具有浓重宗教色彩和终极意义的主题展开了富有里程碑意义的阐释。这种阐释,只有放在“两希”文明的背景中,才能获得较为广阔的文化视野和更为深刻的理解。温暖的童年经验,使得将“全部创作建立在童年印象基础上”的伯格曼,获得了汲取各种文化给养的能力和兼容并蓄的潜质;伯格曼从基督教的“罪与罚”中超拔出来,在“意识”与“良知”、“知”与“行”统一融合的人生和艺术道路上,推进着理性与信仰殊途同归的进程;在个体精神的层面上,伯格曼与存在主义达成一致,将审美境界与宗教境界、艺术与神圣存在相互交融,以“在静穆中激荡”的影像风格,传达着“两希”文明相互包容的哲思。
   相似文献   

11.
基于建构主义的外语多媒体网络教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建构主义的发展轨迹揭示了学习具有“自主性”“情境性”、“社会性”的特点,而“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则构成了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外语多媒体网络教学则真正契合了建构主义学习观,它使创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成为可能,并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实践平台。外语多媒体网络教学就要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来制定评价指标和进行多方面的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12.
论交往文化及其教学论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交往作为教学世界下人的基本存在方式是不争的事实。交往文化就是教师、学生在交往过程当中逐渐形成的共享的意义体系,在这个意义体系当中,价值观、信念、规范、思维方式等构成了其稳定的结构。交往文化具有“表征着教学的深层结构、丰富了教学研究方法论、促进教学论自身的反思与重建”的教学论意义。  相似文献   

13.
基于建构主义的网络教学浅论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建构主义是当代教育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 ,是现代学习理论的发展与突破。在多媒体网络教学中 ,以建构主义为指导将产生全新的教学设计、教学模式和教学效果 ,提高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习者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协作精神。从建构主义的学习观来看 ,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所具有的三种技术特性 ,为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供了广阔空间 ,使真正创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介绍了数学文化价值的基本内涵及其重要性,探讨了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教育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5.
语义的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是由聚合关系与组合关系构成的价值系统;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是语言系统中最普遍、最重要的关系;聚合关系使语义确定化,组合关系使语义具体化,二者的有机结合,使语义构成有规律、有条理的系统,组成语言系统的一个网络。在语言教学中,要注重辨别同义词/近义词,掌握惯用法,处理好词语搭配,增强驾驭语言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互动式教学法研究分析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文章概括了互动式教学法的涵义,从特点、意义、基本形式等方面全面分析研究了互动式教学法,并提出了应用互动式教学法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任务型教学中课堂提问的语用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课堂提问是外语教学常用的教学手段,也是课堂师生会话的一种形式.它的过程性和交际性引发了作者对其语用意义的思索,而从言语行为理论、会话合作原则和语用关联三方面研究了任务型课堂提问的语用价值,以便使外语教师从课堂提问这一侧面,了解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实践价值和理论含义.  相似文献   

18.
针对“岗责卡教学法”内涵和应用,通过分析“岗责卡教学法”有效教学模式的适用课程、特点、实施条件和注意问题,为中职学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理实一体化课程实现岗位情景教学、实现教学内容与就业岗位的对接提供了新的教学模式和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9.
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内在困境,是我们在教给青少年学生以知识能力与素质发展的同时,并没有敞开个体人生内在的价值目标,由此而寄予他们以相应的价值感与意义感,或者说没有带出个体完整成人。这意味着我们将不得不回到赫尔巴特,重申教学之教育性问题,即教育目标与过程、方法的统一问题,确切地说,是教育的目标、过程、方法统一朝向教育的中心,也即个体成人。我们提出一种生命论的教学哲学,并非作为教师的教学指南,而是要唤起我们面对活泼学生生命的爱与真诚,激活热爱教育的心灵。  相似文献   

20.
多媒体技术在高职高专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论述了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英语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并结合认知理论和意义建构教学法进行教学实验研究的步骤、方式和收效,从而说明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有效的英语教学手段,这种手段的尝试和运用将为构建一种日趋完善的教学模式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