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喧哗与骚动》中的象征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美国南方文学代言人威廉·福克纳擅长在创作时广泛地运用象征手法以使作品超越具体的故事情节和时空的限制而上升到涵纳整个人类存在的高度。探讨了福克纳的代表作《喧哗与骚动》中的结构象征、人物象征和种种意象象征,分析小说中象征的广泛运用对于表现作品的基本题旨,提升作品内涵高度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象征以特定的具体形象表现或暗示某种观念、哲理或情感,是文学创作的经典艺术手段。本文对威廉。福克纳的名作《喧哗与骚动》进行细读性研究,分析了作品中的象征手法,探讨小说的人物象征和意象象征及其意义,力图更加深入、准确地认知和把握这部经典小说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3.
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是一部充满象征意象和象征意义的现代小说.小说采用时序颠倒、多角度叙述、并列对照、意识流、神话模式以及象征隐喻等许多新的手法,表现内容与形式的一元化,揭示出死亡与失贞的主题.分析了<喧哗与骚动>中的象征意象及其象征意义,揭示了康普生家族及其所代表的旧南方的旧传统、旧秩序和旧制度的死亡这一中心主题.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分析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从她的环境描写、景物描写、人物外貌描写、小说的时间安排等方面阐述了这部作品中体现出来的象征、时间错综、意象运用等现代派小说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5.
纳撒尼尔·霍桑和威廉·福克纳被认为是美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他们不仅对美国短篇小说影响深刻,对美国短篇小说的传统也有共同兴趣。本文通过对霍桑的《白衣老处女》和福克纳的《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在结构、人物塑造、象征、意象和主题等方面的比较,揭示了两位作家在短篇小说传统上的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6.
福克纳的《熊》是一篇迷人而又让人困惑的小说,评论界的一种观点认为它叙述了一个人的成长故事,但对成长的内涵却语焉不详。笔者认为,《熊》叙述了主人公艾萨克如何从一个自然属性之人成长为有精神维度之人。福克纳是一位具有浓厚清教意识的美国南方小说家,依据法国宗教学家伊利亚德对成人仪式的描述理论,可以说,《熊》以其深刻和广博的象征意象以及高超的叙述安排,呈现了一种宗教意义上的成人仪式。  相似文献   

7.
福克纳被誉为是文学创作技巧的代表人物,许多传统的和现代的表现手法都被其熟练地运用于艺术创作中,而象征则是福克纳运用最为广泛的表现手法之一。他作品中的象征不仅形式巧妙丰富,而且内涵含蓄多义,起到了深刻、全面地揭示作品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特征的艺术功用。  相似文献   

8.
象征历来是作家们钟爱的写作手法。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在其短篇小说中也大量地使用了象征,并且在象征中除传统意义之外还赋予了自己特殊的主观感情和意义,从而形成了传统象征和现代象征的有机交融。她的象征中意象象征具有特殊的意义。在她的小说中有一个特殊的意象群,形成了特殊的意象模式,这些意象以缩影的形式展示了小说的寓意,揭示了小说的主题,传达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状态。  相似文献   

9.
意象与艺术     
"意象"即"表意之象".它通过"象征"或"浪漫"的手法,实现"立象以尽意"之目的.故意象又有"象征意象"和"浪漫意象"之区别.象征意象在于暗示,浪漫意象在于表现.相对而言,西方艺术偏于象征和暗示,中国艺术偏于浪漫和表现.象征意象和浪漫意象是两种不同艺术形态之反映,它们均为"表意之象",即"意象".  相似文献   

10.
福克纳和莫言都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该文从跨文化研究视角出发,考察福克纳对莫言小说创作的影响。通过比较福克纳和莫言短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发现莫言只是在形式上借鉴了福克纳的作法,两者在母题原型叙事、象征叙事等深层结构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呈现出各自文学形态的独特特征。在探究两者上述的区别时,宗教是解读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狗"意象在一些文本间重复出现着,人与狗的纠葛也普遍发生着。"狗"意象象征着忠诚、善良、勇敢;"狗"意象象征着生命的被压迫以及生命应有的反抗精神;"狗"意象象征着作者对人性之恶的否定与批判;"狗"意象还暗示了性的含义。具有如此象征意味的"狗"意象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出现,说明人与狗之间有着纠葛的现实物质关系,也说明人对狗的情感是复杂多样的。  相似文献   

12.
象征是人类理解、认识世界和自身的基本方式。象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旁逸性。象征的稳定性既体现为象征意象与象征意义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有着相对稳定的关联关系,也表现为象征与其所属文化之间的对应关系。象征的旁逸性则是象征意义或象征意象对原有象征的"有限变异"。象征的旁逸分意义旁逸和意象旁逸,分别又有意义的正向旁逸、逆向旁逸、侧向旁逸和意象的细节旁逸、特质旁逸、意象替换。象征的稳定性和旁逸性是文化得以形成传统而又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体现文化特性、普及文化要素和推动文化发展方面都有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福克纳短篇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主题,探讨这部小说的表现艺术。福克纳是以时空跳跃的叙事模式、灵活多变的叙述视角和丰富多彩的象征隐喻来达到"无声胜有声"的表达效果的。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福克纳短篇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主题,探讨这部小说的表现艺术.福克纳是以时空跳跃的叙事模式、灵活多变的叙述视角和丰富多彩的象征隐喻来达到"无声胜有声"的表达效果的.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美学的意象范畴有古今相续的长期历史沿革。它经过内涵不断扩延的过程 ,即象征意象、想象意象、艺术意象三个阶段。它发源于《周易》的为意“立象” ,这种象是心理学层面上的象征意象 ,它可以涵盖王充首创的“礼贵意象”的象征意象。到了刘勰的“窥意象而运斤”之说 ,意象才真正成了艺术实践中的美学范畴 ,具有审美想象中的形象的意义。到了唐代 ,意象的审美创造得到理论明确肯定 ,意象成为艺术创作主体审美情思形象对象化的一个通用术语。到了近现代 ,王国维、朱光潜、宗白华又相续阐发、整合这一术语 ,在艺术意象的范畴上注入更为丰富的历史内容 ,使意象范畴成为古今通用的美学范畴  相似文献   

16.
詹姆斯.琼斯的《细红线》中意象与象征手法的运用对突出小说的反战主题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使小说的艺术性和思想性达到了高度的统一。标题《细红线》象征着理智与疯狂、生与死的分界线;贝尔的幻觉意象象征着家人和士兵的相互担忧和思念以及对死亡意识的淡化;威尔士的小调意象则象征着战争的目的——抢夺钱财。  相似文献   

17.
首先从理解“象征型意象”的概念着手 ,分析了“象征型意象”在中国传统的环境艺术设计中运用的成功范例 ,进而阐述了它们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然后结合工程实践 ,探讨了如何以“象征型意象”来沟通传统与现代 ,把“形”与“意”融为一体 ,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理论的新路  相似文献   

18.
引言“象征”是文学上常见的表现手法,它常常通过隐喻、借喻等方式来营造意象,并使意象重复出现,然后由此寄托某种抽象理论。韦勒克、沃伦在他们的《文学理论》一书里这样解释象征和隐喻的关系: 我们认为“象征”具有重复与持续的意义。一个“意象”可以被转换成一个隐喻一次,但如果它作为呈现与再现不断重复,那就变成了一个象征,甚至是一个象征[或者神话]系统的一部分。在探讨王安石诗的寄托的时候,我们发觉安石在很多地方使用了象征手法来表达他的意念。他这种象征手法跟西方文学所指的象征手法颇有不同,可以称为中国式的象征手法。下面举例说明王安石怎样利用若干首诗来表现同一意象并以此达到运用象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谭恩美的代表作<喜福会>深受西方读者欢迎.其中作者精湛的写作技巧是一个重要原因,尤其是象征手法的运用.象征手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喜福会、风、天鹅等意象上.分析这些意象蕴含的象征含义,可以揭示出美国华裔独特的生活经历和心理特征,更加深入地理解小说的主题内涵.象征意象为这部小说增添了深刻的意蕴,使小说更加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20.
论文在梳理意象概念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意象叙事理论 ,在微观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京派小说中的意象不仅是象征化的修辞手段 ,也具有贯串小说叙事结构的功能。京派小说的意象叙事显示了小说作者在小说艺术象征化方面的努力 ,体现了京派小说平和淡远、含蓄蕴藉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