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当前我们所面临的生态危机的深层病因在于传统形而上学思维所导致的人类生存家园的沦丧.贯穿海德格尔后期思想的栖居理论对人的本真存在和家园意识有着独特的见解.真正的栖居将人的存在置于天地人神的四重整体之中,呵护人与万物回归其本己的自由.通过对“诗意地栖居”这一命题的阐释,海德格尔指出了人类向存在家园的复归之途,为生态存在论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
海德格尔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观提出了天地神人四重整体说,描绘了人类诗意栖居的理想图景。卡尔维诺以"诗"的方式表达了生态存在论的美学理想,其小说文本以自然为形上之思的基点,探讨人在后工业时代的存在方式,关注自然的伦理意义,表达了以对自然的诗意审美超越当下碎片化的、功利性的存在而抵达全方位生态存在的意图,具有浓厚的生态关怀和存在意味。  相似文献   

3.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一切言说和行为都是为了生存。孔子与海德格尔关于生存论说展示:"词语破碎处,无物存在"、"正名"是现实生存的秩序化调整;"向死而生"、"未知生,焉知死"是人类生存的终极关怀;"诗意的栖居"和"燕居"是人类生存的追求指向。通过二者比较不仅显明了中国人的生存特点,而且也显现了当下中国的生存危机。  相似文献   

4.
为了向“思想贫乏”时代的人们提供一个精神的家园 ,海德格尔走了一条由“存在”到“道说”的哲思之路 ;“道说”———本质的语言就是存在之家 ,体现了海德格尔语言观的最大特色 ,即从存在论和世界观的角度揭示语言与存在的本质联系 ,重新奠定人与存在、人与自然新关系的基础 ;正确面对和接受现代科技文明的挑战 ,改变“无家可归”的命运 ,人应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 ;“诗意地栖居” ,就是在“倾听”自然这个“神圣者”的“道说”中通达存在之真理 ,进入精神之家园。  相似文献   

5.
诗意地生活     
海德格尔说:“人应当诗意地栖居。”当飞鸟翱翔于天际,当鲜花盛开于大地,当人们脸上绽放出微笑,诗意便开始在生活中流淌。人应当诗意地生活。  相似文献   

6.
“诗意地栖居”——人生审美化的至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工业社会,工具理性膨胀,人文价值丧失,道德意识危机,人日益沦为“物化”的存在,人类社会的一切正遭受空前污染,人和这个世界变得毫无诗意可言!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人类迫切需要精神上的终极关怀和灵魂救赎,极度渴望重返精神家园,找到安身立命之所。海德格尔将荷尔德林的诗句予以深刻的哲学诠释,为苦苦寻求终极觉悟但又陷入前所未有的困惑与危机之中的现代人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本文拟从“诗意地栖居”的本质内涵人手,探寻导致现代人精神危机的内在根源,旨在剖析“诗意地栖居”这一哲学命题对于医治现代人精神疾病及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人类诗意地居住在这地球上……” 这是海德格尔援引的荷尔德林的诗句。作为一个20世纪首屈一指的哲学大师,海德格尔一生所思考的问题是:存在。他从对存在的追问走向诗化哲学,从而昭示了人类生存的道路指向:人如何诗意地栖居!人在异化、沉沦的非本真生活中如何争取过一种本真的、自由的、有意义的生活!同时也启迪诗人用诗去言说世界性的生存,敞明存在的真理,寻找精神生活的家园。 (一) 海德格尔的全部哲学都是围绕“存在”问题而展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位思者,海德格尔一生都行进在“思”的林中路中,面对作为形而上学完成的现代技术的本质——座架对人生命的侵扰和控制,他认为只有通过思才能唤醒形而上学对存在的遗忘,才能找到失落的家园,诗意地栖居。因此有必要从思之可能、思之发生以及思之期备三个方面来阐释海德格尔之思,以显现他对人之生存境遇的追问。  相似文献   

9.
1951年8月的一个星期天,海德格尔面对一屋子的建筑师做了一个题为对建筑安居功能的思考的报告当时的德国正面临着房子紧缺的问题,建筑师们都在忙着重建家园,忙着探索新的住房样式,这时海德格尔告诉他的听众,安居的困境并不是房子不够用,而是人们需要探索建筑的意义,最终他把居住的物质问题引向了一个与天、地、人、神相关联,与人的存在本身相关的精神世界,于是那句名言人,诗意的栖居被传颂而今在中国,利化主义盛行,浮躁之风遍布各个行业,但在北海,却有一个地产项目做着海德格尔一样的思考,以创世纪的手笔营造传世宅第梦想,徐徐创造诗意栖居之地。  相似文献   

10.
海德格尔与庄子生态思想之间有着相似性:“物无贵贱”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两者都尊重自然,具有万物平等的生态价值观;“世界之夜”与“绝圣弃知”,两者都批判技术知识;“逍遥游”与“诗意栖居”,两者都追求自由的生存状态。不过,一个主张“清静无为”,一个强调“艺术拯救”,两者实现理想的具体方法有所不同。他们在不同时代所倡导的人与世界合一的生态观,对和谐社会的构建与人类生存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海德格尔的栖居之思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人之栖居"乃海德格尔后期思想的主旋律。海德格尔由存在本身而入思栖居,从而揭示出栖居的本质就是栖居的真正困境;在对此困境的倾听中,海德格尔进而由栖居思入"筑造"。在栖居着的筑造中,让物自身自由地涌出和收回;在筑造着的栖居中,让四相一体安居在物中,这便是海德格尔栖居之思在存在的深度上向我们发出的质朴劝告。  相似文献   

12.
以现象学为切入点,海德格尔对艺术的追问可以理解为三个命题:首先,艺术建立世界,此世界敞开于艺术的源初本性;其次,艺术生产大地,因为大地在历史与现实中显现为居住之基础;最后,艺术作为世界与大地的争执显现为无蔽的真理。以此,我们跟从思想的道路去深思当代艺术的挑战。  相似文献   

13.
存在遗忘、神性隐退以至上帝隐匿的虚无主义时代里,海德格尔毕生所思的问题是:如何唤起人对存在本身的追忆?如何适宜地安置人(此在/Dasein)的栖居?至迟从1934年起,荷尔德林诗成为海德格尔运思的决定性推动力。以《荷尔德林和诗的本质》为主要考察对象,关注海德格尔疏解荷尔德林诗时阐发的"微言大义",分析这种"微言"的形成和推衍,以图窥视海氏"大义"的精神品质全貌。  相似文献   

14.
天、地、神、人“四重整体”之思表达了海德格尔对“人之栖居”的诗意吁求,“万物一体”观念反映了中国传统哲学追求人与自然、社会整体和谐的理想。尽管在思想取向、达乎本真处境的途径和对人的定位等方面存有差异,但两者都是对人在世界中所处地位和境域的深刻反省,两者都体认到,只有达乎与自然万物本然的相融相契、一体存在,才是人之在世的本真处境。  相似文献   

15.
海德格尔对桥的现象学沉思的启示在于让"物"抖落自己的刚性外壳,从而让自身释放到天、地、人、神四相的柔性存在中去;让人之栖居从"遗忘存在"的对存在者的偏执追逐中解放出来,从而让人之栖居那深渊般的自由是其所是地绽露出来,开放出来.  相似文献   

16.
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生态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是一个生态学时代,海德格尔的后现代存在主义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称为存在主义生态观.文章从生态学角度分析海德格尔关于生存之"畏"的内涵,以及他的"回归"观、"诗意地栖居"观,并探讨了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主体问题构成了形而上学的重要维度 ,海德格尔把形而上学的本质归结为命题“存在状态与思想” ,进而从存在者与人的关系角度回顾了形而上学史上主体问题的孕育、发生、发展和完成。本文对海德格尔的回顾作出分析 ,指出此回顾植根于其思想主题———存在问题 ,并对其“主体问题完成于超人学说”的结论进行了重新解释和限定  相似文献   

18.
现代人的居住首先面对的却是无家可归,但这里的无家可归并不是因为缺乏房屋,而是人忘记了居住的本性。人不断地用技术改造了人的居住,反而使得居住的本性离我们越来越远。海德格尔从词源入手得出建筑自身就是居住,并提出了诗意居住的建筑美学思想,海德格尔的诗意居住是一种天地人神四元合一的审美之境。  相似文献   

19.
在西方传统中,人之本性与其观看的本质,或以图像为中介与世界打交道的方式密切相关。图像既驱动了人的时间意识,使其从混沌一体的自然状态中进入历史,但对图像的执迷同时也带来了某种将流动的时间、生命固化为某种空间形式的危险。而借助海德格尔对看的现象学分析,可以发现源始的看总是与时间境域水乳交融,与人在世界中的操心、决断不可分割地联结在一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