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1949年至1976年的当代诗歌集体化写作阶段,颂歌建构起了自身独特的传播消费方式和文本形式.工农兵群众作为意识形态的中介,介入并主导着诗歌的生产、传播、阅读和批评等各个话语实践环节,内在地规约了民歌形式的制度化进程.工农兵诗歌及其民歌形式的试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代中国创新现代文化体制和追求现代文化的民族化发展道路这两个向度的战略考量,同时也为当前诗歌重建中的"新诗二次革命论"提供了足资借鉴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2.
本雅明从灵晕、震惊、经验等角度对机械复制时代社会文化的批判解读具有怀旧倾向,既执著于古典艺术灵晕的神圣感,又觉察到自身受限于机械复制时代的话语情境而倍感焦灼,技术、市场与消费加快着对艺术和思想的庸常化解构。"怀旧"成为当下诗歌乡土经验写作的文学母题,诗歌独立的精神指向和人文关怀,在城市与乡村的二元冲突中确立彼此的存在,乡土内涵的外延超越地理空间而成为想象的场域。以怀旧为切入点,可阐释当代诗歌乡土经验的书写、怀旧的范式、认同的危机以及写作资源的贫瘠,指出当代文化语境下诗歌乡土经验写作的转型变化,区别于乡土的传统意义而成为对当下生活场域的文化反思与理性自觉,聚焦于"当代性"而非乡土意象本身。  相似文献   

3.
汉语诗歌在取代历史叙述的僭越冲动中将文学的功能逐渐升华为一种极端的信仰,这一信仰遗传给了现当代新诗并为新诗的自我嬗变酝酿出反动的力量.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当代汉诗的文体觉醒有效地清算、解构了诗歌传统里的阳物中心主义,推动着当代诗歌美学的转向.作为策略和旨归,当代汉诗的形式主义试验自有其特定的时代抗辩品质,它至少体现了诗人修复或纠正诗歌与非诗意识形态关系的艰难意志.而作为形式写作之一极的当代身体写作同样彰显了一切形式主义者的赎魂用心甚至在某种程度上继续规划着后现代氛围下当代汉诗的精神走向.  相似文献   

4.
在“中间代”诗人的创作中,长诗写作已经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从中不仅可以发现“中间代”诗人个性写作的魅力,而且可以发现当代长诗写作开阔的创造空间。这是”中间代”对于中国当代诗歌艺术贡献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对“中间代”长诗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中间代”诗人的长诗创作是突破艺术成规和彰显诗人创造个性的诗歌写作,是对当代长诗写作的整体性提升。  相似文献   

5.
学院派诗歌,有一个更为通用的名称:知识分子写作。在中国,把当代中国诗歌一分为二为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是“盘峰论争”的遗产。诗歌场域的常态,是艺术之争和话语权纷争并存。否认后者,并不意味着可以更加纯粹地讨论前者,只能导致两者互相混淆。诸如真伪之辩,实质是话语权纷争,由于双方不愿承认这点,只能以艺术之争的形式讨论,最后以各执己见而告终,都认为自己坚持艺术立场,对方在争夺话语权。  相似文献   

6.
在以往的新诗写作中,诗歌中的平衡被过分关注。一旦诗歌中的平衡寄身于对诸多诗歌元素的综合把握,它就成为写作的焦虑的最显著的体现。从这个角度说,王敖诗歌中的综合能力则表现在他对想象力的不平衡的出色而又凌厉的驾御能力上。就当代诗歌的地理特征而言,这种不平衡标示着一种新的诗学的赫然登场。也可以这样认为,这种不平衡源于作者对诗歌力量的独特的把握。这种新型的诗歌力量最独异的地方就在于,它全然漠视流行的诗歌趣味,径直为当代诗歌建构了一种面貌卓然的诗歌记忆。  相似文献   

7.
只有到了21世纪初,新诗才比较彻底地完成其中国化、草根化过程,开始成为中国年轻一代的真实心理需要与精神追求,完成一个自下而上、逐步升华提高的过程。网络诗歌、地方性团体与新红颜写作是当代诗歌的三支建设性力量。当代诗歌所取得的一切成就出于中国诗人们的自由的创造。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与中国文化的走向成为当今学术界的重要问题。本文从中国写作问题的语境出发 ,分析当代中国写作基本特点和发展形态。主要讨论了白色写作与零度写作观 ,文本间性的写作观 ,消费时代的身体写作 ,最后探讨全球化时代中国身份的“重新书写”。认为当代中国写作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为谁写、怎样写、写什么 ,应该在“发现东方”的文化策略中坚持“中国写作立场”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使中国当代写作话语成为可以同西方中心主义写作话语对话和互动的东方话语代表。  相似文献   

9.
当代诗歌并没有疏离时代,亦没有疏离读者,相反,当代诗歌的写作,它期待和呼唤的是一种能够进行创造性阅读的专业性读者。正是在这种创造性的阅读阐释中,作品的含义和魅力才会展示出来。当代诗歌正是通过在写作和阅读方面的现代性变革,实现了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型,从而建构了新型的文学“三R”间关系。  相似文献   

10.
当代诗歌的语言本体意识与当下以口语写作为中心的写作现象自然地保持了距离,通过语言对虚无性的深度体验与精神探索,构成了当代诗歌书写的可能,李心释所具有的语言学家、诗人双重身份,使得他的诗歌书写有效地深入到诗的语言内核,对当代诗歌写作、诗歌史的诗学建构、以及诗歌突破文体边界走向当代社会与生命意识的建构,均产生了较为重要的话语启示。  相似文献   

11.
现代女性小说的梦幻书写与传统女性梦幻书写截然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现代女性主体的精神成长,是一种具有鲜明时代色彩的现代梦幻书写.这在现代女性小说对梦想的自主追求、回望往事与想象未来、对社会现实的梦幻思索等方面的梦幻书写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当代诗歌的写作资源经过几次调整之后开始转向形而下的当代生活.在后现代文化语境中,当代诗意逐渐呈现出困难或者说万难性质.就是说,当代诗人在精神和物质的双重讹诈下寻找到了见证当代生活的方式和勇气,并创造出一种妥协的、让利性质的"诗意".此外,当代诗歌美学特征的转向还来源于诗人对口语叙事能力的把握和处理.而张德明的诗歌写作,正是对当代生活"万难诗意"的认同与表达.其作品展示了细碎而怪异、驳杂而丰富的当代个性经验和体验,风格上则体现出冷硬、幽暗、反讽等等后现代特征.张德明用自己的写作表明了当代诗歌可能具有的难度和限度.  相似文献   

13.
主要以诗歌为载体的中外当代文艺作品中的"红树林"书写,在内容与形式上不太一样。本土显得有些单一、刻板;域外却与之相悖,更符合艺术的本性。  相似文献   

14.
齐梁宫体诗向来以靡艳著称 ,被斥之为“色情文学”。从道德角度看 ,这种判断固然有道理 ,但作为一种文学现象 ,我们还须从文艺的角度去审视它。它的价值在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文学自身的本位回归。宫体诗在写实技巧、描绘修辞、音韵格律上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为后来唐代诗歌的繁荣起到了投石问路的作用。另外 ,宫体诗产生的背景也值得我们注意。魏晋南北朝这一特殊时期所孕育出的宫体诗无论从文学还是从社会的角度分析都包含着一定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15.
新疆改革开放三十年中,新疆汉语诗歌创作经历.了新边塞诗歌创作、新生代诗歌创作和多元化诗歌写作三个阶段。第一个十年的新疆汉语诗歌创作表现了“诗言志”,“文以载道”的精神;第二个十年的新疆汉语诗歌创作大都强调审美,注重对诗歌形式的继承与再发掘;第三个十年的新疆汉语诗歌创作转向了对日常生活的书写。  相似文献   

16.
1990年代以来,“中间代”诗人已经在“诗路”上前行了20余载,与他们取得的成就相反,这拨诗人从命名到写作还存在着诸多争议和问题,使其内心呈现出难以排遣的精神焦虑与压迫感.而作为沉潜、内敛的一代,他们面对物化时代的文学生存环境,却以坚韧的性格和不断精进的诗艺手法,守护着诗歌的尊严,为诗坛树立了一面精神风旗.  相似文献   

17.
诗歌创作理论与实践,是毛泽东诗歌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诗歌创作的精神实践性质、主客体条件、思维特性及诗歌语言等方面,可以探讨毛泽东关于诗歌创作规律和方法的理论,这些理论在毛泽东的诗歌创作实践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