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逐渐进入新常态时期,在新常态下城市转型发展是基本的发展规律,而城市交通规划作为对城市未来发展存在极大影响的公共政策也必须要做出对应的调整。尤其是随着"十三五"的到来,我国城市发展方式、产业结构、发展环境等都会出现较大的转变,在此背景下,城市交通规划必须要以交通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促进低碳交通运输的全面发展,实现集约运输,建立现代化的城市交通运输系统。本文对新常态下我国城市发展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具体的城市交通运输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许多省、市颁布了城市交通噪声控制法规,大部分城市都是执行国标“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我国因交通噪声源的技控技术和经济实力不够,缺乏科学的管理方法以及管理工作与交通运输发生冲突性的矛盾,使城市交通噪声成为污染环境的主要声源,难以达到国际规定的标准要求。为控制城市交通噪声对环境的污染,我们通过在工作中的一些体会并结合外省、市降低环境噪声工作的经验,对“城市交通噪声控制途径”进行了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3.
交通拥堵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涉及到城市常住人口、就业岗位、GDP、土地资源、能源、环境和政策等多个领域。建立交通拥堵的社会经济影响的系统动力学模型,以研究城市交通与社会经济互动关系,可分析社会系统、经济系统、资源系统、了解环境系统和城市交通系统之间相互复杂的关系,了解城市交通拥堵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同时通过调整限号政策状态,研究在交通拥堵变化的情况下,社会经济系统的动态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4.
城市交通中弱势群体的社会排斥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通弱势群体分为生理性和社会性两大类。目前我国城市中的交通政策、交通基础设施与交通工具设计等未能充分考虑交通弱势人群的实际需求,从而造成了其社会排斥问题。生理性弱势群体参与城市交通的社会排斥主要包括基本出行、教育和就业、消费娱乐、社会心理几个方面,社会性弱势群体参与城市交通的社会排斥则主要表现在空间、时间、经济、社会关系网络几个方面。解决我国城市交通中弱势群体的社会排斥问题,可在构建效率与公平兼顾的城市交通发展策略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公交优先发展模式,实施交通需求管理策略,降低弱势群体出行的交通成本,建立城市交通中社会排斥的评价与反馈机制。  相似文献   

5.
进入 2 0世纪 80年代以后 ,随着日本城市交通设施的不断完善和汽车数量的急剧增加 ,尽管对日本经济的发展有所促进 ,但也加剧了城市道路的拥挤和城市环境的恶化。这给市民的健康、生活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等都带来了危害。因此 ,加强城市交通管理 ,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 ,减少和消除汽车交通堵塞 ,降低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 ,保护城市环境不受破坏就成为日本政府部门和全社会共同关心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在分析重庆主城经济建设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 ,探讨了主城交通规划与经济建设衔接过程中存在交通建设滞后 ;城市交通规划对城市交通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考虑不够 ;城市交通规划在经济建设中缺乏应有的地位 ,也缺乏先进性和灵活性 ,满足不了未来经济发展的需要等问题。要解决上述问题 ,必须大力发展立体交通 ,继续加大交通建设的投入 ,加快建设步伐 ;作城市交通规划时充分考虑产业结构调整对城市交通带来的影响 ;建立交通规划法律体系 ,加强交通规划的实施管理 ,实施滚动规划 ,定期对规划方案进行局部调整。  相似文献   

7.
城市交通管理公众参与机制的要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保证城市交通系统的有效运行,改善城市生活环境,需要应用多种手段进行交通管理。提出了交通管理公众参与机制概念,并对城市交通管理公众参与机制要素进行了系统分析,指出城市交通管理公众参与机制的参与者、组织者和工作程序是城市交通管理公众参与机制的基本要素。强调了公众参与手段与其他手段相结合是实施城市交通管理有效综合途径,对于确立科学的城市交通发展战略,逐步解决城市交通的供需矛盾等交通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城市交通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密切。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政府重视,城市交通发展非常迅速,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精神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得到较大满足。但是经济社会发展也对城市交通发展起一定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为经济社会发展与城市交通发展不成比例关系,即随着经济社会迅速发展而对交通发展的投入越来越少,交通发展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9.
在分析重庆主城经济建设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探讨了主城交通规划与经济建设衔接过程中存在交通建设滞后;城市交通规划对城市交通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考虑不够;城市交通规划经济建设中缺乏应有的地位,也缺乏先进性和灵活性,满足不了未来经济发展的需要等问题,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大力发展立体交通,继续加大交通建设的投入,加快建设步伐;作城市交通规划时充分考虑产业结构调整对城市交通带来的影响,建立交通规划法律体系,加强交通规划的实施管理,实施滚动规划,定期对规划方案进行局部调整。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可持续交通的内涵,分析了我国城市交通的现状及产生城市交通问题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研究陕西省信息化发展水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旨在探索提高信息化发展水平、促进经济快速健康稳定发展的路径。根据信息化指数模型对陕西省信息化水平进行测度,同时运用最小二乘法对该省信息化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作回归分析。分析表明,信息化水平对陕西经济发展有较大贡献率,信息化指数每提高1%,带动国内生产总值相应提高0.124321%。同时提出促进陕西省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对策:加强政策法规建设、打造信息化人才队伍、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  相似文献   

12.
城市中心商贸区交通组织模式及整体控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释了城市中心商贸区(CBD)交通组织模式的基本内涵,提出了交通整体控制理念。从CBD的人流集聚特点出发,分析其交通组织的基本原则,建立了CBD的基本结构模式。按照该结构模式,探讨了城市及步行核心区的合理规模,以及CBD内、外部交通的整体控制方法。根据以上探讨,提出了当前城市规划及交通设计中应注意的一些重要问题,旨在为我国的城市交通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完善中国的交通事故认定机制,从法理上分析了中国现行交通事故认定机制的缺陷:交通事故认定书的证据定性与其制作者的交警身份不相称;交通事故认定过程缺乏监督;交通事故认定由集体决定,缺少直接责任人;对错误的交通事故认定书,依赖于诉讼过程中由法官对证据的或然采信机制予以救济。分析认为,彻底改革中国的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机制的良策是由交警认定走向专业委员会鉴定制,并相应地建立省、市、县三级鉴定的救济制度。  相似文献   

14.
城市区位战略随交通变化的决策与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交通与城市功能定位关系结构模型;改善了康威斯断裂点模型,以使其更具"动态性";同时定义了"时空距离",建立了交通条件变化对城市辐射范围影响的算法,以及城市功能定位的决策程序。对中国众多城市在新的交通环境条件下的重新定位具有方法上的借鉴作用。最后以重庆为例,提出了重庆在未来交通环境下城市的定位策略。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交通机动化和汽车私人化迅猛发展,主要城市都不同程度地遭受着交通拥挤的困扰.以往缓解交通拥挤问题主要依靠供给政策和行政措施,然而实践证明运用供给政策调节往往陷入“交通拥挤—扩建道路—私人交通增多—公交需求减少—交通更加拥挤“的恶性循环.在给出了Downs-Thomson及Braess两种通勤悖论的基础上,分别证明在某些条件下提高道路交通容量是无效甚至起反作用;分析了交通拥挤收费的经济学原理,证明拥挤收费可以有效解决通勤悖论;介绍了拥挤收费的国际经验;探讨了中国实施拥挤收费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强调中国应该结合供需政策,运用收费机制纠正市场失灵,引导人们科学出行,从而缓解道路拥挤,发展绿色城市交通.  相似文献   

16.
随着城镇化水平的迅速提高,城市交通问题越来越进入公众视野,面对城市交通拥堵和以此造成的环境污染现状,从整个交通系统构成入手,通过改变交通出行理念、优化路网设施及出行工具、发展智能交通等措施,探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7.
博物馆“A”形区域交通改善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是较难处理的五路交叉,同时还受到附近其它诸多设施的影响,其交通改善方案,涉及城市的各个方面,从博物馆区域所处位置出发,交通改善须结合整个路网的改造,采用平交措施平加以解决,改善方案对呼和浩特市城市建设将产生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论兰州城市公共交通的政府管制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微观管制经济学入手,探讨了兰州市城市公共交通的政府管制行为,并就优化政府管制行为提出了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近代的交通近代化进程充满着城乡冲突、公私冲突、新旧冲突、强弱冲突和华洋冲突,这几类冲突又往往交织在一起,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局面,构成了近代中国复杂的城市景象。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私人小汽车拥有量的快速增长,城市交通拥堵等问题日益突出,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已成共识。但对发展公共交通的探讨通常过于注重如何降低居民出行的经济成本,片面强调公交优先是对工薪阶层和低收入人群的优先。为了引起人们对私人小汽车与公共交通竞争发展条件下被忽视的"公共理念"的关注,使公共交通真正成为所有人的选择,必须在"公共理念"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现状提出一系列发展公共交通的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