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赵翼和钱大昕、王鸣盛,是乾嘉时代以考史著称的三大史家,他们的治史精神及其各自的代表作《廿二史札记》、《廿二史考异》、《十七史商榷》,可以反映出这一时代学术发展的精神面貌和史学研究的基本特色。三部史著虽齐名并称,但就其影响而言,《廿二史札记》显然远远超过钱、王两书。究其原因,钱、王两书过于专门,对于考订  相似文献   

2.
自瓯北(赵翼)在其《廿二史札记》一书给《三国志》的书法定下专门以"曲笔"替曹魏"讳败夸胜为得体"的"铁案"之后,历来有史界名家力主此说并为之张目,致播及社会人云亦云,信而不疑者甚众。然而,当我们平心细究《三国志》,发现瓯北给《三国志》书法定性为"曲笔回护"的论据是根本不存在、不真实的,其所得出的结论也因此是不可靠、不能成立的。研读《三国志》的书法是一个很严肃的事,需要尊重客观真实的历史和科学求证的严谨态度。不重视权威名人的研究成果固然是不可取的,而对他们盲目崇信同样也是有害的。  相似文献   

3.
赵翼的主要文学著作为《廿二史札记》与《陔余丛考》二书,其主要价值是在史论方面具有创造性的贡献,如他相当成功地运用比较史学方法、心理分析方法,而且善于提取一代之大事,分析其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从而反映出一个时期历史的特点,其研究成果对近代通史和断代史研究有深远的影响,具有启迪后世学者的非凡价值。  相似文献   

4.
前文《<三国志札记>驳论》(载南充师院学报<哲社版>一九八八年第三期),对赵冀《廿二史札记》中考论《三国志》之有曲笔回护诸条,已粗陈胸臆陋识,因篇幅所限,犹有未周焉。兹作续篇,以言未尽者。  相似文献   

5.
目录学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从汉代刘向、刘歆父子编成《别录》、《七略》算起,迄今已有两千多年漫长的历程。汉魏六朝时期关于目录的编撰和目录的研究就形成了一门学问,当时称之为“流略”之学。至于“目录学”成词说法不一,目录学家姚名达先生认为始见于清乾隆间王鸣盛之《十七史商榷》,在其古代,则与校雠学形成二位一体,名实近似,缭绕不清。另一说法是,起于北宋仁宗时苏象先在《苏魏公谭训》卷  相似文献   

6.
版本学和目录学都是研究书本身的学问,古代统包摄于所谓“校雠”学之内。同一书每有不同版本,识别其真伪,比较其优劣,考证其异同,研究其流变,很自然地成为专门的学问。书籍既多,遍读不易,遂又有目录之学。目者条其篇目,录者取撮其旨意,扩而大之,则可以定群书部类,别学术源流。目录既明,则于读一书之前已知其大略及渊源流变,所以前人每谓目录学为“学中第一紧要,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王鸣盛《十七史商榷》)。版本目录之外,尚有校勘之学,它旨在订正讹误,恢复作者原著的本来面目。近人程千帆先  相似文献   

7.
清人赵翼所著《陔余丛考》的史论部分,集中反映了其史学观念和治史方法,尤其体现在历史编纂学、史学功能、史家责任和比较研究法方面。这些观念和方法又在其《廿二史札记》中得到继承与发扬。文章以此两书为中心,从史法、史事和比较研究法3方面探讨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展示赵翼史学观念、治史方法的嬗变历程。后世探究赵翼史学问题时,不应厚此薄彼,当给予《陔余丛考》更多的关注和肯定。  相似文献   

8.
近取《红楼梦》脂本与程本对读,见其间文字不同处甚多,随手抄录,略加排比,成札记若干条。取其较重要者,依类相从,分为六节。其余另编《程高改窜文字》,附札记后。 此札记以比较两种版本为基础,对书中被程高窜改之文字,试做一全面分析,以说明其窜改之主要方面、用意和手法,以及对原书造成之损害。 《红楼梦》前八十回之经程高有意窜改,久无异议。至于各种脂本间之异同,论者每以  相似文献   

9.
孙吴谋荆州述论杨洪权荆州为东汉末年热点地区,为三国鼎立症结所在。因陈寿为蜀汉人,故国之情使其在《三国志》中叙事先蜀后吴,述蜀、吴荆州之争含糊其词。本文试图通过考察孙吴谋荆州过程,辨明一些史实,以厘正赵翼《廿二史札记》中“借荆州之非”条①,加深对荆州争...  相似文献   

10.
藩镇割据是唐五代时期重要的社会问题。清代史家赵翼在其《廿二史札记》中多次谈到唐五代藩镇问题,对藩镇兴起与演变,藩镇割据原因,藩镇骄兵,藩镇暴政以及历代控制藩镇的对策等方面进行考证、归纳和评述,这些评论对研究唐五代史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太史公曰”发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史公曰”是《史记》中司马迁评价历史人物与事件的标志之语。学界对《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太史公曰”的理解仍存在着歧义,而如何理解这一问题涉及到如何认识司马迁对屈原的态度问题。结合屈原的作品和司马迁的思想,可以看出,其传赞高歌了屈原热爱故国、坚守高洁和追求美政的精神。传赞还反映出,司马迁对屈原的认识也受到贾谊的影响,但最终经过反思,仍然肯定了屈原殉国的崇高精神。  相似文献   

12.
司马迁撰写《史记》,以黄帝为首,其中体现的黄帝观影响后世深远,值得专门研究。学界研究黄帝,多以司马迁的记载为基本材料,但目前尚未见到专门研究司马迁黄帝观的论著。根据司马迁《史记》文本,从材料出发,用历史学方法归纳、概括司马迁黄帝观的内容,分析和揭示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条件,有助于今人科学认识历史上的黄帝观。研究认为,在司马迁之前,黄帝只是神话传说,司马迁一变而为正史实录,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文明起源的书写形式,完善了中华文明史系统;从司马迁描写的黄帝看,黄帝实有其人,有家有业,有家人,有后裔,而且有生有死,“黄帝崩,葬桥山”,传说中的人物由此变成了客观存在的历史人物.而和司马迁同时的汉武帝却惑于神仙方术,相信黄帝铸鼎飞升;司马迁的黄帝观以理性的描述内容,抑制了当时一些人神秘化历史人物的消极倾向.司马迁在描述中还隐含了道德史观在内,在他看来,黄帝之所以做出了杰出历史贡献,是因为黄帝“修德”;所以,司马迁表彰黄帝就在“彰明德”。这一观念,延续了西周以来的道德史观传统,更加凸显了道德在历史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赵谦著述考     
赵谦一生著述丰富,其著作多涉及文字、音韵,属浙江道学学系,学术影响很大。以前认为赵氏的著作多已散失,只存《六书本义》《声音文字通》《学范》三种,研究发现其存世著作多达七种,其中《考古续集》藏于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均不记载。该馆在记录赵氏著作时,混淆了实为一人的赵谦和赵古则。文章对赵氏存的这七种著作进行了考述。  相似文献   

14.
司马迁与《易》学有较深远的渊源关系,司马迁笔下人物的人生观深受《周易》思想的熏陶。禀承《周易》的人生观,司马迁对待人生,提出“不令已失时,立功名于天下”,人们应当“自强不息”,能够“见几而作”。同时个人必须具有谦逊、礼让的品质。再者,司马迁接受了《周易》物盛则衰思想的影响,提出个人应当“进退盈缩、与时变化”,处在人生的巅峰,必须及时引退。人生不应太沉迷于权禄,应视之如浮云。  相似文献   

15.
司马迁在为蔺相如列传的过程中,从搜得的旧闻中选择了三个典型的“故事”予以叙述,它们分别是完璧归赵、渑池会通、退让廉颇。但在处理与加工这些“故事”的过程中,司马迁尽力发挥了其卓越的想象力。表现出非凡的叙事艺术技巧与能力,并以历史浪漫主义的态度塑造了蔺相如的人物形象,令史学与文学的结合恰到好处,无愧创作出的《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相似文献   

16.
本文拟从比较司马迁与王国维对匈奴前史的追溯着手,去揭示<史记>所反映的历史学观念是如何从根本上不同于以<春秋>、<左传>为代表的先秦史书.在帝制儒家意识形态力图迫使史学就范于经学的附庸地位时,司马迁不但用<史记>捍卫了历史学的独立型态,而且突破了此前已有的编年和轶事记录这两大叙事传统,从而为"真正的"中国历史编撰学之形成树立起划时代的标志.  相似文献   

17.
《吊屈原赋》先唐注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贾谊《吊屈原赋》是汉赋名篇,历代注释甚多。早在汉魏六朝时期,就有胡广、服虔、应劭、郑氏、李奇、邓展、苏林、张晏、如淳、孟康、韦昭、晋灼、臣瓒、徐广等14名注释家为其作注,这些注释文字主要保存在《史记》三家注、《汉书》颜师古注和《文选》李善注的征引中。早期注释或注音,或释词,或解句,或校勘,促进了《吊屈原赋》的解读和传播。  相似文献   

18.
唐人张守节《史记正义》,系学术价值最高的《史记》古注之一。宋人合刻《史记》三家注时,以《史记集解索隐》为本注,以《正义》为增注附刻其内。编刻者为减少与《索隐》注文的重复,对《正义》删削独多。自《史记集解索隐正义合刻本》风行于世,单本《史记正义》遂湮没以至失传,明人已无缘复睹《正义》全貌。20世纪初叶,日本泷川资言从传入彼邦的《史记》古本栏外标注,手辑《正义佚存》一千余条,后散入《史记会注考证》相应《史》文之下,自谓"略复张氏之旧"。然而宋人吕祖谦、王应麟、胡三省等人著作中大量征引单本《史记正义》,泷川均未寓目。笔者从王应麟《玉海》辑得所引《正义》105条,其中67条为《史记》三家注合刻本所遗佚。这批《正义》佚文对深入理解《史记》文义甚有价值,尤其是所引张华《博物志》,为解决司马迁生年疑案提供了确切的文献根据。  相似文献   

19.
司马迁笔下的历史人物,极具文学色彩,其性格表现与历史功过,无不体现司马迁以人物承载历史的史书创作的人文情怀。项羽、韩信、刘邦等栩栩如生的形象,演绎着《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文学价值与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20.
《报任安书》是研究司马迁生平、思想以及《史记》撰写情况的珍贵资料。任安获罪的经过直接关系到司马迁对任安的态度,《报任安书》的写作时间和司马迁受宫刑后忍辱苟活的目的,这些对正确解读《报任安书》以及司马迁的心路历程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