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7 毫秒
1.
《史记》之注甚多,而古注传世者有三家,即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古注皆单行,标字列注.与原书各为一书。而《集解》有宋淳化、绍兴朱中奉、淮南路、蜀大字本,《索隐》有明毛晋汲古阁本,唯《正义》单行本已亡佚。  相似文献   

2.
唐人张守节《史记正义》系学术价值最高的《史记》古注之一。宋人合刻《史记》三家注,于《正义》删削甚多。合刻本大行于世后,单本《正义》即在中土失传。20世纪初叶,日人泷川资言从传人彼邦的《史记》古本栏外标注,手辑《正义佚存》一千余条,散入《史记会注考证》相关史文之下。读《史》者盛赞其便。20世纪中叶,程金造发表《史记会注考证新增正义的来源和真伪》,宣称佚存《正义》系以伪为真,十分之九出自彼邦人士的伪托。其说迄今仍被学界奉为定论,备受尊崇。细审程文,其引据立论的泷川资言的一段文字,竟是经他精心剪辑而成以利其批评的伪本。 程氏从佚存《正义》中精心选来欲证明其为伪托的例句,经逐条平议,反而证明其非张守节所作莫属。佚存《正义》实为失传已久的部分《正义》的重见天日。泷川资言不愧为张守节功臣。程氏的妄说则须推倒,以免贻误后学。  相似文献   

3.
《史记·五帝本纪》疑诂(十二则)张家英近年研读《史记》,时有所疑,间作札记;复不自量力,思为之解诂。传世最早之《史记》训释文字,为裴《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三音合称“三家注”,附见于通行之《史记》全本;其收集资料之较全者,则为日人泷...  相似文献   

4.
建安黄善夫所刻的《史记》,是历来学者公认的宋代名刻之一,上海涵芬楼《百衲本二十四史》即据此刻本影印。黄本《史记》,合集解、索隐、正义为一书,卷首集解序后有“建安黄善夫刊于家塾之敬室”双行木记,目录后有“建安黄氏刻梓”篆文双行木记;宋讳缺笔至惇字。考宋光宗赵惇,兼讳敦、弴、錞、鹑等字,可见此书当为南宋中叶宁宗庆元至嘉定年间(1195至1224年)刻本。  相似文献   

5.
司马贞《史记索隐》声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司马贞,字子正,自号小司马,新旧唐书无传,生平事迹不详。据《史记索隐序》自题“朝散大夫国子博士弘文馆学士河内司马贞”,可知他是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据《唐书·经籍志》,他还做过润卅(今江苏镇江)别驾,可见江南也曾留下过他的踪迹。司马贞撰《史记索隐》30卷,今三家注合刻本通行于世。本文音切一依中华书局排印本《史记》(1972)。  相似文献   

6.
《史记》的语言,史称文言文的典范.自该书问世后,上起东汉,下至隋唐,为之作注者不下数十家.可惜的是,至南宋时代,这些注解几乎全部亡佚.流传下来的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是现在最通行的注本、史称“三家注”.这是一部特殊类型的集注.它虽然以人名、地名的考证和史实的考核作为集注的主干,但是对词义的注释亦特别重视.虽然《集解》、《索隐》和《正义》成书时间不同,但是注释《史记》的宗旨、注释词义的方式方法以及安排的体例却是大同小异的,特别是在对词义训释方面,他们都力求从该书语言的实际出发,遵循着随文立训的基本原则,把形训、音训和义训的传统训诂方法  相似文献   

7.
元代至正二年刻苏应龙所辑《新编类意集解诸子琼林》,节录了《刘子》各章的大段文字。以此本与其他传世本互校,其衍、脱、讹、倒者,有此本不误而其他诸本皆误者,亦有此本误而其他诸本不误者。此元刻为《刘子》自宋刻以下所见到的最早传世刻本,在《刘子》的版本系统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故为之校理。  相似文献   

8.
《毛诗正义》注疏分合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诗正义》从体例上看是对毛诗经文、传、笺的阐释,其原貌以正义为主,只标经注起止。南宋绍熙年间始合正义于毛诗经注本中,遂有《毛诗注疏》之称。南宋晚期建本又引《毛诗释文》附注疏之中,称之为附释音《毛诗注疏》,是为其后各本注疏之祖。注疏合著渊源有自,引注附经可以追溯到刘歆、马融,而唐人将音注字旁,又开宋人《注疏》、《释文》合刻本之先河。将《毛诗正义》与经、注、释文合著,实现了文字、音读、疏义的三统一,成为一直沿用至今的标准体例,为《诗》学研究提供极大的便利,但割裂疏文,却造成讹误增多、疏文支离、认读阻塞和义注疏混称等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9.
在朱熹以前,宋人《诗经》学著述,无虑数十百家,然见存者少而散佚者多,其尚为人道及者尤稀。朱熹《诗集传》固为宋人《诗经》学之翘楚,今人屡喜称道其书。朱氏于《诗》学勇于反古,创获颇多,而《集传》引本朝人《诗》说则有二十余家,可知朱子非不重视学术传统者。然此书所引宋人之《诗》说究出何种著述,其传播、存佚,以及对朱氏之引述目的如何认识与评价诸问题,皆探讨《诗经》学史与读《诗集传》者所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0.
裴骃《史记集解》的注文散入《史记》本书,是六朝后期《史记》版本的一次重大变化,由此产生一种新的《史记》版本形式———百三十卷夹注本。六朝写本裴注《史记》残卷《张丞相列传》、《郦生陆贾列传》,是最早的夹注本实物遗存。考察两残卷中散置的注文,可知原本八十卷的《集解》注释体例为“标字列注”,变为六朝写本“散注入篇”之后,不仅于裴注原文有所增损改易,而且注文散置混乱,无规范。但由于散注者的目的在于方便阅读,尽管被分拆散置后的注文已非《集解》之原本旧式,然裴注的内容仍基本保存。从裴注的散置状况来看,六朝写本与宋刊本及今本并无大的变化,传世《史记》版本之源,殆可追溯至此。  相似文献   

11.
《史记·项羽本纪》中有下面两段话,一段是: 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另一段是: 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常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这两段话都是项羽在垓下溃围、彻底失败时说的,为人们所熟知。但是其中两个“当”字,究应如何解释,却往往被忽略。《史记》三家注(裴骃《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在两处“当”字后,均无注文。一般选木也不加注。个别注  相似文献   

12.
钱钟书的《管锥编·史记会注考证》以日本人泷川资言的《史记会注考证》为论述标本,探讨了有关《史记》的诸多问题。他对《史记》史学地位的肯定、对《史记》编排有失协调问题的揭示、对司马迁天命观之矛盾的诠解、对《史记》深意的挖掘以及对《史记》文学性的探讨等,对今天的《史记》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五经正义》为经学义疏的结集。这部著作的一个重要价值,就是孔颖达的疏(以下简称孔疏)中引用 的《说文解字》原文,所用的体例主要有全引、节引、叙引等三种。本文对《五经正义》孔颖达疏中所引《说文》各条进行了 穷尽式辑录,所辑引文285条,与今通行大徐本(陈昌治本)进行了逐个比对,对有差异的条目,参考有关文献,力求考得 是非;对一致的条目在附录中逐一列出,以求对《说文》的使用和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4.
《史记》彭寅翁本校异类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代彭寅翁所刊《史记》本为见存两种《史记》三家注本的最早刊本之一,其文献学价值自不待言。安平秋先生云:“这部彭寅翁本《史记》在版本研究和学术研究上具有独特的、无可替代的价值。”(语见其所撰“日本宫内厅书陵部藏宋元版汉籍影印丛书《史记》影印说明”,线装书局,2002年)最为扼要中肯;张兴吉先生更以所著《元刻(史记)彭寅翁本研究》(凤凰出版社,2006年)为之发皇。此本之优劣短长益以明白,殆少幽隐。今以此本与今日通行之中华书局点校本相校,窃冀能对点校工作稍有“添砖加瓦”之贡献。  相似文献   

15.
《史记集解》是现存最早的《史记》注本,裴骃广泛搜集和征引汉晋注释家的成果,将传统的经史注释方法与史注新法融合起来,在注释的内容、方法上都取得显著的成果,在史注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16.
李斯《上书秦始皇》,又题《谏逐客书》,载在《史记·李斯列传》、《昭明文选》卷第三十九.注释则有《史记》的崔骃《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和《昭明文选》的李善注.  相似文献   

17.
胡培翚《仪礼正义》一书保存了大量的引《诗》例证。通过穷尽考察胡培翚《仪礼正义》一书引用《诗经》的例句,可以还原胡培翚《仪礼正义》引《诗》的特点与成就。《仪礼正义》所引《诗经》的内容、特点、方法反映了胡氏治《诗》的特点。胡培翚诠释《诗经》,不逊色于同时代专治毛《诗》学者所取得的成就。对胡培翚《仪礼正义》引《诗》进行研究,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对《仪礼正义》展开研究,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清代皖派朴学家解经之特色。  相似文献   

18.
阮元主持校刻的《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是目前最通行的《尚书》版本 ,但其中错误很多。不仅阮刻本存在着不少漏校、误校、校记选录不当、刊刻新出错讹等问题 ,用唐石经等 11种本子作参校 ,发现《四部备要》翻印本、世界书局及中华书局影印本、北京大学出版社标点本等 ,也有一些新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尤刻本《文选》李善注中载有感甄故事,通过与《西溪丛语》、《默记》中有关记载和考证的分析,可以推知现存《西溪丛语》中自"李善注《感甄赋》云"以下恐非姚宽所引,而是后人补入,而姚宽未尝见此"《记》曰"一段注文。要利用《西溪丛语》此文,以证明尤刻本别有所据或尤刻本出赣州本别本,恐均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20.
《汉书》写本的各异形态展示出其在写本时代的缤纷面貌,我们今天能看到的《汉书》写本呈现众多形态,有节抄本也有完整抄本,有白文无注本也有注本,还有注本的节抄本。虽然不能忽略传世《汉书》文本构成的两个层次,但综合今本《史记》、《汉书》用字的差别,以及《汉书》诸写本、《群书治要》古写本所节抄《汉书》部分用字情况看,传世刻本《汉书》基本上继承了颜注写本的文本面貌,保留了更多《汉书》原始的用字风貌,与其它古写本形成显著差异。分析文本面貌与传世刻本的区别,揭示古书在从写本时代到刻本时代的流传过程中文本面貌由纷繁逐渐趋同的一般趋势,可以看出促成这一变化的正是印刷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