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6 毫秒
1.
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及其大规模应用使人类迈入“智能+”时代。从批判“异化劳动”到提出 “消灭劳动”,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分工造成的“异化劳动”思想在“智能+”时代已具有经验的现实。“智能+”时代,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为“消灭异化劳动”创造了日益充分的条件。“软工作”兴起意味着劳动复归为一定程度的人的本质活动。资本与劳动的博弈出现了有利于劳动的趋势。“智能+”时代,“软工作”兴起,变革僵硬的劳动制度、建立新的劳动认知框架成为时代发展的内在要求。整个社会应遵循协同、互利、合作、共赢的价值准则。资本主义历史暂时性和社会主义历史必然性更加凸显,劳动正义必将成为整个社会共识。信息革命以来劳动形式和劳动内涵的不断嬗变确证了“智能+”时代是复归人的本质时代。  相似文献   

2.
智能时代的技术革命及由此涌现出来的一系列现实问题,给法律史研究带来了诸多机遇与挑战。法律史研究若要契合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实践,须自研究目的、研究价值、本体论问题的认知进路等层面展开一场自我"革命"。研究发现,在人工智能时代,法律史的研究目的将会挣脱传统"人—人关系""人—社会关系"的束缚,演变为建构良性的"人—人秩序""人—机秩序""机—机秩序"的新模式。法律史的研究价值将会自观念主义、技术主义、现实主义层面发生转向。有关法律史意义上的法的概念、法的渊源及古代法的发展过程等问题的探究,也将会被植入深刻的技术"烙印"。随着人工智能时代法律史研究深度的增进,"技术如何为研究服务"将会是另一个值得法律史学界探究的主题。  相似文献   

3.
人类进入互联网时代,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正带来第四次工业革命,逐步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引领人类进入智能时代。新一轮产业变革中以生产力中物的要素代替人的要素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本文基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指出智能劳动是相较于传统意义上的普通劳动而言的新型劳动方式。如果以智能劳动为分析对象,揭示智能劳动创造价值,依然可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得到解释。每一次革命性的技术进步会带动整个社会的变革,尤其是产业的革命。作为一项划时代的科技成果,人工智能则能够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和学习,直接参与人类改造世界的活动,并表现出与人类理性思维方式完全不同的思考逻辑,从提升产业业态、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推动资源的优化配置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类与技术的深层次联系。同时,在众多发展中国家中,我国有望成为人工智能竞争中的领跑者和带动者。在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进程中,国际产能合作已成为开展经贸合作的重要内容,我国应根据沿线国家技术状况布局,以大数据为核心,构建开放共享、质优价廉的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发展平台,推进产业演进,生成新兴产业并改造原有产业。让"人工智能红利"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强大动能,助力推动共担共享的全球治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4.
作为引领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核心驱动力,人工智能通过知识与技术两种形态介入现代社会劳动过程,将对现代社会生产力产生深刻影响。其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人工智能促进劳动者整体高效化生产、推动劳动工具整体自动化发展、带动劳动对象性能整体优化,从而形成合力,促进现代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会造成部分劳动者被替代性增强、导致部分劳动工具被淘汰率提高、引起部分劳动对象被依赖度上升,进而阻滞现代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对此,需要从个人、企业、政府三方主体实施有针对性的措施来加以应对。  相似文献   

5.
在大数据等新技术的支持下,人工智能迎来新一轮革命。新一代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将给人的发展带来双重影响:一方面,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有利于进一步促进人的生存社会化,为人的自由发展提供可能性;有利于带来更多的自由时间,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可能性;有助于消除异化劳动,促进社会关系的合理化。另一方面,它将在人的劳动权利、人的思维方式以及人的伦理等方面构成新的挑战。面对新挑战,需从社会层面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减少失业问题、思维异化问题以及技术伦理问题,以使人工智能最大限度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ChatGPT作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典型代表,是由美国人工智能研究实验室OpenAI研发并推出的一款基于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的大型语言模型,该应用一经问世便风靡全球,掀起一场广泛且深刻的大讨论。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人工智能发展的最新成果,进一步向有感情和通用人工智能的发展目标迈出了一大步。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及其广泛应用,被认为正在重塑着人和人类社会,人类在享受新技术带来的便利时,也将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突出地表现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对于人的异化,重塑人的交往、人的思维和人的劳动。信息时代人的异化问题的研究,需要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规定出发,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深入分析人的异化现象,并为应对人工智能引发的危机寻找突破口。人的本质具有三重内涵,即交往、思维和劳动,交往是人的本质的独特体现,思维是人的本质的现实表现,劳动是人的本质的内在规定。随着认知技术与神经科学的迅猛发展,生成式人工智能以其独特的模拟能力,表现出对马克思所描述人的本质的异化的确证,即人的创造物威胁着人的主体性发展。包括:人-机交往、数据化交往、数字化生存引发的人的交往异化;人机结合、依赖智能、机器生产带来"超越"的人、"弱化"的人、"虚无"的人;人与物、人自身的劳动异化等。面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引发的人的异化危机,亟须价值理性在智能时代的回归与复兴,亟须正确认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价值与限度,亟须重视对人的生命的终极关怀,因此深化生成式人工智能引发人的异化的反思,一是要重构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工具属性,即认识到人工智能不过是人类的"新工具"、认识到"新工具"的与众不同、用好人工智能这个"新工具";二是审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价值与限度,即必须回归人类自我价值审视、实现人工智能自我价值塑造、重视人工智能的发展限度;三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的应然归旨,即构建可控的、安全的、可靠的人工智能。  相似文献   

7.
劳动教育在育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写道:"从工厂制度中萌发出了未来教育的幼芽,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1]556-557这说明:第一,劳动教育的方式要和特定时代的生产方式、劳动方式联系起来;第二,劳动教育既能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挑战杯"实践团队一直关注人工智能条件下的劳动变革,研究这种变革对劳动教育的影响.当下人工智能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及其对劳动方式的影响已经逐步展现在我们眼前.对此,我们应该如何认识这些劳动变化?这些劳动变化对于我们将产生哪些影响?在这种劳动变革下劳动教育该如何实现育人目标?对于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上海师范大学何云峰教授.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从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出发把握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创立了以劳动本体论为基础的劳动哲学体系,实现了人类社会历史哲学的革命。马克思劳动哲学将劳动工具纳入人类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发展史进行考察,揭示了劳动工具作为人类物质生产劳动实践手段的本质,认为劳动工具既具有主体性又具有客体性,并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特点;阐明了劳动工具的制作与改进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创造劳动工具是人类真正属人活动开始的标志,而劳动工具的改进不仅提高劳动生产力,也改变着物质生产劳动组织形式、物质生产资料所有制以及劳动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劳动工具机械化的社会历史影响进行了专门分析,认为劳动工具的机械化是资本主义物质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的基础,使资本主义社会物质生产劳动效率快速提高,为社会发展创造了更丰富的物质基础,机械化劳动工具取代强体力劳动,为减轻劳动者劳动强度以及妇女走出家庭进入社会奠定了技术基础,但机械化劳动工具被资本家垄断,致使劳动主体异化,劳动财富的创造者成了无产阶级。马克思把劳动工具的发展演化与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演进统一起来进行综合分析,阐发了劳动工具发挥社会历史作用的具体路径,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  相似文献   

9.
现代人工智能的“可信任”研究通常关注的是人对智能算法的信任问题。但在风控领域逐渐转向AI“合理怀疑”能力的要求中,算法对人的“信任”也已成为人工智能伦理的重要问题。风险防控本身就是如何信任一个人的问题。在现代未来学思维下,人把对信任与怀疑的规划都交付给技术,以降低风险率。人工智能风控技术以数据和算法作为信任人的方式,这是智能时代“后人类”的一个必然的社会深度脱域特征。因而,人工智能风控相对于其他智能技术需得到独特的哲学关注。但是这种算法信任主导下的风险防控,必然面对正义性的考量。在人工智能物逐渐被作为一种能动主体的情境下,实现其在风控场景中对人的“合理怀疑”也成为智能风控的基本伦理要求。  相似文献   

10.
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表现出对自由的张力和限制,亟需以合理的视角审视人工智能,为人工智能的应用正本清源。事实上,马克思自由观为诠释人工智能提供了立体化呈现维度。以自由劳动之维观察,人工智能下的劳动消解传统分工,使劳动复归自觉,具有科学性和社会性动向;以自由时间之维观察,人工智能延伸了通往自由王国的自由时间;以自由个性之维观察,人工智能的终极指向是生成自由自觉的类存在,这三个诠释维度之间彼此有着密切的关联。在正视人工智能时,也要警醒人工智能技术在资本逻辑驱动下容易成为异化人和削弱人本质力量的工具,只有这样才能从人工智能的变革中挖掘人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在批判和改造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异化理论,以及赫斯"金钱异化"理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著名的异化劳动理论。马克思认为,劳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劳动却发生了异化,所以劳动异化即人的本质异化。异化劳动作为一个过程,有四个方面的规定:工人与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工人与自己的劳动行为本身相异化;人与人的类本质相异化;人与人相异化。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正确世界观的发源地;体现着深刻的理论完成和系统的哲学确证;带有显著的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辩色彩;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批判资本主义提供了理论武器;为我们解决改革发展中出现的异化问题提供了理论启迪。  相似文献   

12.
劳动解放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必要前提,而人工智能是用科学技术解决劳动解放问题的重要手段。人工智能在介入人类劳动的过程中,通过改变人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存在方式,解放劳动力,进而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然而,在资本逻辑主导下,人工智能的应用进一步加剧了人的本质的异化,引发技术性失业潮、人的主体性危机和交往异化等问题。基于此,建议从主体、制度、价值导向和教育等维度对人工智能加以规制,使其更好地助力劳动解放,进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在思考未来人与人工智能的关系上,存在人工智能将淘汰人类的取代论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与人类无关的外在论两种倾向。我们提出第三种路径,即数字生态下的智能关联主义。智能关联主义并不注重在人类和人工智能之间进行区分,而是将之还原为数字生态的信息体,信息体即被一定的数字环境赋形的数据。在赋形的信息体基础上,当代人工智能技术基于解释性路径,形成了与行动元和其他行动元的关联,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更大的数字生态信息层,而人与非人、真实与虚拟、自然与社会的行动元都是这个信息层上运行和展开。这个数字生态的信息不断构造出新的关联,而新的智能关联进一步促成了人与智能体在行动元基础上的共同进化。  相似文献   

14.
《新少年》2011,(5):36-36
都说劳动最光荣,劳动在充满想象力的人的眼里,可并不只是又脏又累。只要增加一点点小创意,在新式劳动工具的帮助下,劳动也会变得轻松又有趣。  相似文献   

15.
智能时代劳动工具“类人化”塑造着新的人机分工劳动配置,以人为中心的劳动关系的瓦解促成了人机劳动共同体,人类与智能机器分工与协同的劳动称为第三种劳动。在智能品牌传播业务执行中,人机间并非单方面替代与被替代的竞争关系,而是互惠式增强关系,即人工智能的生产力和效率优势通过人类劳动者与技术间有意识、功能性的协作来实现。在此劳动关系中形成了新的人机劳动形态:提示、审核、修改、提问。互惠式增强关系的形成机制是系统的反身性,它是一种可持续、可反馈的构建动态协调人机关系的能力。品牌传播业务运作流程中存在两种反身能力:日常反身能力与紧急反身能力。基于人机互惠式增强关系,有效释放第三种劳动的生产力及提升品牌传播价值,需要围绕如何建构有效的协同式增强关系展开,即顺应人机共生趋势,“功能互补”与“价值匹配”兼顾,警惕“逆分工”削弱人机系统的反身能力。  相似文献   

16.
异化理论是马克思理论中的核心概念,这一理论指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不仅劳动产品发生了异化,就连劳动本身和劳动的人也发生了异化,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创造了极其丰富的物质财富和它对人性的摧残和泯灭这一事实。同时,马克思还从人的需要入手,将批判的视角历史地、逻辑地延伸到了人的休闲生活领域,并对与之对应的异化休闲进行了批判,使得异化休闲具有了深刻的实践活动根源。异化休闲标志着人彻底异化的完成。  相似文献   

17.
数字劳动是数字经济时代社会生产劳动的全新形态,它在表征劳动层次跃升的同时,也在劳资关系重构中使得劳动异化形式在主体、客体、本体和权力关系等四个维度发生演变。数字劳动异化产生了严重的社会后果,它加剧了人与技术的关系失衡,导致了新型劳资矛盾,破坏了全球数字生态,对以数字经济为主题的全球未来发展提出了新问题和新挑战。面对数字劳动异化带来的严重社会后果,如何揭露当代资本主义数字劳动的异化本质,进而超越数字劳动异化,构建中国特色和谐数字空间,业已成为我国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为此,可以从技术逻辑、制度逻辑和数字逻辑三个方面入手,协调推进技术价值观培育、数字命运共同体构建和数字生态建设。旨在把握数字劳动辩证逻辑的前提下,实现对数字劳动异化的超越,促进经济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逻辑审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劳动者的劳动是贯穿其异化劳动理论四种表现形式的逻辑线索,人与人的异化关系是其异化劳动理论最具本质的表现形式;其二,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成立的逻辑前提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在此前提下,异化劳动理论衍推出重要的逻辑推论是关于人的解放。在当代社会语境中,它对于中国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和现实意义,即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必须拒斥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异化,而拒斥两种异化的核心是拒斥人发展的异化。由此,拒斥异化有效的解决途径是通过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拒斥人发展的异化,进而有效解决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异化。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迭代和实际应用,其越来越成为科技革命的关键力量,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动下,当今社会正在进入一个人机融合、共创共享的智能时代。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分析人工智能的发展内涵和实践路径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着重要意义。一方面,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极大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它以智能技术变革为向度催化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在伦理和安全方面,人工智能算法存在伦理安全的“缺口”,应构建算法善治与计算正义的法理模式,高质量促进人工智能至真至善地发展。  相似文献   

20.
语言里充满着辩证法。如果一位哲学家有兴于这个问题的探讨,他将赞叹:语言——人类这个神奇的工具,竟是哲学研究的一个绝妙的渊薮!语言学不是哲学。然而,在语言研究中,我们不会不注意语言里潜伏着的物质与精神、内容与形式、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无限与有限,特别是那些依一定条件而互相转化的种种辩证法因素,对于人类的思维和言语交际,该有多么重要。人是万物的灵长,因为人有从劳动中创造的手、脑和语言。手是感受器官,也是劳动器官。劳动工具,无论简单和复杂,在一定意义上说,它是人的大脑支配下的手的延长或扩展。大脑是思维的器官,语言是思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