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易经》是华夏先民在建设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漫长岁月中集体智慧的沉淀。其一,《易经》所保存的“八卦”,乃是我国早期的文字符号,曾对我国观念形态文化的形成和文字的产生,起过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其二,《易经》之卦辞、爻辞,是古人卜筮经验的总结,它所透露的思想观念,乃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伦理思想等多种思想发生发展的原始胚胎,促成了我国古代学术的孕育成熟。正是基于这些,我们认为《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源。我们认识《易经》的文化价值,应当上升到这一高度。  相似文献   

2.
《易经》是华夏先民在建设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漫长岁月中集体智慧的沉淀。其一,《易经》所保存的“八卦”,乃是我国早期的文字符号,曾对我国观念形态文化的形成和文字的产生,起过不可磨灭的巧史作用;其二,《易经》之卦辞、爻辞,是古人卜筮经验的总结,它所透露的思想观念,乃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伦理思想等多种思想发生发展的原始胚胎,促成了我国古代学术的孕育成熟。正是基于这些,我们认为《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源。我们认识《易经》的文化价值,应当上升到这一高度。  相似文献   

3.
隐逸思想通常被认为源于儒、道两家,孔孟和老庄通常被奉为隐逸思想的开创者,这是一种误读。隐逸源于《易经》,可从《易经》中的阴阳五行观念、刚柔共济思想以及《易经》中的"贤人"与"隐士"进行考辨。《易经》把人天性中的刚柔与外界环境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特殊的人生哲学,无论是在现实人生中的积极进取,还是退让隐忍,儒、道两家都可以从《易经》中寻觅到为之所用的文化因子。因此,《易经》应是隐逸思想的发源地。  相似文献   

4.
《易传》发展了《易经》的伦理思想 ,使《易经》由一部卜筮之书成为伦理学著作。它的天人合一的道德本体论 ,强烈的民族意识和以仁义为核心的道德范畴体系奠定了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基础。研究《易传》的伦理思想具有重大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我国古代的一部《易经》,真象一座由五百七十六块长短砖建筑起来的迷宫,两千多年以来,引起了许多思想家、政治家及考古学者的极大兴趣。 《易经》中的卦辞、爻辞不但记述了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许多情况,为研究我国古代社会提供了可贵资料,其中的哲学思想特别是辩证法思想尤为珍贵。这使《易经》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殊价值。虽然其中的辩证法思想象古希腊罗马时期的一样,是朴素、直观的,甚至是带有猜测性的,但是在认识的万里长征中无疑是开始迈出了重要的  相似文献   

6.
《易经》是中华文化和思想观念的真正源头,是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学说或者说是对人们影响最大的学说,《易经》思想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21世纪是中华民族的世纪,《易经》思维是21世纪中国经济管理模式在世界舞台演出大剧最重要的基础,是建立中华民族与中国企业在全球化条件下具有真正竞争力的思想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7.
英国诗人理查德·伯恩嘉藤是当今欧美文学界了解中国易经文化的最重要的研究专家之一。一方面,伯恩嘉藤早与《易经》结缘,深受易经文化的影响,着迷于其中博大精深的世界,潜心研究达五十余载;另一方面,他积极模仿《易经》进行诗歌创作,其诗集《易》便是2016的诗作。他借助诗歌创作,从诗歌的结构、思想内容等方面诠释《易经》的深刻内涵,再现易经文化的无穷魅力,促进了易经文化在国外的传承与接受,也让更多读者了解其与众不同的诗歌,体现了诗歌的神奇魅力。伯恩嘉藤是一位多产的作家,出版了诗歌、散文、译著等数十部,有些诗作被译成90多种语言,在欧美文坛享有盛誉。此外,他是20世纪70年代"剑桥国际诗歌节"的开创者,也是几十年来"剑桥徐志摩诗歌艺术节"的策划人,值得中国研究者的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8.
文章认为,《易经》是一部占筮之书,是用八卦和六十四卦符号系统和卦爻辞来预测人事吉凶、指示人们活动的,依然没有摆脱殷人巫术宗教的羁绊.而《易传》则从人文文化的立场,从哲学的角度解释《易经》,抛弃了《易经》的宗教神学内容,继承了《易经》的符号系统,并保留了《易经》中以天道切合人道,天人贯通与神人合一的基本精神,使它们成为有用的思想资料而保留在《易传》的天人合一思想体系中.《易传》的基本精神依然是先秦的儒学,但吸收了道家的天道观,是儒道思想文化合流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周易》的家庭伦理思想包含《易经》和《易传》的家庭伦理 ,它们分属两个不同的伦理思想体系 ,二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它们的融合形成了传统家庭伦理思想的源头 ,对中国社会的伦理、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理雅各对《易经》的翻译及其研究问世以来便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评论。在《易经》西传史上,理氏的《易经》英译及其对《易经》的研究是里程碑式的,对后来从事典籍研究和翻译的中外学者有着多方面的启示。理氏《易经》英译本主要包括理氏英译《易经》的学术准备、英译包括《易经》在内的《中国经典》之动机、英译《易经》的底本及其相关参考书考辨、关于理氏《易经》英译的评析、理氏《易经》英译本的体例、译本特点,旨在探析其易学思想。  相似文献   

11.
被儒家称为“六经之原”的《易经》,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渊源,中国古代的学者无不覃思精研《易经》,并凭借它阐发自己的哲学思想。生于明清之际的顾亭林先生也十分重视对《易经》的研究,他五十八岁那年在好友程贞夫、李紫澜家里讲《易》,从六月开始一直到九月方毕,李子德有《讲〈易〉毕奉谢宁人先生》诗。亭林晚年曾纂过《易解》,惜未有传。即使这样,在《日知录》以及亭林先生的文集、书信中还保存了他研究《易经》的思想和成果,颇能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12.
《易经》叙事要素与叙事意义论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易经》的叙事,在叙事要素上表现为明显的集体性和客观性的叙事主体、天人相应的叙事结构、吉凶因果的叙事逻辑、开放环形的叙事时空等,研究《易经》叙事,对于中国叙事文化基因的探讨和叙事学的中国化建构,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周易》的家庭伦理思想包含《易经》和《易传》的家庭伦理,它们分属两个不同的伦理思想体系,二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它们的融合形成了传统家庭伦理思想的源头,对中国社会的伦理,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哲学的《易经》和《易经》的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哲学发展规律看,《易经》是一部以筮书为形式的古代哲学著作;从《易经》成书的时间、作者的政治地位及成书的目的看,《易经》是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著作,《易经》的思想主旨是周人的政治哲学。  相似文献   

15.
从哲学发展规律看,《易经》是一部以筮书为形式的古代哲学著作;从《易经》成书的时间、作者的政治地位及成书的目的看,《易经》是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著作,《易经》的思想主旨是周人的政治哲学。  相似文献   

16.
由南开大学吴克峰博士撰写的专著《易学逻辑研究》(2005年12月人民出版社出版)一书,已于今年10月第二次印刷了。此中原因,笔者认为是该书较好地展示并深入地研究了中国古代逻辑学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易学逻辑。《易经》成书以后,孔子始作《易传》注解发挥,汉初武帝时又立《易经》“博士”,此后历代研究不绝,由之而成的研究成果汇集为庞大的“易学”,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被列为“群经之首”,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堪称“显学”。从西方逻辑发展史上讲,所谓逻辑学就是研究推理的学说。其所以称为“逻辑学”,原因…  相似文献   

17.
《易经》、《老子》之"道"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易经》与《老子》之"道"及其"反"、"复",既有表面上的用词相同、相似之处,又有概念内涵上的相互关联之处,还有其所反映思想上的不同之处。《老子》之"道"为点、是生成的原因,《易经》之"道"为圆、是被生成的结果;《老子》之"道"为水,《易经》圆"道"上的《坎》、《坤》也象水;《易经》中"反"、"复"同义,《老子》中"反"、"复"之义相反。《老子》通过阐述"道"之"反"、"复",反映出与《易经》不同的思想。  相似文献   

18.
《易经》是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热点之一。可是,我们的祖先究竟为什么要建构这样一个繁密的体系呢?如果我们能从《易经》的思维模式和心态追求方面予以考虑,就不但可以找到这一问题的答案,而且还能够发现《易经》在中国哲坛和思维发展史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周易》亦称《易经》,儒家经典之一,被列为十三经之首.《周易》主要分为《经》、《传》两个部分.《经》大约萌芽于殷周之际,《传》为战国或秦汉之际的儒家作品,是用以解释《经》的.《经》、《传》均非出自一人一时,而是经过长期不断的加工而成的.1973年出土的长沙马王堆汉代帛书《周易》与今本《周易》有部分不同之处,此足以证明《周易》成书经历了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周易》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独具特色和魅力的文献,它不仅对中国哲学和美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而且对中国古代的宗教、科技、医学  相似文献   

20.
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中国的文化艺术带来了新生机,《易》的研究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著名学者郭沫若、顾颉刚等人开始从史学、文学、哲学等角度去研究《易经》本身,取得了一些成绩,为《易》的研究开辟了道路。近年,《易》的研究开始有了新局面。但到现在为止,有些文章在解释《易经》经文时,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随意性,这原因是没有弄清楚卦爻辞的体制。而弄清楚卦爻辞的体制,是正确训释《易经》经文的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