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尊“他”重“异”--中国近现代翻译伦理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是人类为了实现特定目标和意图而进行的有意识、有选择的“自我”与“他者”两种文化的交际行为,复杂的翻译行为需要翻译伦理的规范和约束。中国近代和现代两个历史阶段的翻译实践所折射出来的翻译伦理观念——尊“他”重“异”,即:尊重他者,重视“异化”,并提出当代翻译伦理研究所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蒯因的“初始翻译”为我们展示了翻译的相对性特征,这样的相对性特征既涉及译者自身的观察与理解,又涉及目标语言使用中的意义表现“倾向”。在蒯因那里,“初始翻译”并非完全意义上的翻译,译者总会在现实的和可能的语义世界中追求与言者之语义的同一,当然,这样的“同一”追求在外延主义的要求下又总是难以实现的,除非我们回到译者与言者所处的主体性地位的认识上来。不论“初始翻译”如何体现意义确立的“倾向”决定,译者与言者的主体性地位总是为我们提供语言行为发生的普遍性基础,即作为理性存在的纯粹语义基础,翻译的“不确定”只是我们走向“确定”的过程与环节,人类社会语言行为的发生及表现形式遵循着共同性的理性规定与认知模式。    相似文献   

3.
司显柱的《功能语言学与翻译研究——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建构》从功能语言学视角构建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在对该书结构和内容进行简要介绍和评论后,发现该模式既有优点又有有待商榷之处。优点是在言语交际行为框架里包含了言语交际所涉及的因素,使得言语交际所涉因素与言语行为框架系统产生互动作用,将翻译批评研究与功能语言学联系在一起.扩大了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理论基础。但在以下几方面还存在不足:对“翻译”及“翻译质量”的定义不明确、翻译中言语行为所涉因素及“语境”的涵盖范围模糊、语篇功能与语篇类型的关系及语篇功能与语言功能的关系不确定以及翻译中的“对等”与评估参数设置不全面。另外,其客观性有待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4.
与穆雷教授就“翻译教学”与“教学翻译”一说提出不同意见,认为“翻译教学”与“教学翻译”虽概念不同,但在我国的翻译教学中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既要重视“翻译教学”,也不能忽视“教学翻译”。如果将二者截然分开,不利于我国翻译教学的顺利进行,也不利于大批翻译人才的培养。因此,对国外翻译理论我们要深入研究,经验证对我们有用者可合理接受,对不符合我国国情者不可盲目搬用,对西方翻译理论术语的盲目搬用不利于我国翻译学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道德增强技术以不同于传统道德教育手段,降低传统教育的时间与空间成本来调节人类的道德动机,实现人对“善”的目标追求。技术增强的效果促使人类行为无一例外地趋向“善”,这是否是屏蔽人类自由意志对恶的判断能力,是否是对自由意志的反叛?趋于“善”实现人类的进步,预示超人的降临,但是技术加持的超人如同“赛博格”,这是否又是对人性的反叛?两次反叛的重心显示出人与技术的关系问题,技术要以“自然”的道家伦理去实现人,而不是把人作为手段,才能消解两次反叛带来的伦理沉思。  相似文献   

6.
翻译中的文化特征:异化与归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在翻译过程中 ,对文化特征处理一般有两种方法 :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异化”手段和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归化”手段 ,考虑到不同的文化特征 ,译者应结合翻译目的、读者对象和文本类型等采用适当的翻译方法 ,尽可能在源语和目的语之间建立起文化上的“对等”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汉语中出现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词语。为了让更多外国人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迫切需要把这些特色词语恰当地翻译成英语,准确传达中国独特的文化信息。根据目的论,翻译行为由行为的目的决定,即“目的决定手段”。诺德提出的“纪实翻译”和“工具翻译”对汉语特色词的英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是一位可以自由纯熟地运用双语写作与翻译的女作家,但对张爱玲翻译行为的研究仍然缺乏系统性、整体性.本文从生态翻译学角度解读张爱玲的翻译行为,期望对张爱玲翻译研究提供帮助,并引起更多学者探析张爱玲翻译行为.本研究表明张爱玲的翻译活动体现了生态翻译学中的(1)翻译行为的“适应”;(2)翻译行为的“选择”;(3)翻译过程中所体现的“译有所为”.  相似文献   

9.
中国学习者的“汉语思维”是其有效进行英语交流的主要障碍,而这种不利于英语学习的思维方式恰是“翻译法”统治下的英语课堂教学的产物。目前“翻译法”的课堂操作暴露出两大问题,一是将作为目的的翻译(“交际翻译”)和作为手段的翻译(“教学翻译”)混为一谈,二是翻译手段的课堂运用多盲目、欠合理,致使教学翻译无法实现其应有的良性作用,反而阻碍了学习者“英语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包括“五步曲”在内的一些教学设想旨在避免教学翻译的负面影响,使之促进学习者“英语思想”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人类凭借翻译而致力于沟通的努力是伟大而崇高的。数千年来 ,人类始终没有放弃过对翻译的努力 ,一代又一代的翻译家们在”不可为”中争取有所为 ,而正是通过他们的有所为 ,人类得以共存与不断沟通 ,人类文明得以不断延续与发展。好的翻译是忠实、科学和艺术的美妙结合。一、关于“忠实”如果说在介绍绘画、音乐作品时对原作的色彩、线条或者曲调加以改易将显得荒谬绝伦的话 ,那么理想的翻译也不允许对原作随意窜改。在这个起点上要求的是绝对忠实 ,我们并没有“百分之七十、五十、三十”的选择。很明显 ,此时的“忠实”与“客观真实性”同义…  相似文献   

11.
作为近年来国内翻译领域的一个持续性话题,“翻译暴力”引发了诸多争议,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内翻译研究文化转向以来所面临的深度困惑与视阈瓶颈。不同的语言体系经过自身历史的演变与社会生态的进化而对意义的生成、储存、呈现与传输模式完成了独特的建构,族群间思维的天然性差异必然会在译文中通过碰撞、交叉与互补来实现互文性转化,体现了语际间互为进化与共生的形态、方式与过程;而将翻译的种种可能性与现实性加以暴力化论述则有悖于人类的思维伦理,某种程度上造成翻译从整体观层面被负面化解读。“翻译暴力”是翻译研究文化转向之后的“主体滥觞”与“文本解构”的结果,曲解了翻译的性质,是对翻译的“最深的误读”。基于此,从翻译的历史经验、意识形态话语、互文性本质三个方面对以“翻译暴力”为典型的文化解构翻译批评范式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2.
赛珍珠对中国文化无限敬仰,其普天一家的文化观影响着求同存异的文学观和尊崇原语的翻译观的形成。在文学创作中,她具有宽广超前的视野,通过文学活动促进人类心灵的共识。在翻译中,她通过异化策略,保留汉语特点和汉语文化形象,促进东西文化的交流。在文化观、文学观和翻译观的合力作用下,赛珍珠的翻译呈现出通过模拟中国人的心理机制再现汉语表达方式、行文习惯,传达汉语文化习俗和意象的风格特点。  相似文献   

13.
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的难点之一,也是翻译讨论的焦点之一,由此产生过不少诗歌翻译理论。论文结合钱钟书"化境"论圆览中和的翻译思想,分析人类思维的"普遍核心"意识与诗歌可译性的内在联系,通过比较中外译者英译汉诗的策略和技巧,探讨汉诗英译时诗歌意象的传递和共享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诗歌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歌翻译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交流活动。意象是诗歌的要素之一,但由于不同文化在诗歌表现手法上不尽相同,因此在诗歌翻译过程中意象是否可以转换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笔者通过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的探讨,认为“形神兼备”是诗歌翻译的理想境界,但在诗歌的实际翻译过程中进行一定的变通与转换,也同样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种古老的、基本的文学形式,诗歌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及丰富的意象表现社会生活及人类精神世界。再加上音节、韵律等特殊要求,诗歌翻译成为翻译活动中的老大难。文章从语言学角度出发,将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与严复"信达雅"的翻译原则相结合,对海涅的《还乡集82》一诗及其译文进行及物性分析,从而探索及物性理论在文本分析和指导翻译实践方面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6.
梁实秋先生的"雅舍"系列散文和汉译《莎士比亚全集》日渐受到读者和学术界的重视。他的著译题材以"人的文学"、"自由的文学"和"伦理的文学"为主要内涵,反映了文学作品的"审美自律"特征。他以展示普遍的、永恒的人性为宗旨,探索人性特点而又回归传统古典;他坚定地维护着文学的独立和尊严,著译选材交织着"平民意识"和"绅士意识";他注重文学的社会责任感和伦理道德意义,提倡关注现实人生又要胸怀淡泊。梁实秋"审美自律"的著译题材观蕴含了他对于"时代文学"的理解,呈现出与当时主流文学价值相悖的边缘性文学价值,对提升文学作品的艺术品位、彰显文学活动的"审美"本质和"人学"本义等方面起到了重要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计时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如何使汉语计时词汇的英语翻译既保留其文化特色又能使英语读者明白易懂,是每个汉英译者必须解决的实际问题与重要职责。针对干支纪年法、年龄与月份别称、动物生肖、节气、八字等中国传统计时文化进行分析,并试图探索其文化特色词的英译技巧。  相似文献   

18.
图式理论在翻译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图式是“背景知识”,是人们存储于头脑中所有对世界的一般认识,它是人类知识的心理表征形式。将图式理论运用于翻译实践,可以说翻译即图式翻译。在图式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对文本的语言图式、语境图式和文化图式成功转译,方能使读者正确获取源语信息。  相似文献   

19.
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具有厚重的民族文化底蕴,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反映了人类思维的普遍规律.通过对比汉英两种语言中有关"月亮"隐喻的思想基础和文化内涵,分析"月亮"隐喻在文学作品中的种种翻译形式,指出作为共同文化符号的隐喻翻译一方面应坚持文化特殊性原则,着力保持隐喻符号包含的民族文化特色,另一方面坚持文化普遍性原则,探讨隐喻可译性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