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2 毫秒
1.
文章从互文性角度出发 ,探讨了翻译中文本的解构和重构过程。通过对互文性指涉翻译过程的分析 ,认为先期文本无论在文本的解构或文本的重构过程中都起到很大的作用 ,对先期文本互文性的分析可加深我们对翻译过程的理解 ,想象与联想的方式对文本重构有着特殊的意义。对语类互文性、主题互文性、结构互文性和功能互文性的研究也为翻译的文本重构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2.
现代广告语篇借助语言、语体与传播媒介的互文性特征建构和延展了文本意义。从互文性的功能特征角度,广告翻译可在语篇建构的语篇互文性、文化互文性、话语媒介互文性三个层面进行研究。成功广告翻译案例即是译者作为广告语篇互文翻译的“协调者”,将源语语篇受众的认知语境与目的语语篇受众的期待视野重合的互文性协调实现过程。  相似文献   

3.
自翻译研究领域发生文化转向之后,互文性理论以其独特的文本交互关系引起了翻译研究者们的注意并将其引入翻译理论研究中,赋予翻译研究全新的视角。文章也从互文理论出发,着重探讨了新闻翻译中的文本互文性及其转化,分析互文理论在新闻翻译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翻译作为沟通两种不同文化的桥梁起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但由于源语和译语文化巨大的差异,文化意象翻译的丢失似乎不可避免。然而,源于后结构主义的互文性理论很好地弥补了这一领域的缺憾。从互文性角度来看,翻译可以说是在语言、文本、文化和思维等众多层面展开的一项具有互文性质的语言转换活动。在进行跨文化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应该正确理解源文本和与他文本间的互文指涉,仔细揣摩隐藏在语言结构背后的语言和文化特征,适当应用一些补偿手段,处理翻译中的互文指涉。  相似文献   

5.
新闻英语标题翻译的互文性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理论是西方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文化思潮中产生的一种文本理论,互文性理论打破了传统的自主、自足的文本观念,对文本及主体进行解构。互文性不仅见于文学语体中,而且也常见于非文学语体中,如新闻语体、广告语体等。互文性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理解的层次,原文的互文语境由于所属文化圈的隔膜,很难为另一文化体系中的人们所知晓,因此作为语际转换中的“超语言因素”常会成为理解与交际的障碍。  相似文献   

6.
互文性又称“文本间性”或“间文本性”,指所有文本之间的相互转化和吸收,是克里斯蒂娃对巴赫金互主体性对话理论的扩展。文本性使互文性与翻译研究有着天然的联姻,互文性理论能够将宽泛的思考与具体操作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阐释翻译的性质特征和复杂的翻译行为。本文借助互文性概念及其在翻译研究中的作用,重点对罗慕士所译《三国演义》中跋语及注释部分内容进行分析,旨在从互文性视角阐释该译本的翻译特色与策略。  相似文献   

7.
互文性与文学翻译紧密相联。本文试图从互文性与文学翻译的联系出发,着手分析《水调歌头》两英译本民族文化色彩的翻译,并从互文性视角指出处理民族文化色彩翻译时通常采取的三种方法。  相似文献   

8.
互文性从克里斯蒂娃自1967年的首次提出至今40余年的时间里,已经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和长足的发展,特别是近10年,在我国学术界尤其是翻译研究领域,已经成为研究新热点并且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但是整体上看,互文性翻译研究还存在着重复性研究,理论创新欠缺深度和广度,与本土语境尤其是传统译学思想的理论结合不足等缺憾。本文拟从互文性理论的缘起和发展,国内互文性研究的现状,特别是互文性翻译研究的研究状况,这三个层次进行详细核实的回顾与综述,以期为其继续深入发展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自互文性提出以来,其不断在文学、语言学尤其是翻译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商业广告的创作和翻译过程需要不断开发新的研究途径,充分实现其特殊的商业功能和人际交往功能。探讨互文性在广告创作和广告翻译中的运作机制和应用价值,提出互文性对广告创意与翻译方面的重要启示。运用了互文性的翻译广告应充分考虑译语读者的欣赏能力和文化心理,这样既传达产品的信息,又达到文化交流与传播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自互文性提出以来,其不断在文学、语言学尤其是翻译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商业广告的创作和翻译过程需要不断开发新的研究途径,充分实现其特殊的商业功能和人际交往功能.探讨互文性在广告创作和广告翻译中的运作机制和应用价值,提出互文性对广告创意与翻译方面的重要启示.运用了互文性的翻译广告应充分考虑译语读者的欣赏能力和文化心理,这样既传达产品的信息,又达到文化交流与传播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翻译活动是一种社会运作。模因论以文化模因的模仿与传承来关注语言的社会演化;互文性理论则以文本间的嵌合关系来说明文化的集体记忆与多重话语。两者皆从历时与共时角度将文学翻译活动置于社会、历史场域之中。本文从两理论的共相与异相分析入手,深入探讨了将两者结合用于翻译研究在理论上的可论证性与实践上的可操作性,以期建构一种新的文学翻译阐释模式。  相似文献   

12.
语篇翻译的互文性研究方法是语篇翻译研究中的一种新的研究方法。是一种对于解决翻译领域里一些深层次问题的可操作性强的方法。通过对朱丽娅·克里斯蒂娃等各种互文性理论系统化的梳理,起到了整合的学术效果。通过对语篇翻译中的互文性阅读、互文性接受能力、互文性语境的讨论论证了互文性理论是语篇翻译的核心。  相似文献   

13.
翻译的“文化转向”与文化建构主义视角为翻译学研究提供了反思的机会,文章从和谐译理一说着眼,重点反思了文化建构背景下的文学翻译研究新旧视闽冲突;1.译语,即译者翻译时所使用的语言,并非译入语;2.文学翻译的标准不应是传统的“二元对立”而是关注主体间性的“三位一体”的和谐标准;3.原作的身份与地位被解构,而译作的地位得以构建,它有时发挥着首要的、第一位的作用,甚至决定着原作的命运;4.文学翻译乃至译学研究对诸如哲学、文化学、文艺学等相关学科的反作用力与后者对前者的影响一样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4.
从微观层面看互文性与文学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介绍互文性这一概念的发展过程及文本中互文参照的分类情况,从微观角度(词、句层面的具体互文性)探讨了互文性对文学翻译的影响和价值。通过分析原文中前文与现文具体语料的互文现象及其给译者带来的问题,提出了几种文学翻译策略,即直译、文化替代、文中注释或脚注、省略和音译。  相似文献   

15.
互文性理论与翻译的关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互文性理论的提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探讨互文性理论与翻译之间的关联。互文性理论与翻译之间的关联可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一即译者对原文中互文性现象的正确理解将有助于译文对原文的正确表达;二即翻译活动本身也是一种互文活动,译文与原文之间的关系就是一种互文性关系。  相似文献   

16.
海特姆和梅森建构的互文性翻译理论从语篇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互文性在语篇里的功用,帮助译者识别互文链,并在翻译过程中对互文指涉的转换作出调整。但该理论未谈及译文进入目标语文化系统后因调整的关系而导致目标语原有文化词语的互文渗透这个问题,在此略作补充。  相似文献   

17.
汉语“对举反义词”是由两个意义对立的词素构成的双音词,大多为“词素1+词素2”的并列结构,因其概括性强、对比鲜明、造意深远而成为汉语中一复杂而又有趣的语言现象。互文性强调某个特定的文本与相关文本及语境之间的关系;文本的意义产生于文本之间互为指涉的过程中。互文性理论为汉语“对举反义词”的翻译开拓了新思路,通过词序对应、词序调整、因境择义三种策略,寻找中英两种语言转换中存在的互文标记,就能进行最佳互文性翻译。  相似文献   

18.
互文性理论在翻译研究中彰显着愈来愈强的可行性。不论是从广义的对翻译活动的认识、阐释与批评,还是到具体的对翻译文本互文指涉的探求,互文性理论之于翻译研究都有着启迪性的意义与作用。对此在互文性理论视域下,重点探讨毛泽东诗词翻译中译者作为读者、阐释者和作者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从互文性理论的视角对广告文本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在译例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现行的两种互文翻译策略,提出了互文性理论对广告翻译的启示:一是采用蒙太奇式的组合;二是迎合受众的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20.
每个文本都是作为一种源自其他文本的马赛克图案而建构,每个文本都对其他文本加以吸收和转换,所有涉及文化各方面内涵的“前知识”都构成互文性参照.翻译本身也是一个互文的过程.跨文化翻译中的互文指涉,根据其在翻译实践中可保留文化内涵的程度,可采取的翻译策略分为两大类:直接翻译表达和间接翻译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