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延安时期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不仅源于对中央苏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延续,而且也源于中共局部执政地位的巩固以及根据地艰苦环境的需要。基于历史考察和文本梳理,认为延安时期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主要体现在注重党员的学习与教育、党的组织建设、党对群众领导的工作方法、党员廉洁清正等方面。其历史经验在于:重视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在遵守党内法规上的模范作用;反映出党内法规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行为准则的专有性;针对党内突出问题助推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以党内法规建设为实现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化提供制度保障;以党内法规和成文法律确保从严治党的落实。  相似文献   

2.
全面抗战时期,共产国际、联共(布)对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给予了密切关注:维护毛泽东在中共党内的领袖权威;帮助中共开展马列宁主义学习教育;指示中共拓展党组织和健全组织制度;建议中共加强干部管理工作;规劝中共纠正整风运动中的偏差。共产国际、联共(布)的这种关注,对于中共加强自身建设及其领导人民争取抗战的胜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论列宁晚年党内民主思想的精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宁1922年12月至1923年间,在病床上对党内民主建设的思考,被视为列宁晚年的党内民主思想,由口授的三封信和五篇文章组成;代表着列宁一生对党内民主建设的最终思考,其精髓是:党在执政条件下,应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通过制度建设和党内监督来加强党内民主;列宁晚年党内民主思想穿越漫漫时空,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情势下,对中共...  相似文献   

4.
党内巡视制度作为推进反腐倡廉和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制度,已日趋完善,并发挥重要作用。近十年来,学术界对中国共产党党内巡视制度的研究成果较多,主要关注党内巡视制度的渊源、理论基础、实践运行及视角创新等方面。未来可进一步加强中共主要领导人党内巡视制度或党内监督的思想与实践研究,拓展民主革命时期党内巡视制度的研究范畴、研究视角,加强巡视制度的长效机制等方面研究。  相似文献   

5.
中共十七大在执政党建设上突出.党内民主建设"、"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改进候选人提名制度和选举方式"等新亮点,其意义深远.对这些亮点进行深人研究,是中国政治改革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突出了制度建设在党内监督中的核心作用。坚持制度建设、制度创新,是加强党内监督工作的根本途径,也是党内监督工作持续、深入、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7.
党内民主,历来是党的建设的一个重大问题。中共八大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在总结民主革命时期党内民主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国家建设的内在要求,对如何加强党内民主建设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提出了许多富有创建的发扬党内民主的思想和举措,初步形成相对比较完善的党内民主建设的理论。八大对党内民主建设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探索并提出了党内民主的生成和实践途径;加强党内民主制度建设,引导党内民主向制度化发展;扩大党员的民主权利,健全党内民主生活的保障机制。深入研究和借鉴中共八大关于党内民主建设的历史资源,对于今天加强执政党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针对制度层面的党内和谐问题,分析了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影响着党内关系的和谐,有效的制度供给是党内关系和谐的重要基石。指出满足党内和谐的制度需求,必须加快以党章为核心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之后,全面从严治党进入新常态,党内法规制度业已成为党的制度建设的核心内容,在推进党的建设进程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在全面从严治党视阈下研究十八大以来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实际,深入分析了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实践的巨大成果和基本经验,对新时代推进党内法规制度建设进行了探索和思考,提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要坚持"五个统一":整体性和重点性的统一、权威性和民主性的统一、规范性和操作性的统一、传承性与发展性的统一、制度建设与文化培养的统一,严格规范党的政治行为,促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坚强保证。  相似文献   

10.
中共十七大主张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主要的表现是:提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从人民权利、人大制度、政治协商和多党合作、基层民主、党内民主等方面全面推进民主政治建设,还详细规划了政治体制改革这种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方式。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制度的建立经过了长期探索的过程。1927年,中共“五大”选举产生了党的第一届中央监察委员会。同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修正章程决案》初步规定了党内监督制度的基本框架。1928年,中共“六大”建立了“中央审查委员会”。1933年,中共中央决定建立中央党务委员会和省县监察委员会。1945年,中共“七大”决定成立党的中央监察委员会及各地方党的监察委员会。1949年11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党的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制度在全国建立起来了。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倡导和维护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出了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实行了游击战与运动战相结合的军事策略,并在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阶段,抗击了大部分日军和伪军。  相似文献   

13.
抗战胜利后通过分析国内、国际局势,顺应广大人民呼声,中国共产党进了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虽然这一努力没能阻止内战爆发,但其过程不仅使全国人民看清了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反动面目,极大地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为全国人民指明了革命的方向。而且整个和平民主斗争努力的实践,也为后来中国共产党继续秉承和平、民主、协商的精神,领导各党派与全国人民建设新民主主义国家积累了宝贵经验,并在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党的建设基本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宝贵经验。30年的实践告诉我们,要始终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高校党的建设工作,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加强高校领导班子和基层组织建设,不断提升党务工作队伍素质,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途径。  相似文献   

15.
在全国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中,毛泽东为首的中共湘区执行委员会领导的工人运动,成绩最为突出。1923年1月陈独秀着手筹备党的三大时,决定调毛泽东到中共中央工作,4月底,毛泽东到达上海参加中共三大的筹备工作。6月上旬,随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等参加了中共三大。此次会议对毛泽东的政治生涯来说,是一个较大的转变。大会选举新的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陈独秀为委员长,毛泽东为秘书。这意味着毛泽东第一次进入了中共的领导核心。  相似文献   

16.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的实践与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在各方面走向成熟的时期。随着敌后抗战的开展和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立和扩大,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的理论与实践达到了较为完备的形态,不仅为战胜日本侵略者、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为后来党在全国的执政做了重要的准备,对我们今天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也有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17.
共产党开始独立从事武装斗争、夺取领导权活动的十年内战时期,中国广大的知识分子的多数对于中共的事业是持中立或消极的态度的,中共事业的合理性主要是在农民那里得到了充分的认可。抗战爆发后,知识分子对中共疏离的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观,不少曾对共产主义持反对态度的人渐渐缓和起来、甚至于转向;多数曾安于书斋、追求个人天地的以大中学校学生为主体的中小知识分子空前地团结在中共抗日救国的旗帜下;为数不多的以追求自由民主、反对独裁专制为目标的知识分子,也出于对国民政府腐败的愤怒和共产党新民主主义的认同而同情、支持起中共来了;传统的乡绅知识分子在中共放弃阶级斗争和坚决抗日的双重政策感召下,也积极地向共产党靠拢。本文特选取了各派的代表人物闯一多、韦君宜、邹韬奋、李鼎铭等政治心理的发展过程,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得以发展壮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话语及话语权是政党政治权力的突出表现形式,对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而言尤为重要。中央苏区时期,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中国共产党旗帜鲜明地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深刻揭露反动阶级腐朽统治、抨击官僚主义、加强政权建设、破除陈规陋习、倡导文明新风,通过《红色中华》主动发展革命话语,构建革命话语体系,充分动员苏区干部群众参与反帝反封建斗争,在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持续推进反腐倡廉建设、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等方面做出显著贡献。  相似文献   

19.
中共党史通史编撰成果历来是衡量党史研究水平和党史学科建设的一项基础指标。若追根溯源,1951年胡乔木的《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是有关系统编撰党史通史的起点。胡乔木编撰党史通史著作的实践逻辑,是他在20世纪40年代间所参加的党史研究活动。其中,《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的编撰范式主要有:开创了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史的先例;对重要党史事件和党的会议等作出了评析;奠定了党史分期的理论体系。在回顾党史通史编撰的历程时,学界要全面认知胡乔木开创的党史通史编撰范式对其后党史著述书写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