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加强工程实训中心建设 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探讨工程实训中心功能的扩展探索工程实训与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系,阐述了基础性工程操作实训、综合性工程实践以及探索性的创新活动是高素质创新型工科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工科院校培养英语专业创新型人才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二十一世纪的新形势,我国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当今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现状,提出了英语专业创新型人才的概念。其次,作者就当今工科院校英语专业教学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阐述。最后,结合工科院校的特点,作者就工科院校培养英语专业创新型人才的方式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是由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和对人才多种属性的要求所决定的。对人才培养模式理解上的差异影响着它的构建,也制约着其发展与延续、再生与重建。通过对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和实践的考查,认为人才培养模式并不是培养人才的方式方法,也不是其构成要素的简单组合,而是在培养人才中形成的结构状态特征(形态)和运行机制。人才培养模式是目标、制度、过程维度上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产物。进而,就教学型工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超越问题提出了几点看法。教学型工科高校大多均是地方院校,他们的主要任务是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培养科技中坚人才。提出并阐述了以创新为前提的,基础扎实,实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教学型工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4.
21世纪,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在经济社会的重要地位逐渐显现,工科专业作为教育的重要部分,工科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适应当前经济、科技、文化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符合新世纪创新人才培养要求。培养高校工科专业人才应首先采取创新型的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其次建构大工程教育的实践观、整体观及发展观,构建开放式工程训练体系的创新型教育;最后开展终身教育和国际教育,以提高工科专业人才的创新素质。  相似文献   

5.
从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来划分,可以把人才分为复合型人才和专业创新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可以“富国”但不能强国,培养专业创新人才是走强国之路的必然选择.培养专业创新型人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重塑人才观念,形成人才强国的社会共识;(2)构建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体制;(3)建立专业创新型人才任用机制;(4)营造一种宽容失败的社会文化环境,建立创新风险由国家承担的救助机制.  相似文献   

6.
从宁波工程学院光电子专业着手,剖析当前地方本科院校普遍存在的学生专业意识淡薄,实践动手能力差,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等问题。从课程设置,实践环节,教师培养三个方面探索工科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以实现毕业生与社会需求的无缝链接。通过学习德国工科院校的先进经验,结合国家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及自身的教学实际,重点在实践教学环节提出了五点建议以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具有适应社会需求的工程人才。  相似文献   

7.
高等教育综合化与工科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等教育综合化发展趋势对工科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工科研究生教育要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应在六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一是加大教育机制改革力度,二是学习创造学理论和方法,三是创新型人才培养应着力于定位"基本要求加特色",四是推进产学研相结合的协作式培养模式发展,五是充分发挥导师的指导作用,六是营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环境。  相似文献   

8.
针对工科高校中数控专业方向如何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结合多年的理论、实践教学和培训经验,利用详实的数据和真实图例就课程体系建设、理论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等主要环节予以介绍,阐述了数控专业方向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具体方法和特点。  相似文献   

9.
在工科类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实施德育教育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与途径,是完善培养内容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实现技术与人文的统一,可以推进培养目标与企业选才标准的“对接”,也是对国际工科高等教育实践经验的积极借鉴。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教育,培养工科类创新型人才要将专门性德育与渗透性德育相结合,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建设一支创新型德育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10.
地方工科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充分结合高等教育宏观背景和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总体趋势,参照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准,以区域经济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以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工程人才为根本,加强对人才培养观念、定位、模式等的改革与创新,在教学实践中全方位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1.
信息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广泛应用促进了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需要依托技术体系化地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OAM人才培养模式是多维培养体系,包括:设计培养目标( Objectives),建设多元的培养途径( Approaches),应用组合的教学方法( Methods)三个维度。基于教育信息化的应用型创新人才OAM培养模式,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思维应用于多维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对于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围绕科教兴国战略的政策支撑及高等教育改革的明确目标,通过对STEM教育内涵及其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剖析,阐述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中融合STEM教育的意义。文章通过北京科技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践,探索STEM教育视域下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方法。学校融合STEM的跨学科性、交叉性、实践性和探究性,构建本硕贯通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丰富本科人才培养课程模块,深化本科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发展本科人才培养科研启迪方式,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牵引,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推动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提升我国人才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结合CDIO创新模式,探索多学科渗透交叉融合的GIS高科技复合型创新应用人才的培养.通过对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修改以及师资力量的培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的研究确立了新时代GIS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了培养“3S”创新应用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探索了培养GIS高科技创新型人才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电子技术系列课程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实现“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在本科教学改革中强化了作为重要技术基础的电子技术系列课程的教学。同时为了使学生适应现代电子技术硬件软化的趋势,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引入了多种最新的EDA软件,保证了不同的教学阶段EDA技术教学的连续性。文章总结了多年来电子技术系列课程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实践,给出了课程体系的总体框架及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15.
时代赋予了高等教育创新驱动发展新的使命和责任感,在新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创新驱动发展的意蕴突出表现为着力于新时代科技创新教育,着眼于新时代社会创新文化,服务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换三个方面。其内容涵盖自主创新能力、大学创新文化、创新师资队伍和创新人才培育等内容。为保障新时代高等教育创新驱动发展使命的实现,不仅要倚重创新科技需要助推高等教育自主创新能力养成,强调以新时代任务标准指导高等教育文化创新发展,同时还要重视以创新驱动引领高等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注重以智创目标理念建构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育模式。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高素质女性创新人才还极度匮乏,建设人才强国需要女性的参与。女子院校是专门为女性提供高等教育的教育机构,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创新人才应成为女子院校的重要任务。创新人才培养需要有保障系统,而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保障系统,需要女子院校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加强对女大学生“四自’’精神教育,丰富课外科技及学术活动,营造自主学习的环境。  相似文献   

17.
以“质量工程”建设为契机,围绕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环境建设、科学研究方向、模块化课程设置、考试方式改革、工程实践训练、毕业论文等方面探索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强化设计制造技术的培养特色,突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以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促进应用、创新、复合型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8.
Super生涯发展理论是一个纵向研究的理论体系,强调了兴趣、能力、价值观等个体差异对生涯发展的重要影响。基于Super生涯发展理论的核心观点,提出了个性化不仅是创新型人才发展的重要特征,也是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结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任务,探讨了当前高校创新型人才个性化培养的价值取向和实践模式,提出了创新型人才个性化培养的分阶段实施模式、多层次协同教学模式、自主学习模式和生涯发展辅导模式。  相似文献   

19.
针对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问题,采用归纳分析的方法,探讨了大学创新文化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系,提出通过建设积极的大学精神文化、构建创新型教育教学制度和营造校园环境文化等方面构建大学创新文化,培养创新型人才,研究结果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高等学校的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对东华理工大学应用化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提出一些思路和见解。探讨了实践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平台和师资队伍培养等方面的具体改革措施,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