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随同中国现代艺术运动一道起步的中国现代陶艺,正在以一种特殊的、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传统的艺术语言参与中国当代艺术、当代文化的建构,它标志着中国当代艺术多元化格局的成熟和完善.从中国现代陶艺的创作背景、创作理念和文化传统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旨在揭示中国现代陶艺融现代与传统,感性与理性,已由感受泥性、超越泥性大步稳健的走向了演绎泥性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当代女性陶艺开始逐步登上历史舞台。中国当代女性陶艺缘起于80年代的思想解放和90年代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并具有自身独有的艺术表达视角。当代女性陶艺具有强烈的女性生命体验,注重身体的向内审视;注重从女性日常生活体验出发,倾诉传统父权社会下被压抑的女性感受;注重将生命之美与自身感受结合起来,在作品中表达出丰富细腻的情感。  相似文献   

3.
80年代中、后期,中国当代诗坛引人注目是西部诗群。它植根于旷远深厚的民族历史、苍茫辽阔的地域文化和超常艰辛而又充满希望的现实土壤,以着力表现"西部氛围"、"西部意识"和"呼唤浩歌"为其美学追求,成为众多诗歌流派中最有当代中国特色和生命力的诗歌流派,其创作堪称中国西部文学乃至80-90年代中国当代文学精神和艺术上的一座高峰。  相似文献   

4.
《中国当代艺术史 :1989— 1999》以翔实的资料和宽阔的学术视野对 2 0世纪 90年代中国美术进行了一次“全面总结”。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中 ,中国 90年代艺术被表述为精神不断下降直至成为一种世俗的“商业文化形态”的历史。它关于中国 90年代美术“商业文化形态”的论点不仅具有学术研究的重要意义 ,而且在实践上也将对中国美术的未来发展产生长久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明清石湾陶艺在人物陶塑、日用器皿等方面深受中国绘画影响,取得了眸子刻划、衣纹处理两大艺术成就。石湾陶艺受中国绘画影响有着深刻的中国艺术、乃至中国文化的历史大背景,也与明清时期珠江三角洲画师人材辈出、陶艺家颇有艺术素养有关。考察这一历史背景,才能窥见石湾陶艺在中国古代艺术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相似文献   

6.
作为当代南派石雕艺术代表作的鳌园石雕,因为主持人陈嘉庚先生的文化理念与那个特定年代——新中国建国之初十年的文化遇合,成为那个时代和那个时代中人的艺术代言.鳌园石雕有突出的主题,又有多样的文化投射,它是中国历史的画廊,也是中国革命史的画廊,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画廊,也镌刻着陈嘉庚先生个人深刻的文化印记.建设鳌园是陈嘉庚先生在毕生兴办学校教育的同时,以艺术形式教化民众的宏大构想与具体实践.因此,它的价值才超越了那个年代,并不断扩大着它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7.
环境陶艺是公共艺术的一种表现方式,它以独特的材质特性和艺术语言表达着人类的丰富情感.环境陶艺融入唐山城市公共环境艺术空间,具有双重的意义.一方面:环境陶艺的现代艺术创新观念与唐山现代化的公共环境艺术规划思路不谋而合;另一方面:环境陶艺的材质特性和艺术语言是对唐山的历史文脉、陶瓷文化最亲近的艺术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现代主义浪潮在中国的兴起,作为现代主义艺术的重要内容———抽象艺术,在中国曾被诸多美术家广泛接受。然而由于缺乏社会、文化以及审美的广泛基础,至今抽象艺术在中国只能处于边缘而尴尬的境地;但其在中国南方少数经济与文化发达城市中怡然自得发展的现状,又使我们有理由相信,作为学术文化与都市文明的产物,伴随着中国社会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中国当代文化的不断自觉,中国抽象艺术必将成为世界当代文化艺术中的重要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9.
当代石湾陶艺经历了复兴──凋零──再复兴的曲折历程。发展起宏大的创作队伍,出现重视艺术理论学习和艺术经验总结的新风气,形成两大主要艺术流派。改革开放后陶艺创作与生产呈多元化发展态势,但在市场经济冲击下,存在艺术品位蜕化和生产萎缩的隐忧。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的流行歌曲可以清晰地划分为主流意识形态化的流行歌曲与非主流的流行歌曲,而后者与20世纪80年代中期文学上的先锋派则具有某种相同的意味。90年代以来,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全面转型,通俗音乐的大众化、世俗化成为中国文化整体走向中的一种趋势,它以其敏感的神经最先表达着文化的俗化之势。新世纪流行歌曲最大的特点是通过网络传播,反映出主流意识形态对网络歌曲的认可,但也同时显现着中国流行音乐深度模式的衰微。消费时代使得音乐这样的文化艺术也成为以卖点为中心的代名词,中国当代流行歌曲完成了从先锋艺术到媚俗艺术的转型。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国当代绘画艺术呈现出多元化的外观,从视觉传达层面看,其本身也构成涵盖摄影、影视、DV等多元化文化形态中的一元。一般于其多元化的理解往往偏向于"新风格""新主义""新观念"等,而忽视了当代绘画的本体。在影视媒体等的强大冲击下,当代绘画艺术只有充分做到自足的一元,才能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2.
根据浙江余姚河姆渡发现的、距今7000年的早期"彩绘陶"残片,以及全国各个地区的"彩绘陶"发展情况,对河姆渡"彩绘陶"艺术的图案(图形)、色彩与我国其他地区的"彩绘陶"艺术进行了对比论述。以"彩绘陶"艺术为载体,对浙江"彩绘陶"区域性文化与我国"大文化、大艺术"的关系进行了尝试性探讨,并对我国传统图案(图形)色彩的"五色审美观"及其文化内涵的延伸等问题做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论中国艺术教育转型中的文化传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国家政治经济结构的调整,中国艺术教育开始进入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的转型时期。教育理念的相对片面、教育受众群体的意识误差等问题日益凸显,已严重地阻碍了中国艺术教育的发展。"生态式文化传承"这一文化范式的教学理念的提出,意在强调对传统文化进行清晰的脉络梳理,注重中国艺术精神的挖掘和对传统文化独特意蕴的再释。在文化的继承与教育方式问题上,以多元维度与块面结合的方式,探寻一条具有中国本真特色的艺术教育文化新路。  相似文献   

14.
启蒙时代欧洲的中国知识不仅有形而上的知识和思想层面,也反映在比较形而下的日常生活层面,而社会风尚往往又是思想的折射或受其影响所致。以往的论著大多已经比较详细地排比了18世纪欧洲人的艺术口味和中国趣味,文章则试图揭示出,那些影响了欧洲知识界看待中国之眼光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潮流是如何影响着欧洲人的日常生活,并且与中国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的。  相似文献   

15.
当代艺术创作的本土化,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产物,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充分利用传统文化资源进行艺术创作,激发艺术家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具有重要作用。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寻求艺术表达,汲取传统文化资源,重新发掘传统文化资源的价值特点,为当代艺术创作的本土化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从而楚构当代艺术话语权的自觉途径,就显得意义非常。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代高科技和发达的传媒作用下,当代艺术既可以借助媒体进行广泛和快捷的传播,也可以运用新媒体直接进行创作。当代艺术与新媒体的互动关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每一种新媒体和新艺术形式的出现并不能降低或取代传统艺术形式的价值和功能。艺术家的不断创新和世界美术的发展并不是简单按照进化论模式所描述的线性发展的轨迹前进,更不是以西方艺术的发展模式为指向不断趋向统一,而是在不同的文化传统基础之上艺术家自身对当代文化语境的独特体验和感受的表述。世界各国的艺术家既深受自身文化传统的浸染和影响而表现出其地域性的特色,同时也处在国际文化大背景的当代性(同时代)之中。  相似文献   

17.
新媒体艺术的公共性表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媒体艺术是以媒介审美的方式而存在的一种公共性社会文化事件。作为一种公共表意行为与新的文化范式,它与现实生活发生着多维度的公共性意向关系。具体而言,它所表征的公共性含义主要有三个方面:社会基础生活的媒介化转型;主体形象的媒介身份建构;艺术政治学的媒介化命意。在总体意义上,新媒体艺术为当代社会生活与艺术实践确立了新的组织原则与意义秩序。  相似文献   

18.
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中国政治波普”和“泼皮现实主义”,到90年代末21世纪初的“艳俗艺术”……都显示了每个中国艺术发展期的 “前卫性”。然而这个被统称的“艺术当代性”,却日趋泛化出典型的“意义虚无”特征。这种艺术特征的形成因素应该是多元的,但有一个重要的因素起到了关键的作用,那就是后殖民主义的直接影响。对后殖民主义者东方文化想象的迎合、西方艺术资本对中国艺术市场的操控、大众消费潮流对审美观和价值观的影响、“榜样”的树立、避世心理和敏感话题的回避等,都直接或间接地成为了中国当代艺术“意义虚无”的成因。  相似文献   

19.
《蜗居》的热播与停映风波,成为2009年岁末中国社会和网络舆论的公众话题。它以一部电视剧的热映与讨论这种独特的方式揭示了当下中国社会的诸多症结,也显示出社会大众在面对积聚的社会问题时惶惶的无助心态。电视剧虽属虚拟艺术的一种,但作为社会公众文化,其内容主旨均与社会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蜗居》的流行,也必然不同程度地反映出当下时代的价值观念、道德诉求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及态度。  相似文献   

20.
陶艺介入空间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空间”的理解为基础,并结合当今“知觉空间论”,通过对陶艺介入二维、三维室内外空间的研究,从各方面阐述了陶艺介入空间的多种思考,并引发出陶艺介入现代二维空间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