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大学之道的本质探寻──金耀基著《大学之理念》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耀基著《大学之理念》是他关于大学之凝思、遐想、感悟而积年汇聚的论文选集,其对大学理念、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通识教育、学术自由、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与民族化等方面进行了精辟的分析与深刻的评价,其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无论现代大学的职能怎样地多样化,其中心任务仍主要是育人;大学生才是高等教育活动的主体.建立"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在当代高校素质教育中应该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高校实现这个理念的途径应当是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融通教育.  相似文献   

3.
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家费希特在以"自我"为中心的知识学体系基础上,对大学的本质、学术自由及大学教师的使命等高等教育思想进行详细阐述。他认为,大学作为人类智慧不断延续下去而设置的机构,以"学术自由"为其存在的内在本质,以教师和学生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教师是神圣理念的传承者、学科知识的传播者和道德风向的引导者,这些高等教育理念一直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政教(育)合一、官师合一、德上艺下思想传统是一历史重负.应该重构当代中国的大学精神.一方面,继承和发扬现代教育家们关于兼容并蓄、学术自由、通才教育的思想;一方面,大力倡导素质教育、全面发展、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教育的新的大学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5.
人文精神反映了人的内在价值和社会的普遍正义,是大学教育的灵魂.重建大学的人文精神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以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的各类专业人才为办学目标,为人文精神的形成提供自由宽松的思想环境,建立有效的人文教育机制.同时,要注意吸收和利用传统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6.
大学的历史积淀了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推动了大学的发展.大学精神涵括自由、民主精神,科学、人文精神,批判、创新精神等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渗透和大学职能的扩展,当前我国大学精神出现了消解危机,其表征为:功利主义价值取向、学术失范日益凸显、人文精神渐趋衰微.鉴于此,欲重塑大学精神,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就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建立并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创建宽松和谐的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7.
德育是大学教育的应有之意,也是其基础部分,而教育自身有其内在逻辑,即,大学教育的核心精神是自由精神.大学德育教育的失落是本文的逻辑起点,由此本文以"德育教育-人文精神-教育理念-自由精神"为思路,对当今中国大学德育暨教育失落的根源进行了尝试性的探讨,是为对当前大学教育的一次反思.  相似文献   

8.
美国大学实行竞技体育和高等教育同步发展的原则,保证了美国大学生在接受科学文化教育的同时,接受全面的竞技体育教育,做到科学素质、人文精神及健康体魄三者兼备,培养出众多奥运会冠军,是世界高等教育与体育教育完美结合的典范.我国大学竞技体育游离于教育之外,其发展核心理念已不能适应当今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中、美两国教育和体育管理体制迥然不同,美国大学竞技体育发展的先进理念,竞赛组织和管理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对于转变我国大学竞技体育发展理念,深刻理解大学竞技体育的育人价值,改革和完善大学校际竞赛管理制度,有较为重要的启示和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双一流"大学的建设,其理念是为了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根本目的在于高等教育强国。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教育过程、教育方法、教育评价以及师生关系上不适应深化综合改革的要求,需要在推进"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破解所面对的困难与挑战。需从师资队伍、教育管理体制以及促进国际文化教育交流等方面采取对策。  相似文献   

10.
对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进一步探讨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从历史背景、指导思想、科学发展等几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论述,认为古代教育是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坚实基础,但是中国当代的高等教育属于"后发外生型"模式,不可避免地吸取和借鉴了"早发原生型"高等教育的理念和教育模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存在计划与市场双轨制的运行机制;社会主义大学的指导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1.
美国大学人文教育课程评述与启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虽然美国大学在自身的发展中创造了自己的传统——实用主义倾向,但也保留了重视人文教育的传统——那种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的古老传统。现代大学引入中国后,由于近代历史和传统文化等方面的原因,西方式的大学理念很难在中国被完全继承和发展,其中包括西方大学重视人文教育的传统。研究美国大学文理科学生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能为我国提供许多宝贵的借鉴,使中国大学教育逐步融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2.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首先离不开其理念的建设。赫钦斯认为,自由教育是整个社会教育尤其是大学教育的基础,它对抽绎永恒人性,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加强大学凝聚力等方面都起着积极的作用,同时,在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自由教育与职业教育可以实现妥协甚至融合,这些对我国当前在大学理念建设中坚持永恒的自由教育、坚持大学的个性化和整个国家教育特色、正确处理大学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关系等具有明确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尼采的文艺美学理论围绕人性自由这一主题,彻底批判了以"二元论"和基督教为哲学、宗教基础的理性主义传统和道德形而上学,形成了灵肉统一的人性观,实现了人性的完整与人的"自我"创造。  相似文献   

14.
通识教育是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基础,是大学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核心课程是其主要的组织形式。各个大学的历史不同、条件各异,决定了不同大学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从而使得各具特色的核心课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考察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的通识教育理念及核心课程的组织与实施,可以看出美国大学通识教育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价值导向,强调了要立足基础知识的信念,贯彻了服务社会的理念。  相似文献   

15.
如何实现“科学传统与人文传统”的辩证统一,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在这方面,“通识教育”可以给予我们以诸多启示。“通识教育”既有助于深化对素质教育、创造性教育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在现代教育实践中切实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牛津大学素有博雅教育的传统。其中,人文精神是其自觉追求的目标。牛津大学的人文理想及其课程实践的生命在场是对大学人文精神的一种现实回应。普遍知识的传授、求真之路的朝向、绅士典范的培养以及哲思传统的守护,坚守着牛津大学的人文理想;显性人文课程和隐性人文课程的设置,践行着牛津大学的人文理想。牛津大学对人文理想的践行和整全人的培养对我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7.
德国的高等教育水平一直位于世界前列,这与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完善的教学制度密不可分。近年来,德国高校引入了“关键能力”理念,并将之作为培养学生的重要指标。关键能力涵盖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自我能力等多种能力,不仅诠释了教育的本质,还反应了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目前德国高校已经形成了系统而科学的关键能力培养体系,这一体系包括模块化课程设置、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等一体化及附加培养方式。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20年代,面对剧烈的社会变革以及公众和学生对旧有学院模式日益增多的不满,耶鲁大学发表《1828年耶鲁报告》,对学院教育计划和古典语言教学的必要性进行了深入调查和研究。报告一一驳斥了各方的批评,集中阐述了耶鲁学院的自由教育立场,为古典学科、人文传统做了有力的辩护。《耶鲁报告》不仅成了自由教育的“圣经”,也成了美国保守的高等教育理念的旗帜,对美国的高等教育产生了长久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法德的自由主义价值观主要来源于欧洲的理性主义传统,其核心是唯理主义。唯理主义偏好意图伦理、信念伦理和价值理性。它相信人的理性能力的无限性,但一直秉持怀疑主义的原则;它喜欢革命与变革,坚决反对传统,主张革除习俗与惯例,但它又喜欢对社会与人的改造,相信人性的无限可完善性。它所秉持的这些观念极易将其价值当作现实去推行,从而导致恶果,因此需要对之进行限定、划界,方能发挥其作用。  相似文献   

20.
通过简要回顾素质教育思想的演变历史,界定了与素质教育有关的概念。结合理工科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自然科学在三个层次上具有人文意义,并对其中的微观层次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