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阐述了人性堕落的表现和危害:争夺名利、难得之货是人性堕落最明显的表现,不知足是人性疯狂的反映,求强求壮走向灭亡,强求人、伤害人是人性的缺失,心浮气躁是人性的病态,追求享乐贻害终身,有始无终常败事,好大喜功必无功,暴政、苛政是人性之恶发展的巅峰.分析了人性堕落的根本原因:背离大道,抛弃了清静无为、无私无欲的基本原则.提出了返归人性本初的基本途径:清静无为,修道、悟道、守道,见素抱朴等.论证了老子对人性批判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福克纳笔下的堕落女性有两类:一类以莉娜、鲁碧、凯蒂为代表,一类以谭波儿、杜威为代表。分析她们反叛南方妇道传统的不同原因和在反叛过程中的不同表现,前者是人情、人性美的象征,是“灵”的代表代;后者则丧失掉了心灵的高贵,是“肉”的体现。福克纳通过对“灵”与“肉”这两种堕落女性的塑造来表现了他对现实社会中人性堕落的失望和对传统美德的呼唤。  相似文献   

3.
池田大作很早便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他认为,当今社会之所以爆发深重的环境危机,其原因不仅仅是所谓的"社会发展逻辑"、"生产关系逻辑"、"资本逐利逻辑",根本原因在于人性的堕落。因此,所谓的自然天灾其实是人祸,环境危机其实质是人性危机。  相似文献   

4.
关于当代中国教育中人性内容缺失的文化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有关人性堕落的报道充斥报端,人们在惊讶于人性的幼稚、残忍、冷漠、麻木等等丑陋表现日渐猖獗的同时也开始反思背后的源头。为此,以教育为基点,在文化视野下探析当代中国教育中人性内容缺失的原因,并由此揭示出传统文化在现实社会背景下对于实现人性复归的价值和意义,希望对“人性教育”的健康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5.
性骚扰,这种令人厌恶的新生现象究竟是社会进步的产物,还是社会堕落沉渣泛起呢?如果那是某些人依靠权力而随心所欲,那绝对是社会的一种堕落;如果那是某些人凭借暴力而肆无忌惮,那绝对是一种人性的丧失。  相似文献   

6.
在小说《哈克·芬历险记》中,马克·吐温使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手法,利用哈克批判了南方腐朽、堕落的文化。哈克沿密西西比河逃跑的过程,也是其他对南方社会的认识与批判过程。南方堕落文化中人性的弱点以及宗教的堕落、被滥用是哈克批判的焦点。  相似文献   

7.
在小说<哈克·芬历险记>中,马克·吐温使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手法,利用哈克批判了南方腐朽、堕落的文化.哈克沿密西西比河逃跑的过程,也是其他对南方社会的认识与批判过程.南方堕落文化中人性的弱点以及宗教的堕落、被滥用是哈克批判的焦点.  相似文献   

8.
老舍、张爱玲对故事中的母性堕落蓝本、女性堕落心路历程、母女两代人生存命运的不同处理,使得《月牙儿》与《沉香屑·第一炉香》这两篇小说构成了文本阐释的某种互补性。这种互补性主要表现在两位作家在对女性堕落、人性畸变的成因进行探讨时,对社会性因素、人性因素的不同侧重和对文化因素不同层面的观照上。  相似文献   

9.
对于任何社会,礼都是不可或缺的。《南华真经》一方面反对世俗礼制,认为俗礼的出现标志着人际关系的疏远,是"相伪"的表现,会造成财富的浪费,甚至堕落为人们盗取名利的工具,促使人性变坏;另一方面,又提倡能够表达真情、带有理想化的"至礼"。然而当《南华真经》面对现实社会时,又不得不在不同的层面,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兼顾了"俗礼"和"至礼"。  相似文献   

10.
目前对于《儒林外史》的研究成果有很多,而对匡超人形象的解读一直受到学者们的重视。许多评论者甚至一些权威的学者认为匡超人一步步从一个敦厚、淳朴、孝顺的青年逐步堕落为贪图富贵、背信弃义的势利小人,他的堕落恰好反映了当时社会黑暗、官场腐败以及人性沉沦的现实。本文主要是在这些已有观点的基础上以一种辩证的态度重新分析匡超人形象,分别从他的才学、德行、处事智慧这三个方面,提出对这个人物的新解,即匡超人并没有蜕变,更没有堕落,他本性未泯,凭着才学和智慧一步步走向富贵发达,以一种"超人"的哲学智慧在社会和官场中游刃有余。  相似文献   

11.
道德是否可教,一直被理论界所争论不休。孟子从先验性善出发演绎了自身的心性学说,对个体道德的先验基础做了说明,为道德可教提供了内在的心性根据;荀子则认为人之性恶,强调后天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体现了对外在道德规范的重视,为道德的具体实践方式提供了外在根据。借鉴孟荀人性论对于个体内心与外在规范的倡导,可以促进对当前社会转型期多元价值观环境中人性沉沦、道德教育及道德建设问题展开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2.
在人类文化史中,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历久弥新。马克思的自然观中蕴含着丰富的自然价值观思想。罗尔斯顿的环境伦理学系统研究了自然的内在价值,转向了环境伦理学研究的新路向。分析马克思和罗尔斯顿自然价值观的差异和相同之处,进行有益的比较,对现代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普遍而深刻的哲学意义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3.
埃里希·弗洛姆批判的继承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丰富了马克思人与社会的思想,用心理学的方法对人的社会性格进行研究,开拓了研究人性的新思维。弗洛姆注重分析人性的发展及人的价值,形成其独特的社会性格理论。弗洛姆人性理论在实现个体的人格健全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两方面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4.
在弗洛姆看来,人的生产性潜能发挥出人的本质,异化是对人的生产性本能的否定。异化具有深刻的人性根源和社会根源,它导致了人的精神生活的空虚和人性的枯竭。他认为,可以从制度和精神等方面对异化之症进行救治,他开出了人道主义的社会主义以及爱与集体艺术的诊治药方。弗洛姆的异化的理论内容深刻、别具特色,试图继承和发展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但带有着明显的人本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15.
“性恶论”是荀子德育思想的哲学基础,具有助于道德个体修身塑德,促进人生环境和谐,引导社会秩序有序建构的现代价值。然而,由于历史上对“性恶论”的德育价值缺乏全面而客观的认知,导致道德价值判断的标准失衡、道德奖惩机制形式化、道德滑坡趋势严峻、道德教育效果不佳,不利于道德教育的实施与深化。因此,当代道德教育应汲取荀子“性恶论’’德育思想精华,以“化性起伪、隆礼重法、涂之人可以为禹”的新路径,在家庭、学校、社会领域深化道德教育,提升个体修养,营造良好的社会精神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6.
自然至今已经经历了五个时代:黑洞时代、物质世界时代、低等生命时代、高等生命时代、人类时代。"不适者退化、灭绝"是大自然对生命毫不留情的淘汰法则,越来越远离自然的生活方式导致了人类"适应"自然的能力越来越缺失,长此以往,人类生命机体与病毒之间的战争会以人类绝灭、病毒全面获胜而结束。人类的生存空间无限扩张天将灭人,人类的野性丧失人将自灭,因此,人类生命的延续一方面需要极大地压缩自身的生存空间以与自然和谐相处,另一方面在自身的生活方式上需要野性与文明的双重变奏。  相似文献   

17.
实现人民梦,根本在于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能获得尊严。人的尊严具有丰富的内涵;人的尊严是实现人民梦的价值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实现人民梦就要敬畏和关爱生命、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构建公正和谐的社会关系、提升思想品德素质、改善社会风气、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现人的生命尊严、人性尊严、人道尊严、人品尊严、人格尊严、人权尊严。  相似文献   

18.
卢梭以其政治-社会共同体来批判现实社会、政制及人性。卢梭式政治-社会共同体以人类的自然生活为前提,但它的实现又以克服自然生活为基础。在卢梭社会思想中,自然生活与政治生活相互对立。因此,探寻卢梭社会思想的意义以"还原"卢梭社会共同体的可能性尤其是以对共同体的人性还原为基础。对后者的阐发必然涉及人类心灵机制的自我演化。从此出发,卢梭社会思想为当今人类生活提供了一种启示。  相似文献   

19.
幸福是伦理学的核心范畴,幸福与道德关系的争论伴随着伦理学的发展。幸福与道德紧密相连,人的二重性存在和社会性本质特征是幸福与道德内在契合的依据所在。道德对幸福的支撑与担保体现于三个方面:第一,道德为人们确立幸福生活目标提供价值支撑;第二.道德为人们追求幸福生活提供社会支持;第三,道德为人们提升幸福生活境界提供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从人的社会性中揭示人的本质,解决了人之所以为人的内在根据与相对于这种内在根据的外在表现之间的问题。这一问题的实质,是本质与反映本质的现象间的问题。中国传统对人性的讨论,其实质也是对人本质的揭示。中国传统人性学说相对于马克思关于人本质的理论而言,主要是从人的道德意识层面去揭示人的存在,侧重于本体论与价值论研究,忽视了人存在的现实性、多样性与全面性。但中国传统人性论又有着深厚的理论资源,对深化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