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政治意识形态批评话语的沉潜与复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中国文学批评理论界政治意识形态批评是一个被忽略的理论视角。文学政治批评的学理性内涵是在文学文本中发掘人类生活中现实的、感性的、历史的实践性关系 ,其理论基点在于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双重关系中。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伊格尔顿在革命人类学的基础上开辟出了一条新的文学政治批评之路 ,并为当代中国文学政治批评话语的复兴提供了新的理论思路。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文章借用西方文学的"正典"(canon)研究为视点,讨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通过对经典的形成、经典的品质、经典的类型、经典的影响等几个中心问题的梳理,该文尝试呈现古代文学经典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实践及其在古代文学与文学批评中的核心地位,同时从更宽广的现代学的语境与问题出发,把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作为平衡传统与现代之间张力的古典资源之一.  相似文献   

3.
作为始自西方的文学流派和批评方式,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虽然在中国通过对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的概念、内涵、特征等的研究,拓展了中国文学史研究的新视野,且取得了一定成就,然而它却面临着理论与现实脱离,传统与当下的模式等问题。本文从女性批评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入手,分析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面临的现实语境,以期在此领域进行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4.
对当下文学批评的几点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下的文学批评正面临种种诘难与怀疑,批评的品格发生了蜕变,批评的信誉也已降到了冰点。批评意识的缺席、批评中文学感受和文学体验的缺乏、批评精神的屈从和不确定性等都是当下文学批评滑坡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当下的文学批评正面临种种诘难与怀疑,批评的品格发生了蜕变,批评的信誉也已降到了冰点。批评意识的缺席、批评中文学感受和文学体验的缺乏、批评精神的屈从和不确定性等都是当下文学批评滑坡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中国当下的文化批评是一种人为的选择 ,而非合乎逻辑的自然结果。由于缺乏现实的生存土壤和学理的合法性 ,它正呈现出一种迷失发展方向、偏离文学理论轨道的征候 ,陷于逐渐自我消解的困境。其主要表征是批评的泛化和浮躁、文学经典的边缘化以及批评规则的丧失。中国当下的文化批评实际上是对文学艺术所作的一种非文学形态的研究和评论 ,是社会历史批评的翻版。若不及时调整当下文化批评的发展方向和运行轨道 ,中国文学批评的处境将更加困难  相似文献   

7.
中西方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因其不同的背景有诸多差异.因为政治运动的有无,使二者一个是非文学本位的批评,一个是文学本位的批评;又因为文学传统各异,使二者一个成为立场坚定的女权主义文学批评,一个却搀杂着"女子气的批评";文化背景的不同,决定了二者对男权否定是否坚决彻底;地位沿革和现实处境的对比,则昭示着二者面对各自复杂而具体的妇女问题,当然有不同的内涵.  相似文献   

8.
西方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承载了生态主义的自然伦理观及女性主义身份话语的批评意识,对西方社会的父权制文化根基展开批判,认为女性和自然均受到来自于人类一元中心主义父权文化意识的压迫和剥削.在批评实践中形成各具特色的批评流派:社会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精神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绿色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等.这些流派的观点,又被杂糅着应用到生态女性主义文学创作中,促成了乌托邦文学和反乌托邦文学创作,进而又引起各派批评的关注,形成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当下热点.虽然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不乏矛盾之处,但是其以批评为行动目标,针对现实社会人类生存危机的实践品格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9.
近些年来,文学批评一直饱受诟病,批评的形势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严峻。正如没有十全十美的文学一样,也不可能有十全十美的文学批评,我们需要从关于文学以及文学批评的虚幻乌托邦中走出来,才可能更为理性、更为客观地面对今天的文学批评。正是从这样的认识出发,我们组织本学科博士生对当下的文学批评进行了深入而严肃的讨论。这里既有对于当下整体批评状态的判断,又有对各种批评问题的分析。我们并不急于简单地对各种批评现象盖棺论定,而是试图从学理层面讨论其背后的深层机制。比如对于“酷评”,我们既对其正面的价值进行了肯定。又对其危害性进行了剖析,更从文学史、社会心理和制度层面揭示了“酷评”的发生机制与心理机制,这显然比简单的是非评判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0.
沈从文的文学批评是一种形式批评,立足回到文学自身.对"文字"的批评,是他形式批评的一个重要尺度.他所说的"文字"实际上是一种书面语言.他认为文字创造应该完全;"文字"运用与言语运用可以实行转化,提出以口语造"意境";"文字"与言语转化的中介就是作者的深切体验和技巧的运用.  相似文献   

11.
文学翻译作为翻译的一个类型,在质量标准上有其特殊性,而译者对于源语文本的理解和目的语文本的创造使文学翻译的全过程被置于文学理论的制约之中.基于文学翻译的固有特性,以及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与文本的关系及其创造性作用,文学翻译同样需要文学理论.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文论的体系性问题是深入研究马克思文论的重要问题,随之而来的马克思文论的文学基点.问题就成为确认马克思文论体系的基点问题。当下仍被坚持的在体系性及方法论上用马克思学说体系推认马克思文论体系的简单化做法,导致马克思文论的文学基点的疏忽,更导致马克恩文论的误读,这尤其见于对马克思文论构成核心的现实主义的误读。马克思文论的文学基点在于与现实生活具有相似关系的文学作品中的关系具体,从创作与批评说,这是见于文学作品的关系具体表象。它.-j-~成为观念批判的对象,但它本身是非观念的。这使得对于真实性的历史必然性的要求及对于典型的个别与一般等的阐释并不符合马克思的文学批评实际。马克思的批评的文论体系建构于对文学作品关系具体的批评,辩证唯物论的方法是对文学作品中关系具体的基本分析方法,关系具体的真实性分析则既是批评的重点又体现为批评的具体运作。关系具体分析贯穿于马克思的文学批评选样及文学批评过程,批评中马克思对于关系具体的深入,则实现着他的渊博知识、批评个性及人生经验的综合。  相似文献   

13.
"重写文学史"带来了中国现代文学历史研究的新发展,这些发展也促进了文学史观的改变和文学史理论的发展,其中关于文学"现代性"的思考和探讨是影响中国现代文学历史研究和文学史观变化的重要因素.对文学"现代性"的思考和文学史观探讨的深化,正在促使一门新兴学科的兴起,这就是"文学史学".  相似文献   

14.
作为文学阵地的文学期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中国文学期刊的发展来看,它具有商业运作的特点,30年代其商业性质明显地取代了同人性质.文学期刊的面貌是文化变化的一个重要表征,它对文艺生产和文学生产者等极有影响力,在趣味、方向上很大程度地受到读者取舍的左右.世纪之交的困顿低迷是文化市场更新换代的规律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文学流派的文学史意义,这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执守·反拨·超越———七月派史论》对七月派的发生过程、理论基础、作为流派的风格特征以及流派在文学创作上的总体贡献和突出成就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总结,对于我们反思文学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路遥的作品具有典型的史诗风格,他的创作继承和发扬了自现代以来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书写了他真切的内心体验,受到读者的普遍欢迎。路遥一直关注的城乡"交叉地带"题材,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缩影,传达出作者对现代以来乡土文化与城市文明二者关系的思考以及对社会发展变革的焦虑,其作品的文学史价值和社会价值不容忽视。路遥受五四以来文学大众化思想的影响,强化了为底层代言的使命感,他塑造了一大批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全面展示了他们艰难曲折的生活,成为新世纪以来底层叙事的先声和典范。  相似文献   

17.
[摘要]中国少数民族文艺理论是中国文论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文论涉及面广,规模宏大,而且有各自的体系和传统,因此具有广阔的研究领域和特殊价值。在少数民族文论中有关文学的功能的论点较多,主要表现在:强调文学的社会功用,将文学视为治理国家、教育人民的重要途径;肯定文学的审美、娱乐功能;重视文学的认识作用,认为文学具有传播知识、提高人的智慧和素质的功用。  相似文献   

18.
自20世纪60年代美国华裔英语文学批评在美国民权运动语境下兴起以来,中美两国学者的批评研究集中呈现出一种“国家/族裔”视角与“世界”想象之间的矛盾。21世纪以来西方学界对“世界文学”问题的重新思考以及由此渐成气候的世界文学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启发美华英语文学批评的新资源借鉴,从而使得美华英语文学的世界性文化潜质得以更加充分发挥,并由此解决国族与世界两种话语逻辑的混乱。  相似文献   

19.
由文学作品和文学问题引发的争鸣现象,形成文学生存与发展状态的聚焦点,折射出文学实践活动中积极探索的内在活力与外部影响,以及文学与时代的敏感关系。因此,反顾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历程中,曾自然引发或有目的组织的形形色色的争鸣、论辩甚至斗争,可以从一个独特的视角重新认识、把握特定历史语境中文学思潮的生发、演变及其兴衰的原因;文学争鸣传达出的思想倾向、文学观念、审美意识、批评方法等,也从侧面构成原生态的文学发展史与文学批评史。  相似文献   

20.
梳理了南宋心学学派重要人物包恢的文学思想,从"诗文皆由志出,作者以修身为要"、" 天机自动,天籁自鸣乃诗之至"、" 提倡真情实感,以自然感发为上"、"寻常容易须从奇崛艰辛而入"四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